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高校新文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校新文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

  • 字数: 303
  • 出版社: 人民日报
  • 作者: 编者:孟翊|
  • 商品条码: 978751158178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6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2018年,教育部提出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和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在三亚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年”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基础上,本书聚焦高等教育新文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这一主题,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课程设计、学科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用教学实践中的大量案例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高校新文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为今后开展新文科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作者简介
孟翊(1979—),硕士,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从事新闻传播学教学及管理工作近20年,海南省高层次人才。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著作及教材多部,主持参与各级项目10余项。
精彩导读
上篇 跨学科教育在新文科人才 培养中的调节效应研究人文与传播学院助教 倪小小 一、引言 当前,以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等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正在重塑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交往方式,这为师生具备相应的素养和能力提出要求。其中,人工智能素养是指人们能够批判性理解、评估和使用人工智能系统工具,以安全有效地参与到日益数字化世界中的知识技能,它不仅包括利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的实践能力,还涵盖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批判性思考和伦理评判。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技术的突破,使机器从过去替代体力劳动向替代脑力劳动转变,对学生未来应当拥有怎样的基本素质和核心能力,教育如何培养出这样的基本素质和核心能力等提出了全新要求,需要在教学和评价上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能力素质培养,让学生有更全面的发展,更强的综合素质和数字素养,更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以及更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教育模式,新文科教育旨在培养既具备人文底蕴又掌握现代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在这一背景下,人工智能素养的培养成为新文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可以将人工智能知识与人文思维相融合,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展示技术应用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 目前,关于新文科教育跨学科学习在人工智能素养培育中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其对认知吸收与人工智能素养关系的调节效应,仍缺乏实证研究。不同学科背景的学习者,其知识储备和学习方式存在差异,可能导致他们在人工智能学习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认知吸收状态,进而影响人工智能素养的习得效果。理清跨学科学习如何影响认知吸收与人工智能素养的关系,对于优化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意义。 本文以新文科方向的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从认知吸收的理论视角出发,探讨跨学科学习是否会影响认知吸收与人工智能素养的关系。笔者构建包含调节变量跨学科学习、自变量认知吸收以及因变量人工智能素养在内的调节效应模型,并使用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认知吸收始终是影响人工智能素养习得的关键因素之一,无论跨学科学习处于何种水平,高水平的认知吸收都能显著促进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相比之下,跨学科学习对认知吸收与人工智能素养关系的调节作用较为有限。这提示我们,跨学科教育经历促进人工智能素养提升可能有赖于更为复杂和多元的作用机制,未来还需要从知识整合、实践应用等视角进一步探究其内在路径。 研究结果虽然没有支持跨学科学习的调节作用假设,但仍然深化了新文科环境中人工智能素养形成机制的认识,凸显了发展学生认知吸收在人工智能教育中的关键地位。在新文科人才培养中,我们应更加重视提升学生的认知吸收水平,激发其在人工智能学习中的兴趣、投入和主动性,而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跨学科教学形式的变革。同时,不同跨学科学习形式在促进人工智能教育方面可能存在差异,项目实践相比课程和活动,似乎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有利于能力提升的学习体验,值得在教学设计中予以侧重。
目录
目录 CONTENTS 上篇 跨学科教育在新文科人才培养中的调节效应研究 倪小小 新文科建设对教师队伍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影响研究 刘美辰 岗位场与教学场结合的实践探索 卢建伟 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在廉洁文化建设中的发挥途径研究 周禹彤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的中文教育国际传播策略 郭晓玲 新闻与传播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李雅楠 海南自贸港国际中文教育与新闻业协同发展研究 曹丽红 产教融合视域下新文科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探讨 邹悦 产品思维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研究 寇军强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新文科学生能力培养 麦葳 中篇 跨学科视野下有效沟通课程建设研究 席晓丽 高校网络文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王宇 全媒体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探索 郑丹 产业内需导向对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申素样 数智化背景下全媒型新闻人才培养的困境与路径探析 刘琴 数智技术革新对广告影视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效应研究 杨洋 高校与企业一体化办学模式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探析 张玲 产教融合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践教学路径探索 曾迟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的文化传播实践研究 梁明子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刘美辰 下篇 传播伦理与法规类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探赜 高晨 全媒体时代新闻采编课程转型路径的思考 潘娴 基于产品思维导向的品牌传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孟阳 行业场景模拟中的企业形象设计课程的创新性教学实践研究 杨雅霓 以学科交叉提升国际视野为路径的语言类课程构建模式探索 张浩 基于新文科理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探究 曾加 数字时代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学理论课的创新探索 王椿升 外国文学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研究 张耀春 剧本写作课程与海南自贸港形象建构的产教融合联动 陈文强 新媒体语境中华语媒体语言传播课程的创新探索 贾钧舒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