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语法中的显著性与局部性:WH疑问句与反身代词的句法和语义

语法中的显著性与局部性:WH疑问句与反身代词的句法和语义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 作者: 胡建华 著
  • 出版日期: 2025-01-01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isbn: 9787572030987
  • 出版年份: 2025
定价:¥9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该书从句法-语义接口视角出发,以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的句法语义为切入点,综合考察了语法中的显著性与局部性及二者的互动。该书秉承新描写主义之精神,对显著性与局部性的复杂互动做了细颗粒的微观描写与刻画,进而指出:显著性和局部性是反映人类内在语言知识及认知的基本原则,其复杂的互动可解释包括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在内的语言结构和现象;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的生成与解读,在句法-语义接口层面受到显著性和局部性复杂互动的制约。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对生成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有重要影响。Chomsky等学者基于Wh移位条件及限制、反身代词约束,分别建立起移位理论、约束理论等理论模块,后续研究也往往将二者置于不同的理论下讨论。该书却另辟蹊径,以显著性与局部性理论对二者做出统一分析,其研究是对Wh疑问句和反身代词现有分析思路和模式的挑战与革新。
目录
目 录前言 ………………………………………………………………… v致谢 ……………………………………………………………… ix缩略语表 ………………………………………………………… xiii1 引言 …………………………………………………………… 1注释 …………………………………………………………… 9第一部分 Wh 疑问句2 Wh 疑问句的句法和语义 …………………………………… 13引论 …………………………………………………………… 152. 1 移位还是不移位? …………………………………… 182. 1. 1 逻辑式 Wh 移位 ……………………………… 182. 1. 2 话语连接 ……………………………………… 272. 1. 3 偕移 …………………………………………… 282. 1. 4 无选择约束与选择函项 ……………………… 342. 1. 5 指称性与非指称性 …………………………… 382. 2 显著性与局部性: Wh 疑问句解读的理论构建 ……… 422. 2. 1 焦点与 Wh 解读:选择函项分析 …………… 432. 2. 2 句类标注与 Wh 特征强弱:Wh 疑问句的两个分类参数 ……………………………………… 492. 2. 3 标句条件与 Wh 解读 ………………………… 612. 2. 4 AnotA 与多重 Wh 疑问句 ………………… 642. 2. 5 所解决的问题 ………………………………… 832. 3 Wh 解读中的经济原则 ……………………………… 862. 3. 1 句类标注与 Wh 解读的分工 ………………… 862. 3. 2 经济原则与 Wh 解读 ………………………… 892. 3. 3 汉语 Wh 疑问句的结构 …………………… 1002. 3. 4 重议多重 Wh 疑问句 ……………………… 1012. 3. 5 对“为什么”和 AnotA 的一点思考:唯标句条件的再修订 ……………………………… 1062. 4 进一步的讨论 ………………………………………… 1132. 4. 1 日语中的 Wh 孤岛效应 …………………… 1132. 4. 2 Wh 附加效应 ………………………………… 1182. 5 重议 Wh 解读中的经济原则 ………………………… 1232. 6 本章小结 ……………………………………………… 126注释 ………………………………………………………… 126第二部分 反 身 代 词3 反身代词约束中的显著性与局部性 ……………………… 133引论 ………………………………………………………… 1353. 1 基于谓词的约束理论 ………………………………… 1363. 1. 1 R&R 基于谓词的反身代词理论 …………… 1383. 1. 2 利兹(Lidz)的条件 R ……………………… 1433. 1. 3 基于谓词的反身代词理论的局限 ………… 1453. 1. 4 缺失的类型 ………………………………… 1553. 1. 5 进一步的讨论:复合谓词与反身标定……… 1603. 2 刻画汉语反身代词: 从基元特征推导指称依存性和反身性 ………………………………………………… 1623. 3 汉语光杆反身代词 …………………………………… 1743. 3. 1 句法分析方案 ……………………………… 1753. 3. 2 非句法分析方案 …………………………… 1763. 3. 3 “自己”的约束特性 ………………………… 1783. 3. 4 潘海华(Pan 2001)的自我归属理论 ……… 1833. 3. 5 黄正德和刘辰生(Huang & Liu 2001)的解释 ……………………………………………… 1863. 4 汉语反身代词约束中的显著性与局部性 …………… 1923. 4. 1 复合反身代词的约束 ……………………… 1923. 4. 2 光杆反身代词的约束:两套搜索引擎……… 1953. 5 进一步的讨论 ………………………………………… 2173. 5. 1 推导循环 …………………………………… 2173. 5. 2 非对比性复合反身代词与对比性复合反身代词 ………………………………………… 2203. 5. 3 “自己”的多次出现 ………………………… 2223. 6 本章小结 ……………………………………………… 224注释 ………………………………………………………… 2254 结语 ………………………………………………………… 227参考文献 ………………………………………………………… 237作者索引 ………………………………………………………… 253语言索引 ………………………………………………………… 256术语索引 ………………………………………………………… 25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