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应邀而来:半日闲斋读书札记·丙编

应邀而来:半日闲斋读书札记·丙编

  • 字数: 350
  • 出版社: 中译
  • 作者: 阿艾
  • 商品条码: 978750018153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04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8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应邀而来》是一本见解独到、涉猎广泛的读书札记。作为“半日闲斋读书札记”系列的第三册,本书延续以往的体例和风格,为读者呈现了政治、经济、人文、科技等诸多领域的百本佳作,带领读者经历不同群体、不同人物的悲欢离合,思其所思,悲其所悲,乐其所乐。全书以深入浅出、平和真挚的文字,展现了作者独到的思考、宽广的视野以及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作者简介
阿艾,本名赵晓春,山西阳高人氏,现任职于山西省广播电视局。爱读书、喜交朋、好美酒、乐远游,误入工科、学业偏废、终日舞文、恨无大成,藏书近四万册。著有《冲出重围》(散文集)、《半日闲斋旧体诗词集》、《体育的中国化与现代化》(学术专著)、《我看世界杯:一部世界足球的当代史》、《何处是远方:半日闲斋读书札记·甲编》、《我们该不该相信春天:半日闲斋读书札记·乙编》、《2024双杯记——关于欧洲杯和美洲杯的私人记忆》。
精彩导读
学贯中西的书痴 李骏虎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让一个读书少的人给一个天天读书的人写序,是件令人汗颜的事情。但我又有一种“讨巧”的私心,那就是想看看这位赵先生都读了些什么书,是不是可以通过他的读书笔记来获取精华,省下自己去阅读的精力和时间——这就像一个营养不良的小瘦子想从大胖子那里知道他的独家营养食谱。怀着这种“不可告人”的心理拜读完晓春先生的书稿,这位魁梧的老友在我眼前幻化成了一只巨兽,一只永远吃不饱且不停地在吃的饕餮——十数册的大部头三两口啃完,二三十万字的“小书”囫囵吞下,然后再通过反刍来细嚼慢咽,最后像只蚌一样生产出一颗颗光华四射的珍珠来奉献给读者。他自谦为一条“书虫”,其实是一头“书魔”,一头拥有六个胃的牛魔王,看到喜欢的书尤其是大部头的著作,不由分说就吞进肚子里,有多少就吃多少,并且用其强大的消化功能时时刻刻在消化吸收,连睡觉时都在反刍。当我看到他的《世界通史》读书笔记时,震惊不已:“终于读完了这本近900页的巨著。很多地方看得不细心,划作重点的地方应当重读一次。收获很多,世界历史的脉络清晰了;很多细节的知识令人思索。”可见,这个姓赵的饕餮巨兽或者牛魔王是很挑食的,他目光如炬,只挑经典和好书吃,对出版社也很挑剔,尤为钟爱三联“新知文库”,因此品味和品位又很高,所以孕育出的珍珠成色很高,窥其一斑足见原著的全貌和精髓。 我这样的不断比喻是为了表达内心的震撼和惊讶,我见过爱读书的人、读书多的人,没见过这样读书成癖的人,大多数人读书都跟兴趣和专业有关系,而晓春兄却包罗万象,只要是好书他就不放过,这就有些痴气了,是没有功利心的纯粹的读书了。单就这本读书笔记来说,已经足够庞杂,庞杂到如果不是读他的书稿,我可能一辈子都不可能读完这些好书大书了。这些书涉及政治、经济、历史、人文、地理、艺术、外交、军事、宗教、美食、企管等领域,包罗社会学、人类学、图像学、造型学、语言学、国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最重要的是作者都不是一般人,而是在人类历史和政治舞台上作出贡献和有影响力的大人物,或者各个专业的权威人士,比如毛泽东、基辛格、雅各布·阿伯特、霍金、梁思成、林洙、朱自清、周作人、丰子恺、阿兰·德波顿、资中筠、余光中、阿城、罗纳德·哈里·科斯、西蒙-蒙蒂菲奥里、戴尔-卡耐基、西川、徐贲、张维迎、周涛、陈丹青、马未都等。这是个不完全精英作者和译者名单,阅读他们,几乎就是跟人类现代思想宝库对话了。 本书的首篇文章“不是谁都有资格活在未来”是晓春先生读《马克思传:替时代背书的人》的感想,开篇即彰显其作为读书人的独立思想。