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新经济地理学原理

新经济地理学原理

  • 字数: 900
  • 出版社: 经济科学
  • 作者: 安虎森|
  • 商品条码: 978752186502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3
  • 开本: 16开
  • 页数: 700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人口和财富空间 分布不平衡现象为主要研究 对象,试图解释经济活动空 间聚集和分散的基本机理。 因此,积极开展新经济地理 学理论和方法论研究,可以 为区域协调发展、商品和生 产要素区际转移、经济活动 空间聚集与分散、城市体系 和城市间分工格局的形成、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区际资 源优化配置和生产力优化布 局,提供基本理论和方法。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传统空间经济学与空间不可能定理 一、缺失空间维度的主流经济学 二、传统空间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三、空间不可能定理 四、传统空间经济学的尴尬处境 第二节 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 一、D-S框架与新贸易理论 二、核心边缘模型与新经济地理学 三、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及其分类 四、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聚集机制 第三节 新经济地理学的前瞻性评论 一、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本特征 二、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局限性 三、新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预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模型 一、数量指数和价格指数 二、需求函数 三、消费者的多样化偏好 四、规模收益递增与产品间的替代弹性 五、厂商定价策略与不变的厂商规模 六、产品种类等于企业数量 第二节 保罗·克鲁格曼的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 一、模型的基本假设与微观主体的最优决策 二、“冰山”运输成本和区域均衡方程组 三、区域长期均衡的稳定性问题 第三节 规模收益递增 一、消费者多样化偏好与规模收益递增 二、厂商对中间投入品的多样化偏好与规模收益递增 三、结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核心边缘模型 第一节 基本逻辑 一、两种力量——聚集力与分散力 二、两种机制——正反馈机制与负反馈机制 三、一个结果——内生的非对称 第二节 理论模型 一、基本假设 二、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 三、短期均衡 四、度量单位的选择和参数的标准化 五、长期均衡 六、战斧图解 第三节 主要结论 一、市场放大效应 二、循环累积因果链 三、内生的非对称性 四、突发性聚集 五、区位黏性 六、驼峰状聚集租金 七、重叠区和自我实现预期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由资本模型 第五章 自由企业家模型 第六章 资本创造模型 第七章 全域和局域溢出模型 第八章 垂直联系模型 第九章 线性模型 第十章 异质性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第十一章 知识创新与扩散模型 第十二章 新经济地理学的福利、效率和公平问题 第十三章 产业聚集和分散与经济增长 第十四章 单边贸易政策与区域发展 第十五章 优惠贸易协定下的经济发展 第十六章 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 第十七章 城市和城市体系的形成 第十八章 空间发展模型 第十九章 量化空间经济学基础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