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媒介传播中的简·奥斯丁意义再生产

媒介传播中的简·奥斯丁意义再生产

  • 字数: 260
  • 出版社: 广西师大
  • 作者: 张素玫 著
  • 商品条码: 9787559878267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348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研究即以奥斯丁作品200年来的传播历程为关注点,从媒介文化研究视角,探讨奥斯丁及其作品在传播中的意义再生产问题。这一被当下研究者惊呼为“奥斯丁神话”的现象,早已超越了其小说创作的文本内涵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现象。本研究将奥斯丁小说传播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类型以及出现的历时顺序,依次分为印刷媒介、影像媒介、互联网媒介三种传播形式,逐层展开分析。
作者简介
张素玫,文学博士,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巴赫金研究分会理事。出版有专著《巴赫金理论的中国本土化研究》、编著《外国诗歌鉴赏词典·近代卷》等
精彩导读
简· 奥斯丁留给世人的几乎唯一的原初形象,是姐姐卡桑德拉( Cassandra Austen)在 1810 年为她画的一幅肖像,一个只相当于粗糙的轮廓式勾勒的半身铅笔素描: 头戴软帽、身穿高腰连衣裙、交叉环抱双臂坐着,眼睛漆黑锐利,眼神斜望向右前方,薄唇紧闭,表情严厉,整个姿态透露着对抗和睥睨的神情。 这幅肖像画整体来看并不讨人喜欢,“画中人物脸庞圆润,唇型小而平直,传达出一丝心不在焉、满腹牢骚、过于理智而落落寡合的神情。 画中的她,目光斜视,望着平淡无奇的远方” 。第一部奥斯丁传记作者、简· 奥斯丁的侄子J. E. 奥斯丁-李( James Edward Austen-Leigh)在 1870 年出版《简· 奥斯丁回忆录》 ( A Memoir of Jane Austen)时,准备为这部传记配备奥斯丁肖像,他和他的合作者觉得卡桑德拉的这幅画像不太令人满意,便委托插画家詹姆斯· 安德鲁斯( James Andrews)创作了一幅新的奥斯丁画像——卡桑德拉画像的提升版,“这是为了让简姑妈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公众面前显得得体。 安德鲁斯的水彩画软化了特征,改变了态度。胳膊不再挑衅地交叉着;眼睛也失去了严厉的凝视” 。在安德鲁斯画像基础上的利札尔斯( Lizars)钢版雕刻画,创造了一个优雅端庄的、维多利亚时期风格的奥斯丁: 她的眼睛看起来更大更柔和,嘴巴变得丰满,面颊更饱满,表情更温和,一张也许非常讨人喜欢的可爱的脸庞。简· 奥斯丁肖像有了“迷人”的特征,这是《回忆录》最合适的卷首画像,之后这幅画像被奥斯丁出版小说长期采用,成为公众熟知并认可的奥斯丁形象。奥斯丁个人形象的这一润饰变化,体现出印刷媒介为适应公众接受而对奥斯丁的意义再生产——赋予奥斯丁肖像以维多利亚时代的精神气质,创造出一个符合当时公众欣赏口味的奥斯丁形象。而在之后的传播中,奥斯丁的形象面貌依然在为适应新时代新受众的欣赏兴趣不断更新变化,正如我们看到的,自奥斯丁传记电影《成为简· 奥斯丁》 ( Becoming Jane, 2007) 大热后,再出版的各种奥斯丁作品读物里的作者肖像,就更多地被影片中饰演这位女作家的好莱坞明星安妮· 海瑟薇( Anne Hathaway)的剧照所取代。 因此,即便是奥斯丁的个人形象,也是一个媒介传播中不断再生成的产物。
目录
导论 …………………………………………………………………… 1 一、 历史中的简· 奥斯丁 ……………………………………… 2 (一) 奥斯丁肖像、传记和书信 …………………………… 2 (二) 奥斯丁生平和创作概况……………………………… 7 二、 奥斯丁译介与跨文化传播 ………………………………… 16 (一) 奥斯丁在欧美的译介传播 ………………………… 17 (二) 奥斯丁在中国的译介传播 ………………………… 23 三、 奥斯丁媒介传播研究的意义与研究策略………………… 31 (一) 研究基础: 奥斯丁研究现状综述 ………………… 31 (二) 论题的提出: 奥斯丁的媒介传播研究 …………… 38 第一章 原初场域的奥斯丁写作及其意义生成 ………………… 46 第一节 奥斯丁写作的家庭与社会语境…………………………… 47 一、 奥斯丁写作的家庭语境 …………………………………… 47 二、 奥斯丁写作的社会语境 …………………………………… 57 (一) 