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医望诊识病彩色图解

中医望诊识病彩色图解

  • 字数: 225
  • 出版社: 化学工业
  • 作者: 编者:胡志希|
  • 商品条码: 978712246480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3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360余幅临床典型彩色图片,全面介绍中医望诊的基本内容:全身望诊,包括望神、色、形、态四方面;望舌,包括望舌质和望舌苔;局部望诊,包括望头面、五官等;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微观望诊,包括胃镜像、结肠镜像和冠状动脉造影等;脏腑病证的望诊特点及临床案例分析,包括心系病证、肺系病证、脾胃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脏腑兼证望诊。 本书以观察图片的临床特点为核心,全面注解望诊的基本内容与表观特征,并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确定其病位与病性,为读者提供经典图片及临床案例,便于读者准确运用望诊方法收集病情资料,实现精准诊断。本书适合临床医师、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胡志希,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原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科带头人,教育部中医学类核心课程《中医诊断学》联盟理事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联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医诊断学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国家首批金课《中医诊断学》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负责人,国家线上金课《中医诊断学》负责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Sci论文15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001 第一节 望诊的基本原理与意义 002 一、望诊的基本原理 002 二、望诊的临床意义 005 第二节 望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007 一、望诊的方法 007 二、望诊的准备 008 三、望诊的注意事项 010 四、各脏腑望诊重点 011 第二章 全身望诊 015 第一节 望神 016 一、望神的原理及意义 016 二、望神的内容 016 第二节 望色 021 一、常色 021 二、病色 023 三、五色主病 023 第三节 望形 028 一、望形的原理及意义 028 二、望形的内容 028 第四节 望态 033 一、望态的原理及意义 033 二、望态的内容 033 第三章 望舌 037 第一节 望舌质 038 一、舌的形态结构 038 二、舌诊的原理与意义 038 三、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040 四、舌神 045 五、舌色 046 六、舌形 047 七、舌态 050 八、舌下络脉 052 第二节 望舌苔 054 一、苔质 054 二、苔色 057 三、舌象的综合分析 060 四、临床舌象分析 062 第四章 局部望诊 065 第一节 望头面 066 一、望头 066 二、望发 068 三、望面 070 第二节 望五官 073 一、望目 073 二、望耳 078 三、望鼻 079 四、望口唇 082 五、望齿与龈 086 六、望咽喉 087 第三节 望颈项 089 一、外形变化 089 二、动态变化 090 第四节 望躯体 092 一、望胸胁 092 二、望腹部 094 三、望腰背部 096 第五节 望四肢 098 一、望外形 098 二、望动态 102 第六节 望二阴 105 一、望前阴 105 二、望后阴 110 第七节 望乳房 113 一、生理方面 113 二、病理方面 116 第八节 望皮肤 120 一、色泽异常 120 二、形态异常 122 三、皮肤病症 122 第五章 望排出物 129 第一节 望痰涕 131 一、望痰 131 二、望涕 132 第二节 望涎唾 133 第三节 望呕吐物 134 第四节 望二便 135 一、望大便 135 二、望小便 137 第六章 望小儿指纹 139 第一节 望小儿指纹的原理与意义 140 第二节 望小儿指纹的方法 142 一、诊察方法 142 二、适用年龄 143 三、三关定位 143 四、诊察要点 143 第三节 正常小儿指纹 144 一、正常小儿指纹特点 144 二、影响小儿指纹的因素 144 第四节 病理小儿指纹 145 一、三关测轻重 145 二、浮沉分表里 146 三、红紫辨寒热 146 四、淡滞定虚实 148 第七章 微观望诊 151 第一节 望胃镜像 152 一、肝胃不和证 152 二、脾胃湿热证 153 三、脾胃虚弱证 153 四、胃阴不足证 154 五、胃络瘀血证 154 第二节 望结肠镜像 155 一、大肠湿热证 155 二、热毒炽盛证 156 三、脾虚湿蕴证 156 四、寒热错杂证 157 五、肝郁脾虚证 158 六、肾阳亏虚证 158 第三节 望冠状动脉造影 160 一、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 160 二、中医证型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160 三、冠状动脉钙化的中医认识 161 第八章 脏腑病证望诊 163 第一节 心系病证望诊 164 一、心血虚证 165 二、心阴虚证 166 三、心气虚证 167 四、心阳虚证 168 五、心火亢盛证 169 六、心脉痹阻证 170 七、痰蒙心神证 171 八、痰火扰神证 172 九、瘀阻脑络证 173 第二节 肺系病证望诊 175 一、肺气虚证 175 二、风寒犯肺证 176 三、风热犯肺证 177 四、痰热壅肺证 178 五、燥邪犯肺证 179 第三节 脾胃病证望诊 181 一、脾气虚证 181 二、脾不统血证 182 三、脾阳虚证 184 四、湿热蕴脾证 185 五、寒湿困脾证 186 六、胃热炽盛证 187 第四节 肝胆病证望诊 189 一、肝血虚证 189 二、肝阴虚证 190 三、肝郁气滞证 191 四、肝风内动证 193 五、肝胆湿热证 194 第五节 肾系病证望诊 196 一、肾阳虚证 196 二、肾虚水泛证 198 三、肾阴不足证 199 四、肾气不固证 200 第六节 脏腑兼证望诊 202 一、心肾不交证 202 二、心肾阳虚证 203 三、心脾两虚证 204 四、肺肾阴虚证 205 五、肝火犯肺证 206 六、肝郁脾虚证 208 七、肝肾阴虚证 209 八、脾肾阳虚证 210 参考文献 21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