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早期中国共同体

早期中国共同体

  • 字数: 202
  •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
  • 作者: 卢尧选|
  • 商品条码: 9787520215916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0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从早期中国共同 体出发,探究中国社区历 史基质,通过比对居住史 与考古地层史,力图描绘 共同体长期变迁。周原先 周聚落以血缘为核心、外 来族群为辅,西周早期形 成地缘共同体。尽管朝代 更迭,但周原遗址持续承 载历史记忆,成为文化力 量。本书从宏观结构性因 素以及社会组织化等中观 机制入手,提出解释共同 体变迁的研究框架,尝试 为跨学科研究提供范例。
作者简介
卢尧选,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洽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兼任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山大学历史学学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工作硕士,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组织社会学和社会治理。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北京哲学社科基金1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目录
第一篇 早期中国地缘血缘共同体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早期中国共同体的意义 一、社区与共同体 二、社会学共同体研究的理论传统 三、共同体的物质呈现——聚落形态 第二章 聚落及共同体已有研究分析 一、聚落形态与人类行为的学科探索 二、共同体的研究方法 三、亚细亚所有制与早期地缘血缘共同体 第三章 如何通过社会的“物”的呈现来研究社会 一、物与社会关系研究的理论脉络 二、“透物见人”的理论与机制研究——物与社会的关联机制 第二篇 共同体变迁的研究框架 第四章 共同体变迁研究的分析思路 一、协作动机的宏观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研究(从宏观到微观) 二、协作动机的行为结果研究(微观层面) 第五章 共同体变迁研究的资料基础 一、用于拓展个案研究的共同体变迁的标示物 二、共同体长时段研究的可能性 第三篇 早期共同体的结构变迁 第六章 周原共同体的聚落形态变迁 一、先周以前聚落形态的变迁 二、先周时期——民族多元一体的早期格局 三、西周时期——地缘性和血缘性社区并存的居住结构 四、西周以后——人群史而非村落史 五、自然因素与聚落迁移初探 第七章 早期共同体的变迁性质初探 一、商——血缘共同体的拓展结构 二、西周时期都市国家的形成 三、西周以后的共同体与国家 第八章 早期共同体的生产社会模式初探 一、共同体协作动机的触发和调节因素 二、调节共同体行为的社会组织化程度 三、异质性资源的协作 四、周原的生存性需求结构与聚落行动 第四篇 早期共同体社会运行的机理 第九章 从资源稀缺到协作动机 一、宏观到微观的转变——需求结构 二、稀缺资源与需求结构 三、需求结构与协作行为 四、协作半径与迁移成本 第十章 共同体行为与聚落形态的生成 一、核心资源支配下的共同体结构生成 二、组织化应对与聚居类型 三、技术条件与需求结构 四、从宏观和微观触发共同体变迁的技术 第十一章 协作结构与意义结构 一、信仰协作获得共同体身份 二、协作导向下的社会结构与意义结构 第十二章 环境与变迁 一、结构性压力与变迁 二、制度性压力 第十三章 早期共同体的遗产 一、延续 二、变迁 第十四章 社会治理的传统基础 一、社会治理的谜题 一、反思与回顾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