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道书系·教育 契机与愿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

大道书系·教育 契机与愿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

  • 字数: 253
  • 出版社: 广西师大
  • 作者: 邓文勇
  • 商品条码: 9787559876119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324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从协同的视角,依据并运用协同共生理论的三维分析框架,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审析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总结发现了在实然推进“职成教”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协同单元异化——‘职成教’角色的迷失与错位”“协同关系失范——‘职成教’间协同欠缺与不足”“协同环境困扰——‘职成教’协同保障环境缺失”等生态之殇;并依据相应问题的分析,建构了具体的路径框架。
作者简介
邓文勇,天津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学系主任。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主持或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地厅级等课题近15项。著作合著1部,参与3部。
精彩导读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时代境遇:新型城镇化对“职成教”协同的实然诉求 城镇化(Urbanization)指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历史过程。 当前,我国所秉持和践行的城镇化是一种新型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对西方城市化和我国传统城镇化的超越,也是对自身城镇化实践的逐步完善。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时曾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并实现新型城镇化也是关乎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十四五”时期国家重要任务之一,并且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将新型城镇化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2015年12月召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这是时隔37年之后,国家再次在中央层面对城市工作进行专门研究部署,并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农业转移人口(以农村转移劳动力为核心主体)有序实现市民化。2016 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关键,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全面部署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当前,我国进入并正处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30%—70%属于快速发展区间,我国2022年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 2%)。根据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基于中国国情及发展要求,到203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有望接近7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要相应降低。有研究推测,在2038年前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至少要达到约85%,也就是说,未来20年左右,我国将全面处于从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向城市社会结构转型的社会变迁期,新型城镇化战略是适应这一变迁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的重要国策。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问题提出/ 1 第二节 研究意义/ 9 第三节 文献综述/ 13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41 第五节 理论基础阐释/ 48 第六节 研究设计/ 55 第二章 协同发展的基础:“职成教”的逻辑分殊与耦连/ 64 第一节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本质内涵/ 65 第二节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逻辑分殊/ 90 第三节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逻辑耦连/ 95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06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职成教”共同聚焦的作用目标/ 108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的历史渊源与内涵解读/ 108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及发展现状/ 118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与“职成教”间的关系探析/ 149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68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的问题/ 170 第一节 协同单元异化: “职成教”角色的迷失与错位/ 170 第二节 协同关系失范: “职成教”间协同欠缺与不足/ 184 第三节 协同环境困扰: “职成教”协同保障环境缺失/ 202 第四节 本章小结/ 225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职成教”协同发展的推进/ 227 第一节 培育合格的协同单元: 明确“职成教”的角色与定位/ 227 第二节 建构适切的协同关系: 推进“职成教”间的互通对接/ 240 第三节 创建良好协同环境: 营建“软硬性”保障环境/ 254 第四节 本章小结/ 269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271 第一节 总结/ 271 第二节 展望/ 276 参考文献/ 279 附录/ 3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