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温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刊(第五集)
字数: 170
出版社: 文汇
作者: 编者:温州市文史研究馆|
商品条码: 9787549643585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出版年份: 2024
印次: 1
定价:
¥6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温州市文史馆馆刊(第五集)》是温州市文史馆编纂的文史类连续出版物,主要在于利用当地人文资源,组织研究力量,开展温州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与交流,具有文献价值。 本集由“专题”“前辈风雅”“东瓯史谭”“亲历者言”“文化纵横”“书前书后”和“艺术天地”七部分组成,凡二十二篇,这些考证文章与历史回忆,均由温州当地研究人员所撰写,书稿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考证细致,分析深入,兼具学术性与文献性,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温州历史上先贤名人的历史贡献和东瓯之地的人文之风,体现出其为使地方性文化资料得以较好保存与完善的努力。
作者简介
温州市文史研究馆成立于2020年5月,是浙江省内率先成立的地市级文史研究馆,作为学术性、咨询性的议事协调平台,主要承担组织馆员开展温州文史研究和艺术创作,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温州文化建设重点问题组织开展调查研究、资政建言等职责。 执行主编方韶毅,一九七〇年代生人,现任教于温州大学人文学院,近年来致力于研究民国人物及地方文化。
精彩导读
似曾相识燕归来——怀念夏承焘先生 徐宗挥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家父徐勉与夏承焘先生常有交往。家父十分敬佩夏先生的词学成就,希望我跟他学习唐宋词。承蒙夏公厚爱,我得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聆听“一代词宗”讲授唐宋词。 一 自1960年代开始,夏公住在杭州大学道古桥教师宿舍,也称教授楼,位于现在的西溪路上,我家住庆春路尚德里(庆春路与延安路的交叉处),两家距离不太远,交通方便,有公交车从松木场到延安路的胜利剧院。 1973年春节期间, 夏公偕同无闻师母来我家,赠送我一幅书法作品。内容是孙过庭《书谱》片段: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 题款: “癸丑新年书赠宗挥弟弟,瞿髯。” 这幅作品, 夏公临写得精细而精准,堪称夏公临写《书谱》少有的精工之作。 夏公的用意是勉励我专心读书,要下二十四年的功夫去钻研一门学问。对于十八九岁的我,二十四年是漫长而遥远的将来,感受不到。那时,我还没有学草书,好多字认得不准确,但是不影响我对这幅墨宝的喜爱和欣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幅书法作品一直悬挂在西班牙寓所的客厅里,默默激励我坚持书画创作与研究以及唐宋词西译。 当时杭州大学道古桥算是杭城郊区,教授楼是两层的砖墙联体别墅,独门独户,四周围绕着一片又一片的黄花菜地,小路两旁稀落地长着树木,环境清幽。 夏公住在楼下靠路边的一套房,进门是一个小客厅,客厅左边摆放着一张小八仙桌和几张椅子,右边一个四层的书柜装满了书籍,书柜旁边放着一张躺椅,左边桌子墙上挂着一副夏公自己书写的对联:“足下千行浮白雁;马头一线挂黄河。”其间也换过另一副对联:“欲写龙湫难下笔;不游雁荡是虚生。”江弢叔诗句,也是夏公书写的。我当时去聆听夏公讲授唐宋词,就是坐在这张桌子旁。夏公有时与我围坐在桌边,有时坐在那张躺椅上。夏公是一位慈祥温和的老人,有着清癯儒雅的学者风度,讲话时总是面带微笑,偶尔也讲几句幽默的话,引发听者大笑,听他讲课、与他交谈,如沐春风。 第一次来到夏公住所听课,我进入客厅走到小八仙桌边坐下,桌面空空的,这时无闻师母从内屋走过来和我打招呼,她看看桌面,亲切地说: “宗挥,你听夏公讲课要带笔记本。” 我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怎么会不带笔记本呢?那次听课心里总有点不自在,听完课骑自行车回家,到家后赶忙跑到附近延安路上的红峰商店买了一本学生练习簿。无闻师母教会了我听课要带笔记本。 此后,我养成了听课必带笔记本的习惯,无论是听课还是听讲座,我都会先准备好笔记本。 夏公给我讲解宋词,晏殊、辛弃疾、李清照、陈亮、姜夔、刘克庄、蒋捷等,讲得最多的是辛弃疾和李清照的词,也讲解过几首杜甫的诗。夏公讲解宋词深入浅出,使人很容易理解。由于他对词人、历史背景和词律精熟,解释一首词,就像讲一个流畅的小故事,那些疑难疑惑经他轻轻道来,烟消雾散,甚至,他的吟诵也能帮助你理解词意。 夏公讲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时说: 这是一首悼亡的词,作者来到去年曾经来到的亭园,看到去年的燕子回来,而故人却已逝去,只能孤独一人徒步在庭园里。夏公说: “似曾相识燕归来” 比 “无可奈何花落去” 写得更好,作者以燕子的归来,写故人的逝去,以“来” 写 “去”,是一种很好的手法,如以“去” 写 “去”,韵味就淡了。写一对句子,要写好下一句,比上句更重要。结句要重点下功夫。 