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空间特征及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空间特征及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 字数: 219
  • 出版社: 人民体育
  • 作者: 郭新艳|
  • 商品条码: 978750096438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0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7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属于资助出版的学 术专著,是2022年四川省 社科规划重点研究基地重大 项目,采用调查法、专家访 谈法、数学建模等方法,对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 业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 究,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 圈体育产业空间分布特征、 区域协同的主要内涵和成渝 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的 困境,指出了区域体育产业 协同发展的主要机制,提出 了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相关 对策与建议:宏观布局,推 动体育产业深度协同发展; 借助各地区资源优势发展动 能,增强体育产业协同动力 ;落实监督机制,为体育产 业协调发展做出制度保障。
作者简介
郭新艳,女,1980-12-,河南偃师人,管理学博士,成都体育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产业与管理;一直致力于体育管理及体育产业相关研究,在公共体育服务、社区居民体育健身行为等领域形成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特色;近年来在各类期刊杂志、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中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并作为主研参与多项国家基金项目和教材及专著的编写工作。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2.1.2 体育产业 2.1.3 产业协调发展 2.1.4 产业空间分布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产业区位理论 2.2.2 产业创新理论 2.2.3 区域协同理论 2.2.4 社会网络理论 2.2.5 产业集群理论 3 文献综述 3.1 文献资料的来源与概要介绍 3.1.1 文献资料的选择依据 3.1.2 文献资料的获取途径 3.1.3 文献资料的利用方式 3.1.4 国外代表性文献的概要介绍 3.1.5 国内代表性文献的概要介绍 3.2 国内外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研究及文献评述 3.2.1 国外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3.2.2 国内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研究 3.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3.3 国内外产业空间分布研究及文献评述 3.3.1 国外产业空间分布研究 3.3.2 国内产业空间分布研究 3.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4.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概述 4.1.1 概念的提出 4.1.2 区域的划分 4.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2.1 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4.2.2 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4.2.3 增加成渝地区的就业机会 4.2.4 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4.3.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4.3.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4.3.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消费水平不断提升 4.3.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生协同发展持续向好 4.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发展困境 4.4.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 4.4.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结构不均衡 4.4.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赛事品牌不突出 4.4.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深度不足 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5.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关联强度分析 5.1.1 城市间体育产业关联强度等级特征显著 5.1.2 城市间体育产业关联强度逐年增强 5.1.3 体育产业关联强度呈现距离衰减规律 5.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5.2.1 呈现以成都、重庆为双核心的网络空间结构 5.2.2 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显著但等级结构较高 5.2.3 中心行动者与边缘行动者角色区分度明显 5.2.4 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动力源不足 5.2.5 川渝体育产业集聚水平分析 6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 6.1 框架构建 6.2 变量选取 6.2.1 变量选取原则 6.2.2 变量选取依据 6.2.3 变量选取流程 6.3 影响因素初筛 6.3.1 第一轮专家筛选结果与分析 6.3.2 第二轮专家筛选结果与分析 6.4 影响因素确立 6.4.1 问卷调查说明 6.4.2 影响因素释义 7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7.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困境探因 7.1.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的困境 7.1.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7.2 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的目标 7.2.1 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空间布局 7.2.2 增强体育产业协同效应 7.2.3 加强体育产业创新驱动 7.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框架模型的提出 7.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的阐释 7.4.1 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 7.4.2 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 8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对策 8.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动力保障对策 8.1.1 实施政策引导机制 8.1.2 促进科技创新机制 8.1.3 推动产业引领机制 8.1.4 优化资源整合机制 8.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人才流动对策 8.2.1 完善区域内人才流动机制 8.2.2 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8.2.3 建立人才流失预防机制 8.2.4 创新人才培育机制 8.3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休育产业协调发展信息共享对策 8.3.1 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共亭平台 8.3.2 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信息管理制度 8.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组织协调对策 8.4.1 加强组织协调工作 8.4.2 强化组织监督合力 8.4.3 推动组织工作标准化 参考文献 附录 相关资料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