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开发控制体系及其制度形态研究

开发控制体系及其制度形态研究

  • 字数: 35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庞晓媚 等 著
  • 出版日期: 2024-08-0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isbn: 9787564199258
  • 页数: 256
  • 出版年份: 2024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从开发控制的历史发展以及制度渊源开始,为读者展现了开发控制所涵盖的制度目标以及实现制度目标的方式和途径,梳理了核心而关键的观点。通过追溯开发管制的权利渊源和开发控制模式,概括开发控制两种基本原型。综述西方开发控制理论研究的演变以及实践发展,对开发控制具有的政治性、经济性、技术性以及地方性进行归纳演绎。立足我国目前的开发控制制度困境,对“开发”这一术语的法律定义进行详细的考究辩证;并基于开发控制体系梳理我国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逻辑。对开发控制六种法定形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综述了英国规划许可、中国香港土地契约、新加坡土地批租、美国区划修正及建筑许可、澳大利亚开发许可、日本工程认可等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开发控制程序;对规划许可的普遍性程序进行四个阶段的划分。
本书对开发控制的历史发展、制度渊源、制度目标、多维属性、程序构成等核心问题进行梳理并呈现这些要素的关系,可供城市政府、城乡规划管理与技术人员、科研学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等人员参考和学习。
本书“开发管制的权力渊源与开发管制模式”“开发术语的法律定义”“开发控制原理与分类审批的逻辑”三个章节由周剑云教授主笔。
目录
图片目录
表格目录
注释目录
专家推荐/李晓江
丛书前言/周剑云
序一|尹稚
序二|于立
1 开发控制的制度目标
1.1 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开发控制目标
1.1.1 自然聚居时期的乡村和小镇:协调相邻利益
1.1.2 王权统治时期的城市:美学与社会控制
1.1.3 商品经济主导时期的城市:从土地开发中获取收益
1.1.4 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快速发展时期:干预开发与调节人居环境
1.1.5 二战之后的城市发展时期:多元目标的探索
1.1.6 面向21世纪:可持续发展
1.2 基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开发控制制度目标
1.2.1 建立“妨碍制度”,保障基本权利
1.2.2 将开发收益还原为公共利益
1.2.3 创新开发控制机制,提升人居环境
1.2.4 将社会控制转为促进社会公正与阶层的融合
1.2.5 拓展美学控制的要素,营造理想的城市公共空间
1.2.6 促进开发活动与城市发展战略的融合
1.2.7 通过“程序正义”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冲突
1.3 本章结语
2 开发管制的权力渊源与开发管制模式
2.1 英国的规划许可管制模式
2.2 美国的区划管制模式
2.3 混合管制模式
2.3.1 香港的混合管制模式
2.3.2 新加坡的混合管制模式
2.3.3 昆士兰州的混合管制模式
2.4 管制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2.5 本章结语
3 开发控制制度的多维属性
3.1 开发控制制度的实践及理论发展
3.1.1 城市早期的开发控制实践
3.1.2 工业革命后规划理论的发展
3.1.3 开发控制研究的转折
3.1.4 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渗透
3.1.5 城市政体理论的推动
3.1.6 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影响
3.1.7 后现代城市研究理论的思潮
3.2 开发控制制度的多维属性
3.2.1 政治性
3.2.2 经济性
3.2.3 技术性
3.2.4 地方性
3.3 本章结语
4 开发术语的法律定义
4.1 专业术语与概念的关系
4.2 中文“开发”概念的词典含义
4.3 “开发”作为专业术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定义
4.3.1 英国《1947城乡规划法》中“开发”的概念与定义
4.3.2 《1961纽约区划规例》中“开发”的定义
