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列宁后期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列宁后期政治哲学思想研究

  • 字数: 181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武潇斐|
  • 商品条码: 9787522727233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4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列宁后期政治哲 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在占 有大量原始文献的基础上, 运用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 文本与现实有机统一、局部 与整体交叉统一的研究方法 ,对列宁后期政治哲学思想 的生成前提、范式转向、核 心概念、重要命题、整体特 点、历史评价等内容进行了 考察与探讨,详细分析了列 宁后期政治哲学思想中关于 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 建设的重要命题,认为列宁 后期政治哲学思想具有现实 性与生活性兼具、时代性与 世界性并存、行动性与探索 性同在、原则性与灵活性相 携的特点,并从理论性、实 践性和当代性三个维度对列 宁后期政治哲学思想进行了 科学评价。
作者简介
武潇斐,1988年生,哲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列宁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红色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等多个项目,在《光明日报》《党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视野》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一)列宁后期政治哲学具有研究价值 (二)列宁后期政治哲学具有研究必要 (三)列宁后期政治哲学对中国具有特殊意义 (四)列宁后期政治哲学对笔者具有特别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一)政治哲学在西方与中国的复兴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与热化 (三)列宁政治哲学研究的相对冷淡与列宁后期政治哲学研究的极度缺乏 三 研究方法 (一)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 (二)文本与现实的有机统一 (三)局部与整体的交叉统一 第一章 列宁后期政治哲学的实践转向 第一节 “以往的政治哲学”以“解释世界”为主题与使命 一 本质特征:以“解释世界”为理论旨趣并以此进行思想构架 二 整体样态:与“政治权力”相隔离以致无法将理想付诸实践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开启“改变世界”的政治哲学转向 一 马克思并不是一开始就要“改变世界”的他最初的思想探索同样始于“解释世界” 二 马克思由“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转变始于对“现实世界”的介入与批判 三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理论与实践为改变“现存世界”开辟了可能性空间 第三节 列宁实现“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政治哲学新转向 一 列宁对世界的解释大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路径但并不拘泥于其具体结论 二 列宁对世界的改变主要分为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两大阶段 第二章 列宁后期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第一节 基础性概念 一 政治:超越“政权”的“大政治观” 二 哲学:富于“战斗”的“唯物主义” 第二节 主体性概念 一 国家:无产阶级的新型“利维坦” 二 政党:社会主义建设的“先锋队” 第三节 动力性概念 一 利益:回归具体个人的原始驱动力 二 改革:融入日常生活的综合驱动力 第四节 策略性概念 一 联盟: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团结策略 二 妥协:以辨别敌友为前提的隐忍策略 第三章 列宁后期政治哲学的重要命题 第一节 关于政治建设的重要命题 一 劳动群众是力量之源 二 党要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 三 机关必须服从于政治 四 工会是国家政权的蓄水池 第二节 关于经济建设的重要命题 一 从经济上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是最靠得住的事业 二 用资本主义创造的材料来建设社会主义 三 整个问题在于使农民有一种经济上的刺激与动因 第三节 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 一 要抓住整条链子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 二 像爱护眼珠那样爱护专家 三 改造小农需要花几代人的时间 第四章 列宁后期政治哲学的整体特点 第一节 现实性与生活性兼具 一 现实不容许忽视 二 生活会给出答案 三 跟随实际生活前进 第二节 时代性与世界性并存 一 大时代与小时代并肩存在 二 新时代与旧时代继往开来 三 时代之间没有一堵墙分开 第三节 行动性与探索性同在 一 一切都在于实践 二 实践中难免出错 三 进不了就退回来 第四节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携 一 原则需坚守 二 策略要灵活 三 适宜即最好 第五章 列宁后期政治哲学的历史评价 第一节 列宁后期政治哲学的理论方位 一 产生根源:所回答的正是贯穿政治哲学史的根本问题 二 致思路向:所开辟的是独具特色的现实路向与实践路向 三 主要内容:所开创的是独树一帜的政治哲学形态 第二节 列宁后期政治哲学的现实影响 一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起到直接的催化作用 二 对改革开放的实践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 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起到显要的借鉴作用 第三节 列宁后期政治哲学的当代启示 一 领袖型政治哲学家的生成学启示 二 开拓型政治哲学家的改革学启示 三 实干型政治哲学家的方法论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