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多媒体画面交互设计研究

多媒体画面交互设计研究

  • 字数: 213
  • 出版社: 南开大学
  • 作者: 吴向文|
  • 商品条码: 9787310066186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45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通过深入研究 多媒体画面的交互设计,为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 发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本书的研究背景主要体现 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数字 化转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转 变,二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 发展与挑战,三是指导数字 化学习资源交互设计的理论 体系不够深入全面。这些背 景因素共同构成了本书研究 的出发点和动力。 本书的研究意义同样重 大。首先,通过完善多媒体 画面语言学理论体系,本书 将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 与开发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 基础。其次,本书将丰富数 字化学习资源交互设计理论 ,为设计师提供更为具体、 实用的设计原则和策略。最 后,本书的研究成果将为数 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提供依据,推动教育数字化 转型的深入发展。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采 用了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 法和实验研究法相结合的研 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本 书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多媒体 画面交互设计的相关研究成 果,明确了研究的前沿动态 和存在的问题。通过理论分 析,本书构建了多媒体画面 交互设计的理论框架,为后 续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支 撑。通过实验研究,本书验 证了理论框架的有效性和实 用性,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 设计与开发提供了实践指导 。 本书的内容结构清晰、 逻辑严密。第一章引言部分 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重要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相关研究及理论基 础部分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多 媒体画面语言学和多媒体画 面交互设计规则的相关研究 成果,总结了进一步研究的 问题,并阐述了本书的理论 基础。第三章至第六章是本 书的核心部分,分别探讨了 多媒体画面交互设计影响因 素的确定、多媒体画面交互 设计要素模型的构建、实验 自变量与实验方案的设计以 及实验的实施。第七章研究 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了本书 的研究成果和创新之处,并 对后续研究提出了展望。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发展与挑战 三、指导数字化学习资源交互设计的理论体系不够深入全面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完善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体系 二、丰富数字化学习资源交互设计理论 三、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依据 四、提升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节 重要概念界定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 二、多媒体画面 三、多媒体画面语言 四、交互、交互性与教学交互 五、多媒体画面交互性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理论分析法 三、实验研究法 第二章 相关研究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研究概述 一、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相关研究 二、多媒体画面交互设计规则研究 第二节 相关研究总结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相关研究总结 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教学交互层次塔理论 二、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 三、教育传播学理论 四、多媒体学习理论 第三章 多媒体画面交互设计影响因素的确定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提出 一、核心概念的衍生 二、核心概念的内涵 三、核心概念与教学交互层次塔的对应关系 第二节 多媒体画面交互设计影响因素的提炼 一、一级影响因素的提炼 二、影响因素构成成分的提炼 三、影响因素系统化构成成分的提炼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语构交互设计的影响因素及其构成 二、语义交互设计的影响因素及其构成 三、语用交互设计的影响因素及其构成 第四章 多媒体画面交互设计要素模型的构建 第一节 构建多媒体画面交互设计要素模型的逻辑与初步构想 一、研究模型的构建逻辑 二、要素模型的初步构想 第二节 多媒体画面交互设计要素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的构建 二、研究模型内涵的阐释 三、要素模型的价值与意义 第五章 实验自变量与实验方案 第一节 实验自变量的选择与讨论 一、实验自变量的选择 二、实验自变量的讨论 三、初步推论 第二节 实验方案整体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实验流程 三、实验架构 四、实验材料设计 第六章 实验的实施 第一节 学习者控制实验 一、实验1:大学生学习者控制实验 二、实验2:中学生学习者控制实验 三、实验3:小学生学习者控制实验 四、本节讨论 五、本节结论 第二节 共享控制实验 一、实验4:大学生共享控制实验 二、实验5:中学生共享控制实验 三、实验6:小学生共享控制实验 四、本节讨论 五、本节结论 第三节 内容反馈实验 一、实验7:大学生内容反馈实验 二、实验8:中学生内容反馈实验 三、实验9:小学生内容反馈实验 四、本节讨论 五、本节结论 第四节 时间反馈实验 一、实验10:大学生时间反馈实验 二、实验11:中学生时间反馈实验 三、实验12:小学生时间反馈实验 四、本节讨论 五、本节结论 第五节 实验结果讨论 一、学习者控制实验 二、共享控制实验 三、内容反馈实验 四、时间反馈实验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研究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总结 第二节 创新之处与研究展望 一、创新之处 二、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