4.3.3 昆士兰州《1997整合规划法》中“开发”术语的定义与解释
4.3.4 1998年《新加坡规划法》中“开发”的定义
4.3.5 《香港城市规划条例》中“开发”的定义与解释
4.4 “开发”术语含义的比较与讨论
4.4.1 英国、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将“开发”的专业概念直接转化为法律术语
4.4.2 昆士兰州《整合规划法》以列举的方式规定“开发”的范围(开发概念的外延)
4.4.3 《1961纽约区划规例》将“开发”作为一般专业词语进行解释
4.5 本章结语
5 开发控制原理与分类审批的逻辑
5.1 工程项目审批与开发控制的关系
5.1.1 开发控制目的的演变
5.1.2 开发控制的组成以及工程项目审批的环节
5.2 基于开发项目负外部性的评估构建分类审批的逻辑
5.2.1 开发目的与开发控制目的的一致性识别
5.2.2 外部性影响的程度
5.2.3 外部性影响的确定性
5.3 开发活动分类与批准(许可)形式分类的整合框架
5.3.1 认可与备案
5.3.2 豁免或授权
5.3.3 合法性审查/第三方评估
5.3.4 规划许可
5.3.5 其他改进规制效率的手段
5.4 开发项目生成的逻辑性与阶段性
5.5 本章结语
6 开发控制的法定形式
6.1 工程行政认可
6.1.1 工程行政认可的表现方式
6.1.2 工程行政认可的法律含义
6.1.3 工程行政认可的对象
6.1.4 工程行政认可的制度基础
6.2 法律授权许可
6.2.1 法律授权许可的表现方式
6.2.2 法律授权许可的法律含义
6.2.3 法律授权许可的对象
6.2.4 法律授权许可的制度基础
6.3 区划赋权许可
6.3.1 区划赋权许可的表现方式
6.3.2 区划赋权许可的法律含义
6.3.3 区划赋权许可的对象
6.3.4 区划赋权许可的制度基础
6.4 规划行政许可
6.4.1 规划行政许可的表现方式
6.4.2 规划行政许可的法律含义
6.4.3 规划行政许可的对象
6.4.4 规划行政许可的制度基础
6.5 开发建设协议
6.5.1 开发建设协议的表现方式
6.5.2 开发建设协议的法律含义
6.5.3 开发建设协议的对象
6.5.4 开发建设协议的制度基础
6.6 土地契约(土地出让合同/租赁协议)
6.6.1 土地契约的表现方式
6.6.2 土地契约的法律含义
6.6.3 土地契约的对象
6.6.4 土地契约的制度基础
6.7 本章结语
7 典型开发控制形式:美国区划
7.1 美国区划的历史渊源
7.1.1 从妨害原则到土地使用分区规制
7.1.2 从建筑规则到分区规则
7.1.3 从私人契约到公共管制
7.1.4 从传统欧几里得区划到综合分区管制
7.2 区划的制度特点
7.2.1 区划的权力来源——警察权的拓展
7.2.2 区划与规划的联系与差别
7.2.3 区划制度的普适性
7.3 美国区划多层级的裁量机制
7.3.1 一般规则
7.3.2 特殊规则
7.3.3 裁量型特殊规则
7.3.4 变通
7.3.5 特别许可
7.3.6 区划修正
7.4 本章结语
8 典型开发控制形式的程序
8.1 英国的规划许可程序
8.1.1 规划许可的程序构成
8.1.2 规划许可的程序特点
8.2 香港的土地契约程序
8.2.1 土地契约的程序构成
8.2.2 土地契约的程序特点
8.3 新加坡的土地批租程序
8.3.1 土地批租的程序构成
8.3.2 土地批租的程序特点
8.4 美国的区划修正及建筑许可程序
8.4.1 区划修正许可的程序构成
8.4.2 建筑许可的程序构成
8.4.3 美国规划许可的特点
8.5 澳大利亚的开发许可程序
8.5.1 开发许可的程序构成
8.5.2 开发许可的程序特点
8.6 日本的工程认可程序
8.6.1 工程认可的程序构成
8.6.2 工程认可的程序特点
8.7 本章结语
9 规划许可的普遍性程序
9.1 规划许可程序的划分及其依据
9.1.1 通过前期准备降低制度成本
9.1.2 通过许可维护保障公众利益
9.1.3 通过许可救济保障公民权利
9.2 规划许可申请的前期程序
9.2.1 咨询
9.2.2 预申请
9.2.3 准备申请材料
9.3 规划许可的申请及授予程序
9.3.1 申请与受理
9.3.2 磋商与谈判
9.3.3 决定与公告
9.4 规划许可的维护程序
9.4.1 规划许可的变更
9.4.2 规划许可的撤回
9.4.3 许可的撤销
9.4.4 许可的注销
9.5 规划许可的救济程序
9.5.1 规划许可的申诉
9.5.2 规划许可的强制执行
9.6 规划许可核心程序的设置理念
9.6.1 协商谈判与制度成本
9.6.2 公示听证与知情权
9.6.3 许可撤回与信赖原则
9.6.4 许可申诉与法律救济
9.6.5 强制执行与制度权威
9.7 规划许可的利益相关者及决策
9.7.1 利益相关者的构成
9.7.2 规划许可行政的权力模式
9.7.3 规划许可决策的考虑因素
9.7.4 规划许可决策的附加条件
9.8 本章结语
附录
1 英国规划许可申请书
2 美国建筑许可申请书
3 日本建筑确认申请书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