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战争事典086:沙漠装甲:北非坦克战——1940年至1941年从贝达富姆到十字军行动

战争事典086:沙漠装甲:北非坦克战——1940年至1941年从贝达富姆到十字军行动

  •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 作者: [英]罗伯特·A.福尔奇克著(著))
  • 商品条码: 9787513948111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12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二战中,盟军和轴心国军队在北非沙漠展开的战争是纯粹的机械化战争,该战区先后运用了很多先进技术。这个战区也是英军、英联邦军队和后来的美军与轴心国军队在三年中一直保持接触的战区。 军事历史学家罗伯特·福尔奇克关于北非坦克战历史的书分为两卷,重点介绍了1940年—1941年在利比亚和埃及进行的装甲战,以及1942年—1943年的装甲战,包括突尼斯战役。《沙漠装甲:北非坦克战——1940年至1941年从贝达富姆到十字军行动》是其中的前卷,探讨了这场战役的前半段历史——从1940年的意大利攻势和隆美尔的非洲装甲部队的到来,到1941年为托布鲁克解围的英国十字军行动。 本书以大量历史文献为基础,对这个时期的盟军和轴心国的装甲部队、装备、条令、训练、后勤和作战情况进行了研究,评价了战场上的各方,还评价了隆美尔以及很多英国将军的指挥艺术,辅以大量插图,图文结合地还原这段历史。
作者简介
[英]罗伯特·A. 福尔奇克(著);刑天宁(译) 罗伯特·A. 福尔奇克拥有马里兰大学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博士学位,在欧洲和亚洲军事史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基础。曾在军队担任装甲军官18年,实战经验丰富,因此能够从技术研究和实战训练的角度来分析战场。他著有《沃尔特·莫德尔传》《铁十字生长在哪里:克里米亚1941—1944》《红色方案:法国的崩溃》《东线坦克战1941—1945》等作品。 邢天宁,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双学士,从事军事和历史类文字工作九年有余,译作包括《日俄海战1904—1905:侵占朝鲜和封锁旅顺》《日俄海战1904—1905:第2太平洋舰队的末路》《战舰世界:世界海军强国主力舰图解百科(1880—1990)》《奥得河前线1945:德军在东线的最后防御》《二战苏军武器图解百科》等。
精彩导读
1940年—1943年,北非的装甲战深受各种理论和技术发展的影响—它们都是一战结束后二战开始前的“战间期”的产物。其中,坦克的技术发展主要旨在提升三个核心指标,即机动、防护和火力,因此要制造好用的坦克就必须平衡上述要素。但在1919年—1939年,由于坦克大体上仍属于尖端武器,而且合适的发动机种类有限,因此新型装甲战车的列装一直十分缓慢。在1935年之前,大多数常规坦克和超轻型坦克(tankettes)只有低扭矩汽油发动机可用,后者功率只有80—90马力,这导致坦克行动非常迟缓。其中一个例子是著名的“玛蒂尔达2”坦克,该坦克配备的两台发动机原本是为城市公交车设计的,每台功率只有87马力。而且各坦克设计局在完善变速箱和悬挂系统时屡遭挫折,这让火力更强、防护更好的坦克迟迟无法问世。另外,新坦克从提出需求到投产一般需要大约三年时间,而如果其设计过于保守,它们可能刚服役就会过时。 至于装甲战理论的发展则完全基于一战西线战场的经验。当时,为打破堑壕战僵局,英法两军都在斥巨资研制坦克。这些努力在1917年—1918年得到了回报。在休·埃尔斯(Hugh J. Elles)准将的有力领导下,英军坦克部队(Tank Corps)迅速成长为一支战场劲旅。1917年11月20日,即康布雷之战(Battle of Cambrai)的第一天,埃尔斯亲自率领九个坦克营(共378辆坦克)发起进攻,在德军“兴登堡防线”上制造了巨大的突破口。11918年8月8日,即亚眠之战的第一天,英军投入12个坦克营(共432辆坦克),向前推进了13千米。在1918年9月的圣米耶勒之战(Battle of St Mihiel)中,新组建的美国陆军坦克部队(US Army Tank Corps)也在乔治·巴顿(George S. Patton)中校麾下取得了成功—在这次战斗中,他们一共投入了两个营的兵力,共144辆法国制造的雷诺FT(Renault FT)轻型坦克。2相比之下,德国陆军最初对坦克兴趣不大,只在一次行动中投入了不到十余辆笨拙的A7V重型坦克。尽管当时坦克的机械可靠性不佳,但协约国在1917年和1918年获得的作战经验表明,这种车辆在步兵支援方面相当有效—它们能压制敌军机枪阵地和掩体,在普通步兵向前推进时给予他们极大的帮助。另外,大多数步兵军官也都真心意识到:在战术层面,坦克是一种“战斗力倍增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陆军主要将坦克部队视为“军级火力支援资产”,而不是一种能独立作战的部队。尽管埃尔斯有三个坦克旅,但它们在战斗中是被分散部署的—通常是一个坦克连负责支援一个步兵营。1917年—1918年的战场经验让埃尔斯认识到:装甲部队在大规模使用时成效最为显著;坦克是一种有限资源,会因损失和机械故障而被迅速消耗。总之,1918年时的坦克只能发起有力但短暂的进攻,而且这种进攻需要精心筹划才能顺利实施。