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为孩子而改变 好父母不焦虑

为孩子而改变 好父母不焦虑

  • 字数: 228
  • 出版社: 漓江
  • 作者: 王开东
  • 商品条码: 9787580101969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5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三个教育;“双减”之下,父母怎么教孩子;有多少父母活在孩子的黑名单上;孩子的心理问题,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对孩子进行爱情教育;孩子需要抗挫力,父母需要钝感力;给孩子的人生忠告;别人不喜欢你,怎么办;戕害孩子最毒的一句话;历史上最著名的差生是如何逆袭的…… 本书因给家长以忠告、给孩子以勉励而充满智慧。作为有20多年教书育人经验的特级教师,王开东将一个个或春风化雨或警示告诫的教育案例娓娓道来,揭示了种种教育问题背后隐藏的家庭与社会根源,引导家长要有正确认知,降低焦虑,为孩子而改变,要将聚焦点从冷冰冰的分数转到活泼泼的人,完成对孩子精神生命的滋养和丰富,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担当和成长。
作者简介
王开东,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苏州市教育名家、首届教育领军人才,教育bu规划教材《大学语文》主要编写者,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 曾全程参与教育bu新高考方案的研制工作,在《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等杂志发表教育教学文章600多篇,在《当代教育家》《河南教育》《班主任之友》等杂志开设专栏,著有《王开东与深度语文》《深度语文》《中学语文电影课》《中学作文电影课》《非常语文课堂》《教育为人生》《没有人天生会做爸爸》《教育:非常痛,非常爱》《教育:谈何容易》等著作。个人微信公众号“王开东”,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精彩导读
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三个教育 我一直在思考,家庭教育,或者说我们父母,最应该教给孩子什么?在我看来,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主要有三项。 一是良好的习惯。我曾经在叶圣陶先生的母校工作过几年,对叶老有很深的感情。叶老的孙女叶小沫女士还曾赠送我她的大作。叶老是人民教育家,但所说的都是大白话,先生用最平易的语言说出最深刻的教育箴言。他说教师,教师全部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他说教学,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他说教育,教育无非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为此,叶老还专门写过两篇文章:《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叶老认为,习惯不嫌其多,但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这两种习惯就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和妨害他人的习惯。其实这说的还是习惯的重要性。 习惯为什么重要?因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习惯为何要养成?因为习惯需要身体力行,需要随时加以注意,需要一定时间量的保证,在很多次躬行实践之后,才会慢慢养成,并达到一定的效果。在《习惯成自然》中叶老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事认认真真去做。” 习惯养成的第一步就是真个去做,把“所知”活出来,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知行合一。习惯养成的第二步就是不断地活出来,长时间地活出来,自然而然地活出来。习惯养成的最后一步就是如肺腑出,不假思索,不由自主,自然而然,基本上如条件反射,这就是能力水到渠成了。叶老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他进而指出:“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越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的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习惯既然如此重要,当然应该从小养成,从家庭中养成。到了学校,目的还是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出了学校,要终身学习,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要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一以贯之,坚持不懈。有好习惯,才有好人生。 父母给孩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还是举叶老的例子来说。 首先,叶老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的作用远超过学校教育。家长教育子女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成人的基本义务和责任。如果放弃了这个责任,就是不爱自己的子女,则不应当有子女。家庭教育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家庭久,学校暂”,孩子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二是儿童具有先入为主的心理效应,儿童最初接触的东西、阅读的材料,能够“印入其脑中即深镂而不可拔”,正如惠特曼所说,儿童最初看到的东西,那个东西就成为他的一部分,他就会变成那个东西。 