晓春兄多年研读数种马克思传记,他判断:“在我看来,所有为未来活着,并且最终深刻地影响了未来的伟大人物,排在人类史上第一位的,当数卡尔·马克思。”为什么这样说?——“在马克思主义成为广大共产主义者的伟大实践之前,马克思的一生,同样充满了那些为未来而活着的人所必然经历的痛苦、磨难甚至自我怀疑和否定。走在探索真理的荆棘丛中的马克思,要比已经高居神坛、为全世界共产主义者顶礼膜拜的马克思更能深刻地打动我们,或者说,前者正是后者的必经之路。如同我们看《西游记》,取回经书固然重要,但取经路上克服重重困难,正是更为重要的篇章。”这让我想起安徒生的《光荣的荆棘路》。安徒生写这个故事时,他的心中一定荡漾着激情,这种激情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足以面对所有的荆棘和苦痛。今天,让马克思痛苦的荆棘已经荡然无存,而光荣却依然存在,马克思主义永放真理光芒,照亮人类的前进道路。 虽则学术无国界,但赵晓春先生是个有立场的读书人,那就是他的阅读是基于中华文化背景,将古今中外文化对比阅读,因此可谓学贯东西,并且常有不俗的心得和发现,比如“中国的语言腐败,就是从战国开始的”,“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在于历史人物的个人贡献与残酷命运。这样看似无心其实振聋发聩的判断,就从读书人上升到学者高度了。并且晓春先生毕竟是位作家,涉猎虽广,对文学却是情有独钟,因此谈起博尔赫斯、阿城等文豪、大师,景仰之情贯穿字里行间。他对《岛上书店》的精辟解读,很好地诠释了他为什么爱读书以及人为什么需要阅读,那就是追求超越救赎与爱的“使心灵不孤独”。 这一卷虽已是“丙编”,但照他这样的嗜书程度,所有的“天干地支”都会像其所涉猎的人类思想光芒一样闪耀在历史的天空。我常对人讲,读书应该是跟呼吸和吃饭喝水一样的生命需要,而我却远远没有做到,但晓春先生做到了,正像他所说,“阅读不仅作为爱好,而且作为生活方式的妙趣所在”。晓春先生用他的阅读笔记来推动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为传承人类文化和建设中华现代文明作出贡献,我向他致敬。 且为序。 词在山水林田间 读《觅词记》 最近买了一套大书,一函四册,其价数百元,名曰《觅画记》。显然,是收藏家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丛书中最新的一种。最近十年来,韦力先生寻踪历史文化遗迹,记录行程,挖掘古意,已经有《觅诗记》《觅词记》《觅理记》《觅曲记》《觅经记》《觅文记》《觅圣记》,如今随着《觅画记》之出世,韦先生之“觅系列”已有八种之多。倘他有兴致——当然主要是有钱有闲有精力,尚可以有更多之“觅”。在我看来,至少可以觅“书法”,觅“古建”,乃至觅“菜系”,觅“神话传说”等。 迄今为止,已出的八种“‘觅’系列”我已经搜罗齐全。因为喜爱,不仅各买一套以供阅读,同时还另外买了一套毛边本,用以收藏。藏书如此,读书却多有欠缺。迄去年为止,只看完了《觅理记》全本和《觅诗记》的一部分,其他则仍束之高阁,无问津焉。最近,因为正在学习写词的缘故,特地找出《觅词记》读,上、下两册,40多个词人,百余首优秀作品,花了半个多月——当然不是只看这一套,总算读完了。按照书中的概括,“全书凡四十篇,是对中国词人遗迹的勘访记录。共计40余位词人,42处遗迹,百余幅古籍书影,近300张实地图片,几千里路风尘,数载光阴流转,探访传统文明华彩篇章,追寻词风古韵沉淀千年的美”——这已经准确和生动到不用我辈置喙的地步了。 在我看来,这种无限逼近现场的“觅”,其实效果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好。毕竟,从已实施过的勘访成果看,多数历史陈迹,已经邈如烟尘,概不可观。韦力先生每每跋山涉水地寻了去,所见之物,最为可观者,也无非是一个规模不大或者古意寥寥的旅游景点。而更多的是,村中野老以自己的理解,造出或者附会的现代坟茔或者纪念物,不是古迹,与古人亦无牵连。每次看韦力先生介绍古代名贤的文章,前面叙述平生与作品,翔实而厚重,而到了后面的探访,虽则话语不少,但信息量反而不大。