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战争三部曲:最长的一天 : 登陆诺曼底 : 1944年6月6日

战争三部曲:最长的一天 : 登陆诺曼底 : 1944年6月6日

  •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 作者: [美] 科尼利厄斯·瑞恩
  • 商品条码: 978751394784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9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亲历者口吻讲述了人类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天——1944年6月6日。在这一天,来自12个不同国家的近16万士兵踏上诺曼底,和据守海滩的德军展开了一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诺曼底登陆。这一天,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在这充满惊险和考验、勇气和牺牲的24小时里,作者瑞恩精心重现了诺曼底登陆前后的决定性时刻,用无数生动而又富有戏剧性的片段串联起了这一天发生在法国北部海岸的种种故事,故事的中心除了激烈拼杀的盟军和德军,还有身处其中的法国地下组织和普通民众。 瑞恩用数年时间,亲访1000余名诺曼底登陆战的幸存者,包括盟军和德国双方的高级将领,黎明前空降诺曼底的伞兵,挣扎上岸的步兵,以及据守海岸的德国军队,以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笔触和“我在场”的视角,写就了这本“每一个细节都经过证实,每一页文字都牵动人心”的著作。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1920年6月5日—1974 年11月23日),爱尔兰裔美国记者兼作家,因撰写“战争三部曲”(《最长的一天》《最后一战》《遥远的桥》)而闻名于世。 瑞恩是二战时期杰出的战地记者,曾随同美国第8、第9航空队参与14次轰炸行动,亲历诺曼底登陆,跟随巴顿将军的第3集团军挺进法国和德国,直至攻克柏林,他得以与战争、与战争参与者近距离接触。1949 年,在诺曼底旅行时,瑞恩对讲述比迄今为止制作的更完整的“霸王行动”的故事产生了兴趣,其后二十几年间,瑞恩陆续奔赴英、美、德、法、苏联、荷兰等国,寻找幸存者,在寻访5000多位见证人之后,终于完成了这套举世闻名的著作。 1957年,海外记者俱乐部创立了“科尼利厄斯·瑞恩新闻奖”,致敬他在国际议题上的杰出贡献,瑞恩曾两度获得这项与自己同名的奖项(1959年的《最长的一天》和1974年的《遥远的桥》)。1973年,瑞恩被法国政府授予荣誉军团勋章,马尔科姆·马格里奇称赞他“也许是当今世界最杰出的记者”。他还获得了克里斯托弗奖、意大利班加雷拉文学奖。 1974年,《遥远的桥》出版两个月后,瑞恩因癌症病逝,时年54岁。 《时代》周刊评论他以近距离观察战争的眼光,历经鲜血和死亡的灵魂,完成了普通作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译者简介 小小冰人,原名姚辉,从事军事图书翻译工作十余年,为中国读者带来超过30部译著。由他执笔翻译的作品包括《东进:1941—1943年的苏德战争》《焦土:1943—1944年的苏德战争》《普鲁士战场:苏德战争1944—1945》《斯大林格勒三部曲》《作战指挥:二战德国陆军实战指南》《从闪电战到沙漠风暴》《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隆美尔战时文件》《曼施泰因战争回忆录》《闪击英雄》等。
精彩导读
第12营20岁的二等兵科林·鲍威尔落在距离空降地域好几英里的地方,对他而言,这场战争的第一声是夜间的阵阵呻吟。他跪在一名身负重伤的爱尔兰士兵身旁,对方低声恳求他:“伙计,给我补上一枪吧,求你了。”鲍威尔实在下不了手,他尽量让这名伤员躺得舒服点,随后匆匆离去,答应一定会让人来救他。 这场空降的头几分钟里,许多人凭借自身的智慧死里逃生。加拿大第1伞兵营的理查德·希尔伯恩中尉记得,他跌入一间温室的顶棚,“碎玻璃撒得到处都是,发出很大的动静,没等碎玻璃掉完,他就爬起身跑了出去”。还有个伞兵阴差阳错地落入井里,他拽着伞绳,双手交替地爬出水井,随后赶往集合地点,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落在各处的伞兵都从异乎寻常的困境中摆脱出来。他们遭遇的大多数情况,即便在昼间也够糟糕的,而夜间在敌占区,恐惧和幻想导致情况更趋复杂。二等兵戈弗雷·麦迪逊的遭遇就是个例子,他坐在田地旁,被铁丝网缠住,一时间动弹不得。铁丝网死死缠住他两条腿,而他背负的装备重达125磅,包括4发10磅重的迫击炮弹,导致他深深地卡在铁丝网里,几乎彻底陷入困境。他先前赶往第5营吹响集合号的方向,不慎失足跌入铁丝网。他后来回忆道:“我起初有点发慌,此刻天很黑,我觉得肯定会有人给我来一枪。”有那么一刻,他一动不动,静静地等待着、聆听着。麦迪逊随后确信没人发现自己,于是缓慢而又痛苦地挣扎起来,竭力摆脱困境。他觉得自己用了几个钟头才腾出一条胳膊,解下身后皮带上的钢丝钳。过了几分钟,他终于脱困了,再次赶往号角声响起的方向。 几乎是同时,加拿大第1伞兵营的唐纳德·威尔金斯少校悄然溜过一座建筑,他觉得那是个小工厂。他突然看见草坪上有一群人,赶紧趴倒在地。可那些模模糊糊的身影一动不动,威尔金斯死死盯着他们,过了一会儿,他骂骂咧咧地站起身,走过去证实自己的怀疑,果不其然,是花园里的石雕像。 该营一名中士也有类似经历,只不过他见到的身影是真人。二等兵亨利·丘吉尔待在旁边一条沟里,看见中士落在齐膝深的水里,竭力摆脱伞绳时,绝望地看见两个家伙走了过来。丘吉尔回忆道:“中士等待着,想弄清来的是英国人还是德国人。”两个家伙走近了,说话声明确无误地表明他们是德国人。中士手里的斯特恩冲锋枪响了,“一个连发就把那两个家伙撂倒了”。 D日开局头几分钟里,最险恶的对手不是人,而是大自然。隆美尔的防空降措施确实取得了不错的回报:泛滥的迪沃河河谷,河水和沼泽构成了一处处死亡陷阱。第3伞兵旅许多官兵落入这片地带,就像从袋子里随意抖出的五彩纸屑。对这些伞兵来说,悲剧性灾难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厚厚的云层导致部分飞行员把迪沃河河口误判为奥恩河河口,结果让伞兵在迷宫般的沼泽和湿地上空跳伞。整整700人的一个伞兵营,跳伞后本该集中在方圆1平方英里的地带内,可实际情况是,他们散布在50多平方英里的乡间,大部分还是沼泽地。这个营是获得充分训练的第9伞兵营,受领当晚最艰巨、最紧迫的任务:突袭梅维尔村海岸炮台。营里部分官兵过了好几天才归队,还有不少人再也没回来。 葬身迪沃河沼泽地的将士,具体数字不得而知。据生还者说,一道道迷宫般的沟渠在这片沼泽地纵横交错,每道沟渠深7英尺、宽4英尺,底部是黏糊糊的烂泥。掉进沟里的人,背着枪支、弹药、沉甸甸的装备,孤身一人的话根本没办法爬上来。背包浸水后,重量几乎加了一倍,竭力求生的伞兵不得不丢掉背包。有些人好不容易从沼泽里挣脱出来,又在距离陆地只有几码远的河里淹死了。
目录
第一部 等待 第二部 夜晚 第三部 白昼 伤亡小计 D日老兵 参考书目 鸣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