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天人合一到致良知

从天人合一到致良知

  • 字数: 380
  • 出版社: 齐鲁
  • 作者: 张新民|总主编:张立文//陈来
  • 商品条码: 978753335034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68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1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三编,共十一章。 上篇主要讨论先秦儒家的“ 天人合一”思想、传统儒家 天命与人生的互贯互通及其 实践取向、周敦颐思想中隐 涵的“天人合一”义理旨趣、 王阳明的“天人合一”与“知 行合一”说等问题。中篇着 重分析唐宋时期中国哲学思 想的发展特征、儒家心学思 想世界的建构与拓展、王阳 明本体实践哲学的精义、儒 家生死实践智慧的超越性证 取与突破等历史题域。下篇 系统总结儒家经典世界的心 学化发展方向、下学上达的 致良知实践工夫与施教方法 、德性生命的实践性展开与 价值世界的建构等传统哲学 范畴与历史变化趋势。
目录
绪论:从天道观到心性论思想传统发展的历史渊源与学理脉络 一、传统中国早期的“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思想 二、程朱理学系统的天人关系与心性 三、象山心学系统中的宇宙生成论与道德践行工夫 四、阳明早期悟道的心路历程与工夫论特点 五、阳明悟道后施教方法的实践化展开与灵活性调整 六、阳明良知本体实践学展开的工夫路径及其特点 上编 传统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思想探赜 第一章: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一、“天人合一”说的两个解释学向度 二、德配天地的“三才”说 三、生物不已的天道观 四、内外合一的生命观 五、“参赞化育”的生态学意蕴 六、简短的结语 第二章:天命与人生的互贯互通及其实践取向——儒家“天人合一”观与“知行合一”说发微 一、天道性命的一体通贯 二、“天人合一”说的形上与形下两重含义 三、“知行合一”说的本体论诉求与实践性取向 四、生态伦理责任与人伦道德责任的双重承担 第三章:周敦颐思想中隐含的“天人合一”义理旨趣——纪念周敦颐诞辰一千周年 一、人在宇宙生成论中的自我定位 二、“理”“性”“命”三者的互贯与互通 三、“天道”与“圣德”一体而不二 第四章:朱子“去恶全善”思想的本体论与工夫论 一、人性本善论与“理气”思想 二、“恶”的来源及其非本体性 三、“天理”“人欲”与“道心”“人心” 四、本体即工夫的善恶关系 第五章:“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说新解——以王阳明心学思想为中心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早期源头 二、“一”与“多”:“人道”与“天道”的和谐一致 三、本体与现象:形上形下完整世界的实现 四、存在与实践:真善美境域的达致 五、伦理与责任:价值与生态共同体的建构 中编 儒佛互动与理学思想世界的产生 第六章:儒释之间:唐宋时期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特征——以儒学的佛化与佛教的儒化为中心 一、唐代的儒佛交流与会通 二、北宋理学建构的佛教触媒因素 三、南宋思想世界的儒佛对话 四、唐宋儒佛合流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七章:心学思想世界的建构与拓展——以王阳明整合儒佛思想资源的学术活动为中心 一、踏上儒家正学的早期心路历程 二、政治压力环境下的学术策略主张 三、形上旨趣的展开与落实 四、禅宗思想资源的批判性吸收 五、儒家尽心之学的充量发挥 六、无执无着的人格生命形态 七、彻上彻下贯通合一的学问境界 八、儒者必有的人间秩序关怀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