其次,叶老非常重视对孩子品质的培养。他不太在乎孩子的分数,更看重对孩子技能和品质的培养。他认为学习成绩仅占教育很小的一部分,不宜为了成绩而牺牲更多的东西。他反对强制和苛求,主张不教中有教,善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启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觉性,使孩子“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叶老的三个孩子,取名为至善、至美、至诚。真善美是叶老一生的追求,他希望子女也能有这样的品质。就学习而言,他注重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叶老就要求孩子读书,读什么书都可以,不作限制,但读完后要和他交流读书心得;也可以写文章,但不给他们出题目,对什么有兴趣就写什么。孩子们写完就给他们评点,告诉他们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不好,为什么。三个孩子后来都走上了文学的道路,这与叶老的启蒙教育不无关系。 最后,叶老最在意的还是终身教育。叶老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读死书就会把书读死,把书读死是没有用的,学生是种子,不是瓶子。教育,应该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应该更加关注源头活水,与生活打成一片。叶小沫说,相对于成绩,叶老平时与他们晚辈谈话时更愿意听他们说发生在身边和学校里的事情,他们正在参加的活动、正在看的课外书和电影。谈话期间叶老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和建议,会引导他们多看、多想、多实践。 对于我们家长来说,我们不是要培养一个个冷漠的得分机器,我们应该先抓习惯,再论成绩,这样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事半功倍。比如培养孩子能够坐得住,能够保持注意力集中,能够尊敬老师,能够有问题就问,能够今天的事情今天做,能够定期归纳整理,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等等。如果这些习惯都养成了,那还担心什么成绩呢? 二是强健的体魄。近几年,国家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始终是第一位的。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生命无价,没有生命健康,一切都将成为镜花水月。生命健康是“1”,没有这个“1”,后面所有附加的“0”都毫无意义。没有健康的体魄,就不会有快乐的灵魂。钟南山院士勤勤恳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他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否则他老人家什么也做不了。所幸他老人家身体非常棒,肌肉线条分明,他房间里还有单杠和力量器械,真是活到老,锻炼到老。 苏格拉底认为,灵魂与身体是二分的,灵魂高于身体,灵魂是根本和主宰,身体是附庸和工具。尼采则不然,他认为灵魂与身体是不可分的,灵魂并不高于身体,相反,灵魂是身体的工具。身体不仅是美德的起源,而且是一切知识和真理的起源。尼采把强健的身体推向一个极致。毛泽东在1917 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大声疾呼:“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这也是把身体看成是第一位的。 当年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在清华大学大力推崇体育锻炼,成为清华大学体育运动的倡导者。他认为体育能增进国民的民族自尊、自强意识。清华大学就因为马约翰把体育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层面。若干年后,陈省身回忆学生中有一个说法:“北大有胡适之,清华有体育馆。”一直到今天,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 课程”,仍强调以体育为核心课程。在今天应试教育的喧嚣之下,坚守这个理念是需要勇气的,但他们确实培养出了元气充沛的少年。 北京大学也把体育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孙绍振教授。他在北大读书期间,每天被逼着长跑,本科4 年,助教1 年,5 年时间,每天跑步形成了一个铁律,也因此养成了长跑的习惯。这一跑就是50 多年,从北京到福建,他一直在跑着,所以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如今80 多岁了,仍然腰板挺直,走路迅疾,坐如钟,行如风,照样写作讲课两不误,思维敏捷,下笔千言。 后来张嘉泉先生提出身体教育学,主张身体是教育的根本,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中心点。身体教育学既通过身体培养品格,又针对身体培养体格。身体既是一切教育手段的载体,也是一切教育手段的服务对象。 这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强健体魄的锻炼,强调增强体质,提高耐力水平,磨炼意志品质。一是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一运动理念;二是要求认真上好体育课,要求掌握两项以上能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三是倡议自觉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让体育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健体魄不是一个手段,其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既然国家对体育的认识已经到了这个层面,那么作为家长,更应该带着孩子锻炼身体,养成强健的体魄。有强健体魄的人往往精力旺盛,自信勇敢,富有激情,敢于挑战;同时健康的体魄还会产生健康的心理,只有病恹恹的人才会对自己的身体疑神疑鬼。 