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
1854年9月,一支由风帆和蒸汽动力战舰组成的庞大舰队,护送约6万人的英、法、土三国联军,开向克里米亚半岛。至此,一场牵动英、法、俄、土四国命运的战争,战场转移至俄国本土。
战争因何而起?
向南兼并小亚细亚,夺取从黑海进入地中海的通道,始终是俄罗斯帝国的既定战略目标。因此,占据战略要冲,日益衰落的奥斯曼成为俄国的挡路石。19世纪20年代,俄国支持希腊独立,再次蚕食奥斯曼的领土。
然而,俄国持续扩张受到英法抵制。1852年,法国迫使奥斯曼苏丹承认其拥有圣地耶路撒冷的保护权。这一行径激怒了沙皇尼古拉一世。此前,耶路撒冷的保护权一直在有俄国支持的希腊人手中。俄国重申1774年俄土条约中的规定,东正教会拥有高于天主教会的豁免权等特权。奥斯曼在英法支持下顶住俄国的压力,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危机日益严重。
1853年7月,俄国派兵进驻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10月,俄国对土宣战。这场战争被称为第九次俄土战争,又以主战场命名为克里米亚战争。战争之初,俄国取得锡诺普海战胜利,奥斯曼面临割地赔款的命运。然而,不甘利益受损的英法决定直接出兵。
1854年1月4日,由25艘战舰组成的英法舰队进入黑海,为奥斯曼运输船队护航,直接参战。28日,英国漫画家约翰·里奇(John Leech,1817—1864)在漫画杂志《笨拙》(Punch)上发表《赞美颂》(Te Deum),表达了当时英国人对尼古拉一世的普遍看法。《赞美颂》是基督教专为感谢上帝创作的颂歌,因歌词拉丁文首句“Te Deum laudamus”,意为“啊,上帝!我们赞美你”得名。画面中,身着戎装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坐在巨大的管风琴前弹唱颂歌,这一行为隐喻他以保护圣地基督徒为由发动战争。被誉为“乐器之王”的管风琴,演奏气势雄伟,音色洪亮优美,常在教堂里使用。
然而,处于画面中央的尼古拉一世背后长着鸟的翅膀,藏不住山羊的尖耳朵和偶蹄,这是西方基督教和民间传说中的恶魔形象。作者以此表示,沙皇以保护宗教信仰为借口发动战争,其真正目的是摧毁奥斯曼,夺取黑海至地中海的通道。
2月末,英法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军撤出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尼古拉一世置之不理。
3月27、28日,英法相继对俄宣战。拿破仑战争结束39年后,欧洲三大列强再次开战,但是这次敌友关系却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在英法看来,这是一场文明对野蛮的战争。英法报刊发表了一系列讽刺俄国的漫画。
4月13日,法国画家奥诺雷·杜米埃在《喧闹》上发表了漫画《每天额外口粮的分配》(Distribution de vivres un jour d’extra)。画面中,一名哥萨克士兵正用舌头舔着蜡烛,身边的战友正贪婪地看着只有灯芯的蜡烛盘,地上还放置着数盘被舔光的灯盘。画面左侧,三名哥萨克士兵正从“优质灯”(Lampions le Qualite)的箱子中,拿出蜡烛油和灯芯。1814年俄军占领巴黎时,曾出现哥萨克士兵以吃蜡烛为生,专门打劫蜡烛铺和灯油店的谣言。漫画讥讽俄国野蛮落后,也暗示俄国军队中的腐败——军官克扣军饷,连精锐的哥萨克部队都无法保障正常供给。
5月23日,杜米埃发表了另一幅漫画《俄罗斯的热情——志愿入伍》(Enthousiasme Russe—Enrolés volontaires rejoignant leurs régiments)。画面中,一名军官鞭笞三名农奴。从画面标题看,俄国政府强迫农奴入伍。三名农奴被绳索串联在一起,在鞭子的威慑下踉跄前行。作者以“热情”与“志愿者”配上极不相符的画面内容,讽刺俄国军官对农奴士兵的虐待。当时,主要由农奴构成的百万俄国
步兵比哥萨克部队处境更糟糕。为维持军纪,俄军中鞭笞士兵是家常便饭,“每个团中的每个士兵都可能身上带着鞭伤”。
对于经历过法国大革命洗礼的作者而言,农奴制是与资本主义基本价值观完全对立的。漫画暗示,由于缺乏人身自由,农奴士兵在战斗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对农奴制的抨击并不完全符合实情。虽然确实存在作者描绘的现象,但是不少农奴把战争视为获得自由的机会,因此出现了大量农奴踊跃走入征兵站的场景。
农奴制对俄国的消极影响更多表现在军队素养上。虽然由农奴组成的俄国军队作战英勇顽强,能遵守上级命令,但士兵文化程度低,不适应近代战争。1850年的官方数字显示,12万军人中仅有264人(占0.2%)能够读写,许多士兵不知如何使用滑膛枪。
农奴制更是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桎梏。克里米亚战争前,俄国有一半左右的人口是农奴,他们缺乏人身自由,依附于土地,必须无偿为贵族服劳役。19世纪后,俄国工业化启动,农奴进入工场成为工人。然而农奴制的人身依附关系与资本主义的自由雇佣原则相抵触。生产中,农奴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沉重的剥削又削弱了农奴的购买力。18世纪末,俄国的生铁产量和英国相当;19世纪50年代,俄国的产量仅为英国的五分之一。
这样的俄国与实现工业化的英法抗衡,自然处于下风。
1854年,英法制订了登陆克里米亚半岛、歼灭俄国黑海舰队的计划。9月14日,联军正式登陆克里米亚,随即围攻黑海舰队主港塞瓦斯托波尔。
围港期间,俄军多次试图从北方攻击英法联军,打开对塞瓦斯托波尔的包围。但是,即使在本土作战,俄国军队装备和素质上的落后仍然暴露无遗。联军使用新型的复线滑膛枪,控制了战场局势。在一次战斗中居然造成俄军伤亡1.2万人,而联军仅伤亡3 000人。同样,汽船和电报等技术方面的优势,大大提高了英法在后勤和通讯领域的效率,这是依靠人力和畜力为主的俄国无法比拟的。