但埃尔斯的参谋长约翰·富勒上校认为,坦克不仅是步兵的辅助工具,而且其任务也不能局限于洞穿某处敌军前线,并向前推进几千米。富勒是坦克的早期“狂热信徒”之一,他认为坦克是一种革命性武器,就像轰炸机或芥子气一样,能从根本上改变战争。在得知新型中型坦克—Mark D坦克的开发情况(预计该坦克的时速为32千米,行动半径约为300千米)后,富勒开始为未来的机械化进攻作战构建理论模型。3他认为,中型坦克可以在炮兵、步兵和战术空中支援协助下,在敌军前线达成初步突破,然后轻型坦克将深入敌军后方,破坏对方交通线。4这样一来,敌人的纵深防御就会瓦解。虽然历史学家经常将富勒的构想称为“1919年计划”(Plan 1919),但这个词实际上是在很久之后才出现的。富勒也不是唯一一个提出坦克可以充当强大诸兵种合成打击部队“矛头”的军官,还有其他人也提出过类似设想。5 另外,富勒的计划还有两个问题,而且这两个问题直到今天都鲜有人知。首先,Mark D坦克迟迟未能得到完善,其开发时间比富勒预想的更长;其次,富勒的构想完全建立在对未来装甲部队能力的想象之上,有些脱离实际。不过,英国陆军部(War Office)在1918年7月编写的文件—《关于1919年攻势的装甲突击部队需求的备忘录》(Memorandum on the Requirements for an Armoured Striking Force for an Offensive in 1919)之中确实借鉴了富勒的一些想法。如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再“拖上”六个月,英军坦克部队很可能将达到某种“蜕变临界点”,进而催生出性能更强的坦克和更适当的战斗理论,使其能在机动战中有效运用诸兵种合成战术。一战于1918年11月停战后,富勒的宏伟蓝图虽然被悄然搁置,但还是催生了一种思路,即坦克有能力独立作战,进而在战役层面取得决定性成果。 一战结束后,英军坦克部队的规模从25个营缩减到4个常备营[即第2、第3、第4和第5皇家坦克团(Royal Tank Regiment)]。6埃尔斯继续指挥坦克部队数年,但他的坦克营分散于各地且战备完好的车辆极少,因此大规模集体训练直到1925年才开始进行。不仅如此,步兵和骑兵部队也试图打破坦克部队对装甲车辆的垄断—这让很多皇家坦克部队(Royal Tank Corps)的高级军官都充满了门户偏见。在法国,其陆军在架构中保留了27个坦克营(共计3500多辆雷诺FT轻型坦克),这让法军装甲部队的实力成了20世纪20年代的世界第一。这些坦克全部由步兵部队管辖。7法军坦克部队的主管让·巴蒂斯特·艾蒂安(Jean Baptiste Estienne)将军反对让坦克沦为步兵的陪衬,并呼吁建立一支拥有4000辆现代化坦克的机动部队。但由于战后军费拮据,法国政府直接无视了艾蒂安的提议,而是只为替换雷诺FT轻型坦克和开发一种新式重型步兵坦克投入了少量资源,这导致法国装甲部队有将近10年的时间都在原地踏步。 一战结束之初,大多数军官都认识到技术已经改变了战争,但不清楚哪些装备和战术更适合未来战争。除了坦克,化学武器和轰炸机也有其拥护者。不过,鉴于卡车可以立刻提升普通士兵、炮兵和后勤部队的机动性,大多数人都支持提升部队的摩托化水平。另外,提升部队的摩托化水平也不需要重大技术飞跃或理论变革。但让部队实现机械化却不一样,它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研制新型履带式车辆,还必须全面调整作战理论,需要彻底改变军队在战场上的作战方式。在战间期,不少国家的军队都有兴趣进一步发展坦克,但“每个国家的上述进程都面临着两种瓶颈”,即技术问题[通常与发动机(传动系统)和悬挂系统有关]和资金短缺问题(缺乏政治支持)。 在一战后的英国,部队的摩托化和机械化都得到了军队的大力支持。早在1921年,英国陆军部就公开提倡进行野战炮兵的摩托化;英国陆军的高层领导也在讨论组建一个“实验旅”(experimental brigade),以便测试新的机械化战术和技术。1922年之前的英国总参谋长亨利·威尔逊(Henry Wilson)元帅也坚定地支持坦克部队,还设想过组建一支“能进行诸兵种合成机动作战的陆军部队”。8此外,英国陆军在战后条令的修订[如1924年版的《野战部队条例》(Field Service Regulations)]方面也很重视诸兵种合成战术—毕竟,这些都是他们在1914年—1918年付出巨大代价才学会的。9但英国的国防工业在战后却退化了不少,只有两家机构有能力开发新型装甲车辆,它们分别是位于伍尔维奇(Woolwich)的皇家兵工厂(Royal Ordnance Factory)和私营的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Vickers-Armstrong,其主要坦克开发设施位于切尔特西(Chertsey)]。因此,英国陆军在寻求新型车辆时的选择非常有限。此外,陆军的经费也不断遭到削减:1922年时为6200万英镑,1923年时为5200万英镑,到1925年时就仅有4450万英镑了。10其中更是只有不到30万英镑是装甲车辆的研发经费。另外,于1919年通过的“十年设想”(Ten Year Rule)还预测:未来至少十年不会发生大规模战争—这导致英国政界普遍不急于增加陆军或坦克的经费。
目录
献词 致谢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战前理论和技术影响 第二章 参战装甲部队,1940年—1941年 第三章 早期装甲作战,1940年—1941年 第四章 “非洲军团”抵达 第五章 装甲搏杀 术语表 附录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