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迁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迁

  • 字数: 261
  • 出版社: 安徽师大
  • 作者: 王亚玄|
  • 商品条码: 978756766710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0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 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首先对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质及其 所包含的新技术集群的特征 展开分析,其次从福特主义 生产组织出现的危机及其转 变入手,从资本主义演变的 核心矛盾和内在逻辑出发, 分析第三次工业革命过程中 技术创新、生产组织形式和 劳资关系之间的复杂互动关 系,最后对第三次工业革命 背景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 构建展开讨论。本书有助于 读者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下技术创新的实质及其对生 产方式的影响,对于我国开 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 要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王亚玄,男,1988年生,安徽芜湖人,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现任教于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主要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与当代资本主义演化、国有企业与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等。在《政治经济学评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持并参与国家级课题两项、省部级课题四项,参与编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程新编(上、下)》(安徽省一流教材)。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三、结构和内容安排 第一章 解读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一节 围绕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争论 一、何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二、新技术革命到来了吗? 第二节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实质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释义 二、新技术集群的核心内容和特征 第三节 发达经济体推动新技术革命的实践 一、美国重振制造业战略 二、德国工业4.0 三、欧洲工业5.0 四、发达经济体推动新技术革命实践的共性 第二章 技术变革视域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演变 第一节 生产方式的再定义 一、关于“生产方式”概念的争论 二、对生产方式之争的评述 三、技术变革视域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再定义 第二节 关于技术与社会互动机制的讨论 一、乐观的技术决定论 二、悲观的技术决定论 三、技术的社会建构论 四、关于技术创新与社会演化的辩证法 第三节 技术变革视域下生产方式的演化 一、调节学派的理论 二、新熊彼特学派的理论 三、新斯密主义的理论 第四节 技术创新、企业生产组织与劳资关系的演变 一、研究技术创新、企业生产组织与劳资关系演变的方法论 二、技术创新、企业生产组织与劳资关系演变的动力学 三、技术创新、企业生产组织与劳资关系演变的机制 第三章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企业生产组织的变迁 第一节 福特主义生产组织的危机及其转变 一、福特主义及其危机 二、企业生产组织内部的改进 三、企业生产组织外部的应对措施 第二节 第六次技术浪潮对企业生产组织的改进 一、应对福特主义危机各类措施的局限 二、资本循环视角下新技术革命对企业生产组织的改进 三、新技术革命加速企业组织的资本总周转 第三节 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企业生产组织的演变方向 一、企业组织内部的持续扁平化和集成化 二、企业组织的平台化转型 三、网络化生产组织中核心企业控制力的增强 第四章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劳资关系的变迁 第一节 福特主义劳资关系的形成和演化 一、福特主义劳资关系的形成和瓦解 二、后福特主义企业生产组织中劳资关系的特征 第二节 信息技术革命与劳资关系的变迁 一、关于信息技术对劳资关系影响的争论 二、信息技术革命与资本权力的强化 第三节 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末来劳资关系走向 一、相对过剩人口将愈发严重 二、就业不稳定性持续增加 三、针对脑力劳动者更精巧的控制策略 四、劳工内部的持续分化 第五章 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构建 第一节 新一轮技术革命与计划经济的可行性之辩 一、计划经济可行性争论的历史溯源 二、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下计划与市场之争 三、新技术条件下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的演变 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必要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增加价值 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二、增加价值的含义 三、企业生产目的的差异性 四、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综合考察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创新的二重激励 一、超额剩余价值及其对企业家的创新激励 二、劳动致富激励:创业与创新 三、企业技术革新的群众运动 第四节 社会主义相对增加价值生产方式 一、绝对增加价值生产及其局限 二、相对增加价值生产及其方法 三、社会主义相对增加价值生产 第五节 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实现路径 一、当代生产力条件下社会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 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实现路径 结语 一、结论 二、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