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儒家“耻”观念研究

儒家“耻”观念研究

  • 字数: 264
  • 出版社: 齐鲁
  • 作者: 李富强|总主编:曾振宇
  • 商品条码: 978753334986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63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观念史研究丛书之一。本书的旨趣是从 观念史角度出发,对传统儒家理念中的“耻”观念 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与解构,展现传统儒家“耻 ”观念的生成与发展过程,揭示以“耻”观念为标 识的“耻”德在中国古代传统伦理与政治结构中的 特殊意蕴,以及现代价值。 全书共分十章,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研究先秦 、两汉时期的儒家“耻”观念。孔子轻罪重耻的耻 感意识,在《论语》中不断得到申述,耻感意识成 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质之一。从耻与慎独、诚、勇 的和鸣,揭示《大学》《中庸》耻观念的内蕴。阐 述了孟子在心性论层面的深入思考,及其羞耻观所 具有的形上思辨的性格;荀子对“义辱”与“势辱 ”的辨析;董仲舒对“耻”与复仇思想的看法,以 及汉朝儒家对廉耻之节的认知与实践。第六章至第 八章主要研究的宋明新儒学中的“耻”观念。宋明 新儒家对先秦、两汉儒家的耻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例如,朱熹基本上将羞恶诠释为一种根源于主宰之 心而生发于外的情感,陆九渊则主张人先天固有的 羞恶等“四端”,都是“本心”所具有的德性,又 回到了孟子的立场。王阳明提出君子应该以蔽塞自 己的良知为耻,在羞耻之心的提撕下道德主体才能 具有敢于直面良知而不能自然呈现的道德勇气,从 而完成“致良知”的为学宗旨。第九章略论明清易 代之际儒家思想中的“耻”观念。在国家与文化存 亡之际,以刘宗周、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儒家 表现出强烈的个体羞耻意识,他们着重从明朝灭亡 的“国耻”,审视与批判某些儒家士人阶层的无耻 。最后一章主要阐释古代儒家“耻”观念的现代价 值。复活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古典观念,将其精神注 入现代人的生活世界,为现代人的自我转化与世界 转化提供文化资源与精神依托。 本书旨在复活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古典“耻”观 念,将其精神注入现代人的生活世界,为现代人的 自我转化与世界转化提供文化资源与精神依托。
目录
《观念史研究丛书》序言 导论 第一节 作为方法的观念史 第二节 观念史视域下的文本分析 第三节 观念史视域下的哲理重构 第四节 作为儒家哲学问题的“耻”之来龙去脉 第一章 知罪向知耻的转变:孔子对儒家知耻伦理的奠基 第一节 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 第二节 知罪伦理:《诗经》《尚书》中的罪感意识 第三节 知耻伦理:《论语》人文精神中的耻感意识 第四节 孔子对儒家知耻伦理奠基的意义 第二章 耻与慎独、诚、勇的和鸣:《大学》《中庸》耻观念发微 第一节 耻与慎独 第二节 耻与诚 第三节 耻与勇 第三章 “羞恶之心,义之端”:孟子羞耻观的形上思辨性格 第一节 耻是“羞恶之心” 第二节 知耻心是儒家丧葬礼制缘起的重要根源 第三节 耻是“义利之辨”的关键 第四节 耻以否定性方式建构道德的形上学 第四章 “义辱”与“势辱”:荀子耻辱观的两种面向 第一节 耻与君子人格 第二节 廉耻与道德勇气 第三节 “义辱”与“势辱” 第四节 荀子耻辱观的道德形上学基础 第五章 耻、自耻与廉耻之志:汉儒对耻观念的继承与深化 第一节 董仲舒论耻与复仇 第二节 贾谊论廉耻作为统治手段 第三节 荀悦论“自耻”是修行之本 第六章 复活与新生:“北宋四子”理学视域中的耻观念 第一节 周敦颐论名与耻 第二节 张载论羞耻与义理 第三节 二程论廉耻与羞恶之心 第七章 “心统性情”与“本心”:朱陆耻论的不同取向 第一节 朱熹“心统性情”义理间架下的羞恶之心 第二节 陆九渊以“本心”论耻的羞耻观 第八章 蔽塞良知为耻:王阳明心学中的耻与良知 第一节 作为工夫论的致良知 第二节 蔽塞良知为耻 第三节 羞恶与气 第九章 士人之耻与国耻:明清易代之际儒家思想中的耻观念 第一节 刘宗周《人谱》论耻与改过工夫 第二节 顾炎武《日知录》论士大夫之无耻与国耻 第三节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羞恶之心”与气 第十章 古今中西之间:古代儒家“耻”观念与现代生活 第一节 西方伦理学中的羞耻观念:以亚里士多德与舍勒为例 第二节 羞耻伦理学的建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