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事件·话语·空间:当代中国的集体记忆与传播技术变迁

事件·话语·空间:当代中国的集体记忆与传播技术变迁

  • 字数: 295
  • 出版社: 人民
  • 作者: 刘于思|
  • 商品条码: 978701026497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6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在大中华地区开展的区域性集体记忆 调查,描绘出当代国人的集体记忆版图,作为后续 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思了互联网对于重构集 体记忆和社会团结的作用以及实现数字化集体记忆 的概念拓展与理论发展,揭示出影响中国互联网民 集体记忆形成与传播的结构及其带来的可能后果, 同时引入怀旧社会学的视角理解集体记忆,使传播 学与社会科学其他分支产生跨学科对话,体现了独 到的学术价值,展现了集体记忆研究的全局观、本 土观和技术观。与既有研究从典型事件出发的孤立 视角不同,本书稿将现代中国本土社会的群体特征 纳入对集体记忆的考察,分析群体成员彼此互动形 成的集体记忆的差异与联系,对相关问题的理论建 构和传播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全书刻画了集 体记忆在数字化、全球化条件下和技术中介传播环 境下的新现象、新规律,考察在当前特定的历史背 景下,集体记忆与认同的建立、消弭和保持的可能 途径,突出技术中介传播在集体记忆形成中的作用 ,能够填补现有成果在技术与集体记忆研究衔接中 的空缺,更好地理解数字化时代集体记忆形成与传 播的规律。
作者简介
刘于思,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曾执教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浙江大学求是青年学者,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博士学位,曾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传播艺术系访问学者,美国西北大学社区网络科学实验室访问学者。研究方向包括社会网络分析、新媒体与社会、互联网与集体记忆等。曾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等期刊及ICA、AEJMC等同行评议国际会议发表中英文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等多项研究。研究成果曾获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新闻与传播研究》刊物优秀论文等学术奖励,并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等全文转载。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记忆的边界:集体记忆概念化问题再探 集体记忆的概念源流与研究取向 谁在记忆?记忆共同体的现代性与“公众”的兴起 何种记忆?记忆事件、社会议程与良善生活的公共协商 第二章 记忆的版图:一项对中国网民的线上调查 被感知的“历史”:集体记忆的操作化途径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中国网民集体记忆的主要事件及其全球化趋势 第三章 记忆的解释:传播实践与关键年龄段效应 数字时代集体记忆的代际效应:数字移民与数字原住民 历史事件的记忆和传播:全球化与个人化趋势 历史事件记忆程度与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记忆的后果:何种认同?何以遗忘? 民族主义与集体记忆事件 集体记忆中的全球性事件与身份认同 集体记忆的选择性遗忘和选择性沉默 第五章 被记忆的时间:技术怀旧的文化实践和研究进路 从“记忆的技术”到“技术的记忆” 旧媒体的挽歌与乡愁:技术怀旧的实践号隋感方式 重回关系:技术怀旧的研究进路 第六章 媒介时间的重构:技术怀旧对青年孤独感的影响 “怀旧”是老年人的专属吗? “孤独的青年”:人生过渡期的阵痛与慰藉 怀旧即“孤独”?孤独感和怀旧倾向的差异及其心理-社会后果 媒介技术怀旧:“旧”技术的“新”潜力 第七章 被记忆的空间:移动媒介的空间实践与意义生产 “签到”:日常生活空间的记忆实践 空间的社会性与移动媒介实践 记忆的空间维度与移动媒介的空间再生产 第八章 媒介记忆空间:民国报馆的空间变迁与社会想象 “缝隙”里兴建的民国报馆与“乌托邦”的消逝 封存记忆与民国报业再想象 文化记忆、历史与空间的交互与重构 第九章 记忆的技术:时空与认同重塑 风险自担还是命运共同体:现代世界的通货膨胀及其集体记忆 通货膨胀记忆中介下的地域认同:集体记忆的时空特性 基于“年龄-时期-世代”分层模型的比较分析(1990-2014) 第十章 个体与共同体的联结:集体记忆传播的关键议程 作为跨媒体和跨层次研究基础的新记忆生态视角 被遗忘的记忆单元:家庭记忆与社区记忆 情绪的社会分享与假肢记忆:记忆共享的心理机制 理解集体记忆传播和共享的中观层次与未来议题 结语:走向可见而在时的“复线公共记忆” 公共记忆:在“个体记忆”的背面 在时性与“复数”的公共记忆 使公共记忆“可见”:媒介与公共空间的使命 余论:超越民族性——公共记忆研究的全球化反思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通货膨胀记忆的世代和时期交叉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