美国著名演员阿诺德认为,要让自己的孩子经受斯巴达式的残酷教育,多让孩子吃苦,不给一分钱,让孩子摸爬滚打,决不宠坏孩子。还有一种不同的观点是迈克尔·杰克逊的观点,认为要让孩子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不经任何风雨,做温室中的花朵。我倾向于前者,事实上最终成功的也是前者。所谓富不过三代,一种是到第三代变穷了,所以富不过三代;还有一种是到了第二代就没钱娶老婆,当然就没有第三代了。 三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前面两项,学校还有一定的作用,但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主要靠家庭教育。在我看来,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少要满足以下几条。 第一,早睡早起,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事实证明,睡眠是一个人健康的最大保障,也是提高免疫力的不二法门。 第二,多喝水。人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水,人能够七天不吃东西,但不能有七天时间离开水。水是生命的第一源泉,让孩子养成喝水的习惯简直太重要了。 第三,合理饮食,定时排便。少吃太咸和太甜的东西,太咸和太甜是健康的大忌。不及时排便,很多毒素就会在血液中循环,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第四,保持愉悦心情,坚信一切都会过去。成功的喜悦会过去,失败的痛苦也会过去。唯一重要的是人的成长,这个成长永远属于自己。 第五,让锻炼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什么叫生活的一部分?就是自然而然,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运动成为记忆里的一部分,像喝水吃饭一样自然,自然而然地运动,自然而然地锻炼。“管住嘴,迈开腿”,这就是健康生活的六字诀。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有的是时间与孩子相处,在这个相处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把这些健康的做法与孩子一起坚持下来,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孩子就会有美好的人生图景。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谓要有强健的体魄,不就是叶老所说的养成运动的好习惯?所谓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就是养成生活的好习惯?再加上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养成工作的好习惯,差不多美好生活就全部包含了。 难怪叶老说,教育,无非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个“无非”太厉害了,叶老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例外。我之所以谈例外,也只是强调,当我们都做好了,就会山河无恙,人生如初见般美好。
目录
第一章 家庭的成长 父母的忧与爱 / 002 家庭教育如何适度 / 006 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三个教育 / 010 “要是有孩子成绩不好,该有多好!” / 016 爱怎么能藏得住呢 / 019 妈妈,穿过生命散发的沉香 / 022 家教成功的关键 / 026 爸爸去哪儿了 / 031 “双减”之下,父母怎么教孩子 / 034 孩子不努力,家长徒伤悲 / 043 两代人的互相猎杀 / 047 有多少父母活在孩子的黑名单上 / 051 孩子需要抗挫力,父母需要钝感力 / 057 没有人天生会做爸爸 / 062 第二章 心灵的困境 孩子的心理问题,怎么看,怎么办 / 074 假如焦虑笼罩着你 / 078 警惕优秀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 082 能否安静下来,让孩子们过一个好年 / 088 家长的焦虑从何而来 / 092 孩子为什么恐惧学校 / 096 有的溺爱会伤人 / 099 孩子和老人,谁更需要你 / 102 当孩子遭遇至暗时刻 / 106 孩子,我希望你心安理得地混日子 / 109 别人不喜欢你,怎么办 / 113 怎么培养孩子的情商 / 116 只和自己竞争 / 120 优秀学生的气度和格局 / 126 怎么对孩子进行爱情教育 / 130 第三章 生命的微光 给孩子的人生忠告 / 136 人生不必那么成功 / 141 给她一份微光,她能照亮整个世界 / 148 人生的境界 / 152 成人的苟且,不要阻挡孩子的诗与远方 / 156 每个人都是丑小鸭 / 160 读书是真正的人道主义 / 165 孩子最需要的三件礼物 / 171 幸福的五个源头 / 176 给自己的墓志铭 / 183 如何不被大风吹倒 / 187 学生的生命激情去哪了 / 191 珍惜你的稻草、你的光 / 195 致永不消逝的三年时光 / 198 第四章 教育的奥秘 教育是每个人的教育 / 204 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犯错 / 207 惩罚权,什么时候才有价值 / 210 能否给孩子留一点缝隙 / 217 教育,不能都教有用的东西 / 222 戕害孩子最毒的一句话 / 227 孩子考得好走路六亲不认,考得不好呢 / 229 普通的父母,也可以给孩子加分 / 234 最有价值的学习竟然来自幼儿园 / 238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 242 决不用金钱奖励孩子 / 247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谁培养的 / 250 历史上最著名的差生是如何逆袭的 / 254 一个人就是一所学校 / 258 文化离素质到底有多远 / 26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