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重读叶圣陶

重读叶圣陶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任苏民
  • 商品条码: 9787100245692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1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在新时代背景下,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和方法论,提出叶圣陶教育思想是在20世纪中国社 会变革发展与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历程中,基于本土 教育改革实践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现代教育思想。 书中围绕“育人为本”根本理念,聚焦“教为不教 ”思想精髓,对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教育学理、文化 底蕴时代价值、实践意义,进行新的全面、系统、 深入挖掘和阐发,从而形成当代具有代表性和原创 性的中国教育家学说,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 系,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教育使命,提 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
作者简介
任苏民,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江苏省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所所务委员、研究室主任,苏州市教育局“新时代苏州有效教学研究”项目特聘专家顾问。原任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苏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专职从事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工作近三十年。主持并完成多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学刊》《人民教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在全国最具权威性的教育理论杂志《教育研究》上发表学术论文13篇。在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语文教学新论》《教育与人生》《区域教育科研发展与创新论》《语文名家名著选读》等专著和编著18部。其研究成果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获得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等奖多项。
目录
序 绪论 新时代叶圣陶教育思想创新探索的意义和方法 上编 第一章 读懂叶圣陶教育思想里的“中国教育学” 一、哲学基础:具有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意蕴的中国教育改革观 二、本质内涵:中国现代教育文化精神和基本原理的精辟揭示 三、重要构成:中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智慧的创新发展 第二章 立德树人背景下叶圣陶德育思想时代内涵探析 一、“做人”为根本:德育的意义和目的 二、“人生”为主题:德育的内容和核心 三、“人本”为遵循: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章 叶圣陶“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的创新探索 一、“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的历史生成 二、“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的创新发展 第四章 新时代“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思想的实践发展 一、中学“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新实践 二、小学“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新路径 三、幼儿园“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新形态 第五章 叶圣陶中国现代教师思想与新时代教师发展 一、叶圣陶中国现代教师思想及其对当代教师发展的启示 二、借鉴叶圣陶中国现代教师思想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三、在新课程新教材改革中实现教师自我革新 下编 第六章 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历史起源和辩证发展 一、“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深刻萌发 二、“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坚实奠基 三、“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明确确立 四、“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创新发展 第七章 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体系 一、“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科学基石 二、“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 三、“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实践智慧 四、“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主体精神 第八章 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 一、弘扬和发展“五四”新文化精神 开拓中国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之路 二、“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对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借鉴、转化和超越 三、“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转化和发展 四、新时期“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终身学习时代内涵和价值 第九章 新时代“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一、科学践行“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 二、高中“教是为了不教”的教改实验 三、初中“教是为了不教”的教改实验 四、小学“教是为了不教”的教改实验 第十章 叶圣陶教育思想在新时代有效教学研究中的借鉴与发展 一、以公平而有质量为有效教学改革愿景 二、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有效教学本质内涵 三、以实现教为不教为有效教学目的境界 四、以教师自我革新为有效教学关键支撑 附录一 江苏省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所十年 附录二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专项课题指南 附录三 开拓现代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