多数都给人“虎头蛇尾”“草草收兵”的印象,多少还是有些失望。 或有读者诸君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你要如此追捧韦力先生的这个“觅系列”呢?在我看来,读这套书,虽则读的是词人或者诗人曲人乃至理学家之类的传记,但顺藤摸瓜,也能够读诗读词读文读曲。比如这本《觅词记》,收入书中的40多个词人,基本可以涵盖中国词成为文学样式以后词作者之大要,即便有个别未曾列入,也已经无关宏旨。顺着读书,等于把这些词人的代表作品以及时人、后人对他的评价,一网打尽般地重读一遍。特别是其代表作创作之时的历史背景、人生境况,自是其他选本涉及不多的——而恰恰是这种结合,是我们理解诗人词人这一首乃至这一句的基础。这样的收获,自非其他读本可比。 更为重要的是,尽管韦力先生寻找的“现场”,多半已经“今非昔比”,但这种努力所企及的这种山水林田,自然是词人(也包括今日之词人)所理当追求的远方。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是因为书在万里,而是在行走万里路的途中,知识才有附丽,追寻才能切实。最重要的是,这种奔赴本身,正是从古至今一干文人“怀着乡愁,寻找家园”的意义之所在,也正是实践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的最佳姿态。因此,韦力先生四处觅词,词不是目的,觅才是。
目录
目录 1.不是谁都有资格活在未来 读《马克思传:替时代背书的人》 2.古代的犬儒与现代的犬儒 读《颓废与沉默:透视犬儒文化》 3.从象到数 读《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 4.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 读《戏中山河》 5.残酷的两难 读《我不是杀人犯》 6.一本关于人的世界史 读《大人物的世界史》 7.危险的并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读《论企业家:经济增长的国王》 8.励志的总统与卑微的林肯 读《林肯传》 9.风车,还是巨人? 读《上海书评选萃:兴衰之叹》 10.一本独特的西洋绘画艺术史 读《名画的诞生》 11.两个梁思成 读《心灵之旅》 12.西川版的“西游记” 读《游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 13.在时间的开端和终结处会发生什么 读《我的简史》 14.此生何曾“逍遥游” 读《乡愁》 15.打开孔子的特别尝试 读《孔曰》 16.难得有趣 读《杨贵妃的子孙》 17.文化突变与选择的重要实证 读《槐树荫泽:明清山西移民与文化交流》 18.活在世界之外 读《残楼、海棠与老王》 19.何谓以色列? 读《以色列2000年:犹太人及其居住地的历史》 20.管理时间:价值观或方法论 读《把时间当作朋友》 21.真正的远方 读《世界神秘之地》 22.绕到经典的背后看看 读《圣经的世界》 23.何以叶脉 读《文明叶脉:中华文化版图中的山西》 24.世界真的有秩序吗? 读《世界秩序》 25.艺术如何回应了后现代 读《新艺术的震撼》 26.走出峡口天更阔 读《历史的峡口》 27.一个对活着比对写文章重视的人 读《威尼斯日记》 28.佛陀世容 读《慈悲清净:佛教与中古社会生活》 29.卧游中国的最佳攻略 读《地名中的中国》 30.刀尔登的理想国 读《七日谈》 31.一部特殊的中国近代史 读《论中国》 32.入木三分的古代政治史 读《中国政治二千年》 33.在中国,艺术是文化的表达 读《中国艺术讲演录》 34.这孤零零的神秘伟大的地中海呀 读《从迦太基到迈锡尼:世界文化遗产旅行笔记》 35.欲与周公试比高 读《周公旦》 36.笑书神侠倚碧鸳 读《小说金庸》 37.别样的“旅食” 读《旅食集》 38.一段云南的特殊记忆 读《流亡三迤的背影》 39.江天一色真性情 读《雪夜闲书》 40.经验诚可贵,教训价更高 读《中国历史的教训》 41.绕到《水浒》背后看看 读《水浒摸鱼》 42.先生如华夏之背影 读《先生》 43.礼制、权力和法律的“三驾马车” 读《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 44.