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村干部角色类型、村干部行为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研究

村干部角色类型、村干部行为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研究

  • 字数: 255
  • 出版社: 中国农业
  • 作者: 罗博文
  • 商品条码: 9787109326514
  • 适读年龄: 12+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8
  • 出版年份: 2025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从农村基层治理问题出发,基于村干部和普通农户的双重视角,对村干部角色类型、村干部职务行为和乡村治理有效性进行内涵界定,确定三类核心变量的具体特征与指标依据,构建村干部角色类型、村干部职务行为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研究的理论框架,揭示村干部角色类型、村干部职务行为与乡村治理有效性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本书依托陕西、云南、甘肃、贵州 4 省 49 乡镇 327 村的 1649 份微观样本数据与典型村访谈案例材料,运用因子分析法、分位数回归法、结构方程模型等多种识别策略进一步实证分析村干部角色类型、村干部职务行为和乡村治理有效性之间的作用机制,并检验村干部职务行为在村干部角色类型与乡村治理有效性之间的传导机制,并从宏观角度提出乡村治理有效的优化路径与对策建议,为优化和调整村干部职务行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政策参考和实证依据。
作者简介
罗博文,男,汉族,管理学博士,1995年11月生,陕西杨凌人,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会员、教育部电子商务虚拟教研室成员、《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青年编委、《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青年编委,西安科技大学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创新团队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农业经济管理、村干部研究。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在《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观察》《农业经济问题》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目录
前言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角色及村干部角色研究 1.3.2 村干部行为及其对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1.3.3 乡村治理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3.4 村干部角色类型、村干部行为与乡村治理有效性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书的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村干部 2.1.2 角色与村干部角色 2.1.3 村干部行为 2.1.4 乡村治理有效性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组织管理理论 2.2.3 社会治理理论 2.2.4 乡村治理理论 2.2.5 行为科学理论 2.2.6 角色理论 2.3 理论分析框架 2.3.1 村干部角色类型、村干部行为及乡村治理有效性研究视角的阐释 2.3.2 村干部角色类型、村干部行为与乡村治理有效性作用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乡村基层治理制度演进、研究区域概况及现状剖析 3.1 乡村基层治理的制度演进 3.1.1 活跃农村经济阶段(1982-2003年) 3.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2004-2007年) 3.1.3 农村全方位发展阶段(2008-2012年) 3.1.4 推动农业现代化阶段(2013-2017年) 3.1.5 乡村振兴阶段(2018年至今) 3.2 研究区域概况及调研实施 3.2.1 数据来源 3.2.2 研究区域概况 3.2.3 调研实施概况 3.3 乡村基层治理困境的现实原因 3.3.1 “乡村精英”外流削弱乡村治理主体 3.3.2 乡村经济薄弱阻碍乡村治理有效 3.3.3 自治水平不足限制乡村治理有效 3.3.4 传统治理方式不适合新时代发展诉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村干部角色类型、村干部行为及其乡村治理有效性指标的测度与分析 4.1 村干部角色类型指标体系构建及特征解析 4.1.1 村干部角色类型指标体系构建 4.1.2 村干部角色类型指标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4.1.3 村干部角色类型指标的特征解析 4.2 村干部行为指标体系构建及特征解析 4.2.1 村干部行为指标体系构建 4.2.2 村干部行为指标测度 4.2.3 村干部行为指标体系特征解析 4.3 乡村治理有效性指标体系构建、测度及特征解析 4.3.1 乡村治理有效性指标体系构建 4.3.2 乡村治理有效性指标测度 4.3.3 乡村治理有效性指标的特征解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村干部角色类型对村干部行为的影响分析 5.1 理论分析 5.2 村干部行为倾向划分 5.2.1 村干部行为的特殊性以及重要性分析 5.2.2 村干部行为倾向划分 5.3 “利村”角色与“利己”角色:影响村干部行为倾向的角色范式 5.3.1 村干部角色再划分:“利村”角色与“利己”角色 5.3.2 不同角色类型影响村干部行为倾向的案例分析 5.4 村干部行为中“精致利己主义”倾向的逻辑分析 5.4.1 “通过职权谋利”行为逻辑分析 5.4.2 “偏袒家族成员”行为逻辑分析 5.5 进一步检验:村干部角色类型对村干部行为影响的OLS回归分析 5.5.1 村干部角色类型影响村干部行为各分指数OLS回归结果分析 5.5.2 村干部角色类型影响村干部行为总指数的OLS回归结果、分析 5.5.3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村干部角色类型对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6.1 理论分析 6.2 村干部角色类型的生成逻辑 6.2.1 “政府角色+村庄角色”:应然理想角色村干部生成逻辑 6.2.2 “政府角色+个人角色”:资源汲取角色村干部生成逻辑 6.2.3 “村庄角色+个人角色”:宗族势力角色村干部生成逻辑 6.3 基于村干部角色的乡村治理模式划分与乡村治理有效性评估 6.3.1 村政双向联动模式:乡村高效治理 6.3.2 政府资源驱使模式:乡村低效治理 6.3.3 宗族权威依赖模式:乡村无效治理 6.4 进一步检验:村干部角色类型对乡村治理有效性影响的OLS回归分析 6.4.1 村干部角色类型影响乡村治理有效性分指数的OLS回归结果分析 6.4.2 村干部角色类型影响乡村治理有效性总指数的OLS回归结果分析 6.4.3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村干部行为对乡村治理有效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2 计量模型构建 7.2.1 重要变量定义 7.2.2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 7.3 村干部行为对乡村治理有效性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7.3.1 村干部行为对乡村治理有效性影响的OLS回归结果分析 7.3.2 村干部行为对乡村治理有效性影响的分位数回归结果分析 7.3.3 进一步分析:作用机制和异质性 7.4 稳健性检验 7.4.1 更换样本检验 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