女性为主导的小说写作 …………………………… 58(二) 印刷出版的媒介文化场域 ………………………… 62 第二节 奥斯丁写作的文学语境…………………………………… 70 一、 奥斯丁小说写作与英国文学传统 ………………………… 70 二、 英国文学传统中的《傲慢与偏见》 ……………………… 78 第三节 奥斯丁的“奥斯丁世界” ………………………………… 86 一、 奥斯丁的文学活动 ………………………………………… 87 二、 奥斯丁的文学创作观 ……………………………………… 99 小结 ………………………………………………………………… 107 第二章 印刷传播中的奥斯丁经典化及其价值扩张 …………… 109 第一节 奥斯丁小说的公众出版与职业作家身份的确立 ……… 110 一、 托马斯· 埃杰顿版(1811—1814) : 初见公众的“一位女士” …………………………………………………………………… 111 二、 约翰· 默里版(1816—1818) : 初享名望的“奥斯丁小姐” …………………………………………………………………… 122 第二节 奥斯丁小说的大众出版与民族情感认同 ……………… 129 一、 班特利版(1833—1892) 、廉价版和插画版: 奥斯丁小说的 大众流行和情感崇拜 ………………………………………… 131 二、 十九世纪期刊评论: 奥斯丁名望的稳步上升 ………… 143 第三节 奥斯丁小说的学术出版与经典化 ……………………… 151 一、 查普曼牛津版: 奥斯丁学术地位的奠定 ……………… 152 二、 企鹅版和剑桥版: 奥斯丁的经典普及与学术深化 …… 161 小结 ………………………………………………………………… 168 2第三章 影像传播中的奥斯丁品牌化及其商业增值 …………… 171 第一节 奥斯丁影视改编与全球“奥斯丁热” …………………… 172 一、 二十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的影视改编: 可视化的情节叙事 …………………………………………………………………… 173 二、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影视改编: 视觉化的景观叙事 …… 180 三、 二十一世纪以来的影视改编: 景观膨胀和视觉盛宴 …… 189 第二节 屏幕上的“奥斯丁世界” ………………………………… 196 一、 从文字到影像的视觉转码 ……………………………… 197 二、 身体的欲望化展示 ……………………………………… 206 三、 物的奇观化呈现 ………………………………………… 215 第三节 奥斯丁文化品牌与奥斯丁文化产业 …………………… 224 一、 奥斯丁的品牌化 ………………………………………… 225 二、 奥斯丁品牌的衍生文本 ………………………………… 232 三、 奥斯丁的文化延伸与产业化 …………………………… 243 小结 ………………………………………………………………… 253 第四章 互联网传播中的奥斯丁数字化及其文化重构 ………… 256 第一节 奥斯丁的网络超文本世界 ……………………………… 257 一、 互联网上的奥斯丁主题网站 …………………………… 258 二、 数字化超链接与奥斯丁超文本 ………………………… 266 第二节 赛博空间里的“简迷”拼贴游戏 ………………………… 274 一、 产消者“简迷” : 新的场域主导力量 …………………… 276 二、 奥斯丁元素化拼贴: 互联网上的简迷再创作 ………… 283 3第三节 虚拟“奥斯丁社区”里的跨界交往 ……………………… 292 一、 从线下社群到虚拟社区 ………………………………… 293 二、 “欢迎来到彭伯里!” ……………………………………… 299 小结 ………………………………………………………………… 307 结语 ………………………………………………………………… 311 一、 媒介、文学活动方式和奥斯丁文学场域的变化 ……… 311 二、 媒介效率和文化性质挤压 ……………………………… 313 三、 媒介场域变迁中的奥斯丁文化意义生成 ……………… 315 附录 ………………………………………………………………… 321 一、 奥斯丁小说创作与出版年表 …………………………… 321 二、 奥斯丁传记与书信集 …………………………………… 324 三、 奥斯丁小说影视改编目录 ……………………………… 327 四、 奥斯丁主题网站 ………………………………………… 332 参考文献 …………………………………………………………… 335 后记 ………………………………………………………………… 34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