因为无法在战场上将联军赶下海,尼古拉一世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天气。他说:“我有两个将军,他们从来没让我失望过:一月将军和二月将军。”
然而事与愿违,沙皇没能盼来1812年法军败于莫斯科的重演。1855年2月,俄军决定利用暴风雪反攻,结果却依然惨败。
3月2日,沙皇尼古拉一世不堪重压,因病去世。8天后,英国《笨拙》杂志上发表里奇的漫画《“二月将军”叛变》(General Fevrier Turned Traitor),描绘了尼古拉一世去世时的场景。画面中,奄奄一息的沙皇倒在床上,手已无力地垂在床边,身边熄灭的蜡烛和漏完的沙漏暗示了他大限已至。蜡烛和沙漏下夹着一张纸,上面写着“我们,尼古拉,全体俄罗斯人的专制君主……敕令”(We Nicholas autocrat of all the Russians ……UKASE1),这是沙皇发布最高命令的格式抬头。垂下的手还拿着一张战报:“耶夫帕托里亚,二月,俄罗斯人的战败”(Eupatoria February Defeat of the Russians)。从两张文件内容推断,沙皇刚发布完反攻令,很快就收到了战败的消息。一个身穿俄军制服的骷髅站在沙皇身边,将手放在他的胸口上。外景是暴风雪下的沉沉黑夜,表明了事件发生的季节。对于英国人而言,俄军在最有利的季节打了败仗,确实可以嘲笑为“将军”的变节。
其实,虽然俄军在许多地方表现不尽如人意,但还是作出了英勇的抵抗,一度打乱了联军的战略部署。
1855年5月12日(俄历4月30日),俄国漫画家斯捷潘诺夫绘制了漫画《失败的法国人》。画面中,两位法国将军领着一群士兵向头戴皇冠的女神脱帽致敬,女神手持标有“法国”(Франция)的旗帜。远处的战舰暗示所在地是克里米亚。下方配文是女神对两位将军训诫:“哈梅林!你在炮轰塞瓦斯托波尔的那天拜访我。你,康罗贝尔!打赌5天后你将作为胜利者占领要塞。确实,10月17日,我在港口看到了很多损坏的船只,5天后我一无所获,现在我不想看。”(Гамелен! ты призывал меня в день бомбардировании Севастополя.Ты, Канробер!бился об заклад что через 5 дней после этого войдеш победителем в крепость.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 17 Октября, я видела kak тащин поврежденные корабли оть портов, через 5 дней ничего не нидала, а теперь и смотреть не хочу.)费迪南德·阿尔方斯·哈梅林(Ferdinand-Alphonse Hamelin)是法军海军上将,弗朗索瓦·塞尔坦·康罗贝尔(Fran?ois-Certain Canrobert)是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的法军总司令。“10月17日”是指1854年10月17日当天的炮战,哈梅林组织了当天的行动。英法原本企图先发制人,炮击后占领要塞。但是,俄军观察到敌方炮眼打开后抢先开火,摧毁了一个联军的弹药库,击伤十多艘舰船。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称这天的炮战为“俄罗斯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灿烂辉煌的成就”。
半年之后,斯捷潘诺夫描绘这一场景以展现爱国热情,意在激励民众士气。但是仅有爱国热情的俄军很难挽回颓势。经历8个月包围的塞瓦斯托波尔,粮食弹药日渐匮乏,伤病患者塞满战地医院,再也无法坚持。
1855年9月,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失陷,俄国败局已定。新即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55—1881年在位)必须考虑如何妥协。
12月1日,法国漫画家杜米埃发表漫画《这么说吧,说不定,我很快就会沦落到用我的皇冠换一顶简单的帽子了!……》(Dire, que peut-être, j’en serai réduit bient?t à échanger ma couronne contre un simple chapeau!…)。画面背景呈现标识“克里米亚”(Crimee)和“塞瓦斯托波尔”(Sébastopol)的反向地图,似乎暗示着该区域已经失守。地图前,头戴皇冠的亚历山大二世凝视着自己手中的高顶礼帽。“皇冠”换成“简单的帽子”暗示沙皇可能失去权力变成平民。漫画发表时,素来忌惮俄国的邻国奥地利、普鲁士、瑞典已经与英法联合。同时,俄国国内作战物资消耗殆尽,越来越多的农奴发现参战并不能带来自由改善处境后,反抗斗争反而更加激烈频繁。此外,高礼帽也是19世纪中叶外交人员的服饰之一,这表明在作者看来,除了下台或和谈,沙皇已没有第三条路可走。无论如何,沙皇都不得不换帽子了。
漫画发表后的半个月,奥地利正式宣布与英法结盟,也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次年1月,亚历山大二世“换上礼帽”,无力再战的俄国接受最后通牒。
1856年3月,作战双方签订《巴黎和约》,俄国向奥斯曼归还摩尔达维亚,同意黑海中立化,放弃在黑海保持舰队。
俄国失去了在19世纪初获得的欧陆优势地位。恩格斯在19世纪末曾评价:“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使俄国出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使自己出了丑。随之出现了惊人的觉醒。”
俄罗斯帝国何去何从?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作出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