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五运六气针法

五运六气针法

  • 字数: 387
  •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
  • 作者: 田合禄著
  • 商品条码: 9787513289771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366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田合禄“五运六气系列图书”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专家田合禄亲笔撰写。
五运六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在现存中医书籍中最先论述运气学说的见于《内经》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他如六节脏象论,《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的刺法论、本病论等也有论述。运气学说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田合禄学术观点多有创新,为五运六气学术的代表性人物。其“五运六气系列图书”从中医学各种角度,对伤寒、金匮、内经、易经、天文等进行了解读。
作者简介
田合禄,男,河南滑县人,执业中医师,“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创始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学科建设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业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国际五运六气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学术成就几十年来从事中医和周易的研究,并涉及到子史经传等。其中最大的成就是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其一,《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位居十三经之首,历代《周易》注解家多从人文社科方面阐释。众所周知,伏羲是仰观天文、俯查地理及旁观万物而画八卦,这说明《周易》之卦来源于自然科学,决不是起源于占卜。因此我用天文历法解释《周易》的理论体系,恢复了《周易》源于自然科学的古义。创作《周易真原》,还《周易》以真面目。论文《论太极图是原始天文图》一文,被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评为现代易学优秀论文,荣获“红旗渠杯”奖。由于对易学研究的突出贡献,2003年荣获了“易都杯”易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二,五运六气理论是《内经》的核心内容,却被一些学术权威斥之为迷信,高等中医院校教材都不讲,实为中医之不幸。我潜心十几年研究《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及藏气法时理论和《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理论,吸纳《周易》太极理论,创建了“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的中医学理论,用于外感、内伤临床,效如桴鼓。找到了研究《伤寒论》理论体系的最佳途径,解开了《伤寒论》的千古谜团。《中医内伤火病学》是全面论述内伤火病的惟一一部书,曾获1993年度第九届北方十省市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大观》一书,2006年荣获山西省第七届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其三,提出人体双生命生理结构新概念和心、肺、脾三本思想,重新创建中医之本源,将会对中医理论产生重大影响。 重要著作创作二十余种,主要的有:《周易真原》、《孔子:被遗忘的古代科学家》、《中医运气学解秘》、《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大观》、《中医自然体质论治》、《中医太极医学》、《中医内伤火病学》、《伤寒真原》、《针灸真原》、《疫病早知道》、《五运六气解读伤寒论》、《五运六气解读脾胃论》等。
目录
第一章 五运六气针灸法 一、五输穴针灸法 (一)刺井穴(井穴大接经针灸法) (二)刺合穴 (三)刺荥输穴 二、五运六气针灸法详论 (一)《素问·刺法论》六气旋转升降 (二)运气针刺法 (三)五运六气针灸规律 三、五运六气田氏三角针灸法 第二章 太极针灸法 一、太极针灸法 (一)父母遗传之神 (二)自然遗传之神 (三)太极平衡、天地交泰疗法——缪刺法、巨刺法 二、太极神阙疗法 (一)躯干部的经络分布与四肢部的经络分布不同 (二)太极冲脉为十二经之海 (三)太极神阙疗法 (四)太极命门疗法 (五)洛书疗法 (六)太极疗法 (七)足大趾疗法 (八)治神十三针 三、四关疗法 (一)《内经》四关说 (二)四关八虚疗法 (三)四关穴——合谷、太冲 (四)本经疗法 四、根结疗法 五、太极水火痞证针法 (一)《素问·刺热》 (二)《灵枢·热病》 (三)《素问·水热穴论》 (四)《灵枢·寒热病》 (五)《脾胃论》针灸法 六、任督二脉针灸法 (一)督脉 (二)任脉 结语 第三章 两仪针灸法 一、阴阳两仪总针灸法 (一)阳仪针灸法 (二)阴仪针灸法 二、少阳针灸法 三、太阴针灸法 第四章 四象针灸法 一、两阳象针灸法 (一)太阳针灸法 (二)厥阴针灸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