博尔赫斯的“恶棍” 读《恶棍列传》 45.识得庐山真面目 读《百问千里: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问答录》 46.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读《慧能的世界》 47.一个巨大的中国漩涡 读《惠此中国:作为一个神性概念的中国》 48.孔门档案大全 读《孔子辞典》 49.不想当作家的医生不是好博主 读《暗黑医疗史》 50.科学的边界 读《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51.一书一世界,无人是孤岛 读《岛上书店》 52.凭吊这地下的太阳渴慕的画家 读《梵高生活》 53.不读刀尔登 读《不必读书目》 54.战神的悲歌 读《汉尼拔;布匿战争与地中海霸权》 55.应邀而来 读《波伏娃》 56.李约瑟难题的西方解答 读《理性的胜利:基督教与西方文明》 57.敢问路在何方? 读《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58.不出户亦可知天下 读《世界通史: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2009年》 59.西医是如何改变世界的? 读《西医的故事》 60.雄文传千古 读《将革命进行到底》 61.有一种哲学叫作德波顿 读《哲学的慰藉》 62.只有出门,才能远方 读《马未都杂志·出门》 63.刘瑜风暴 读《送你一颗子弹》 64.有另一种小说,也叫刘按 读《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那么烂》 65.不是景点,是文化 读《无知的游历》 66.熟悉而又陌生的南亚邻邦 读《印度的故事》 67.帝国衰亡的必然性 读《帝国的衰亡:十六个古代帝国的崛起、称霸和沉没》 68.还是要听听科斯的 读《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69.在时间中,局部大于整体 读《局部:陌生的经验》 70.神祇原本在心头 读《朝苏记》 71.细节里的古中国 读《谁家的夜郎》 72.同是马的一族,却与众马不同 读《野马群:新诗丛》 73.吃出来的世界 读《舌尖上的历史》 74.伪装成佛教的中国文化 读《中国禅宗》 75.那些不太真理的“真理” 读《影响人类的真理》 76.中国文化的“微缩式”景观 读《中国文化六讲》 77.新瓶是如何装老酒的 读《创世纪:传说与译注》 78.人间正道是沧桑 读《两个故宫的离合》 79.朝闻道集,夕死可矣 读《朝闻道集》 80.放飞心灵的哲学之旅 读《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81.死生亦大矣 读《文化名人的最后时光》 82.上帝与牛顿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读《在上帝与牛顿之间》 83.永别了,生物武器 读《生物武器》 84.时间的终结 读《艺术的起源》 85.从洋学到国学 读《佛教东来》 86.词在山水林田间 读《觅词记》 87.古今中外的“另一条战线” 读《暗影:中国古代的刺客与间谍》 88.掷地可作金石声 读《孔子》 89.从卡拉瓦乔开始 读《艺术的力量》 90.山西木构天下第一 读《立体史记》 91.拒绝宏大叙事 读《历史活着》 92.神方客谜留 读《100谜题:对新奇问题的新鲜回答》 93.帝国是文明的温床 读《西方帝国简史:欧洲人的文明之旅》 94.那些不太忧伤的“头脑和心灵” 读《十三邀》 95.何来广厦千万间 读《建筑的历史》 96.致敬纳兰 读《纳兰词》 97.清明时节诗纷纷 读《清明遇见诗歌·古今清明诗歌选》 98.万物生光辉 读《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99.一份迟到的敬意 读《生活在树上:卡尔维诺传》 100.山西不止好风光 读《大地上的山西》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