他还讲过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借恨,玉簪螺髻……” 他说,填词,长句子宜描写水,如“水随天去秋无际” ; 短句子宜描写山,如 “遥岑远目,献愁借恨,玉簪螺髻”。 这样,水和山就更加形象化了。还为我示范吟诵了这首词。 夏公时常坐靠在躺椅上,手握一卷轻轻地吟诵诗词,至今我记得他吟诵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吟诵的声情和词意十分吻合,仿佛超越时空进入李清照生活的氛围: 晚霞满天,暮色渐起,感到孤独而不知人在何方。回忆起昔日中州元宵节,人们呼朋唤友,盛装打扮,上街看彩灯,笑语盈盈。如今人老憔悴。 夏公重视吟诵诗词。教学时,常常诗词讲解和吟诵结合。他鼓励学生自学时也要多多吟诵,通过吟诵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诗词名作更要多加吟诵,乃至背诵。他也强调背诵的重要性。 夏公讲解辛弃疾《破阵子》时,讲到“八百里分麾下炙”, 特意告诉我: “麾” 字, 在这里与你的“挥”是同一个字。原来,这两个字在宋代是通用的,当时我觉得好玩,作画时就常用“徐麾”来署名,后来请篆刻家刻了几方“徐麾”的印章。 有一次,我们谈起绘画。夏公讲,画一个悲伤的女子,衣着用红颜色比用素色更显得悲;画春色用一点红色比大片的红色更有春意。 夏公认为 ,诗词要写得让人回味无穷才是好诗词。一曲好戏剧,观众在台下当场称赞还不算好,当观众离开剧场,回家的路上想起戏中的某个场景,或因某事联想起此戏剧,拍案叫绝,那才是好戏。 二 夏公见我喜爱画山水,有一次特地准备了两幅黄宾虹的山水画给我看。这两幅淡墨山水画,像倪云林的平远画法,但是笔笔中锋。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夏公与黄宾虹很熟悉,时常往来。夏公讲,他向黄宾虹求画,黄老拿出一捆自己的画作让他挑选,这些画作有浓墨的也有淡墨的,他喜爱淡墨的,挑选了好一会儿,选了两幅淡墨的作品。“这样挑选是没有礼貌的。” 夏公补充了一句,似乎是自责,更是教导我为人处世的礼节。 夏公还带我去拜访请教孔仲起老师。那次,夏公、无闻师母和我一起去。孔老师住在浙江美院外面,他夫人工作单位的房子。房子很宽敞,客厅中放置一张画桌,孔老师在客厅里热情地接待我们。孔老师开朗豁达,他讲自己记性不好,常常忘事,讲罢,我们都笑了。他站到桌子旁边,为我作山水画示范,画了一幅《松石图》。两棵苍松相互依靠,高高挺立在岩石上,极具气势。我至今记忆犹新。 夏公对我学习国画关爱甚多。不但带我去拜访请教名师,还将自己的《上海博物馆藏画》(1959年版)让我带回家临摹。这本书价格昂贵,彩印精美,上博的历代古画精品几乎都在其中,代表了当时古画册出版印刷的最高水平。这本书在我家里放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临摹了其中的一些画作,现在仅保留了一幅临摹作品。 1975年正月,夏公赠送我两本著作:《唐宋词人年谱》和《白石诗词集》。马一浮为《 唐宋词人年谱》 题写了封面和扉页,封面题写行书,扉页题写隶书。我在这本书的扉页上紧挨着马先生的题字,用圆珠笔写下:“夏瞿禅老先生将此书赠我,应宝之。宗挥记,七五年正月初三。” 马一浮是国学大师,也是书法名家,当时我年少无知,竟敢在马先生的字旁题写文字,实在不敬。 1975年春夏之交,夏公写了一幅字赠送给我,内容是陈亮的《梅花诗》: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题款: “陈龙川《梅花》诗。宗挥小弟存玩,瞿髯 。” 这幅字是夏公七十六岁的书法精品。夏公书法早年学黄道周,欣赏马一浮的行书,偶尔也临摹马氏的书作,在学黄赏马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性情,久而久之形成了夏氏书风。其书蕴含书卷气,清刚典雅, 堪称二十世纪学人书法的代表。 夏公十分赞赏这首诗,在《东风世界话梅花》一文中指出:“陈亮这首诗用梅花比喻自己突出、 进步的政治主张和学术思想,为了表达坚持这种主张、思想,他不怕一切恶势力的压迫和打击——他曾经好几次因被诬为‘造反’ 和 ‘杀人’而下狱,他不向恶势力投降,只是盼望有正义力量来支持他。”1975年春天夏公书写这首诗, 也反映出他当时的心境。 1975年6月, 无闻师母要赴北京料理一些事务,为期半个月,她向我父母提出,要求我在她赴京期间与夏公住在一起,照顾夏公的生活起居。母亲认为我年轻,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哪有能力照顾好夏公,无法承担这份重任,便没有答应下来。无闻师母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托付之人,只得携年迈的夏公一起远行赴京。 1975年7月底,夏公与无闻师母离开杭州赴北京。启程那天,夏公的侄子夏子颐和家父两人到杭州城站送别。茫然中,夏公乘火车北上。此后,夏公定居北京。 三 夏子颐是我父亲的好友,经常来我家与父亲聊天交谈。 夏公离开杭州后不久,有一天,夏子颐伯伯与家父谈起夏公,当时我在旁边,夏伯伯说: 夏老曾讲,鲁迅写了二十年的日记,我倍他一倍。夏公平时讲话谦和低调,这可算是他的豪言壮语了。事实上,夏公写日记将近七十年。一生写了七十年的日记,试问二十世纪有几人 ? 夏伯伯还说: “夏老写了二十多本书,书稿在,还没有出版,有些书稿字不好认,只有他的学生吴战垒能辨认。”当时,夏伯伯和家父对这些书的出版既担忧又期待。这些既是夏公的心血之作,也是词学界的重要研究成果和文献。 1981年, 我的温州写生画作成集,请在北京的夏公题词 ,夏公欣然命笔,题写了 “池草飞霞,梦路还应绕永嘉” 。一张斗方纸写两遍,可能是夏公对第一遍不满意,再写一遍,也许是写两遍,斗方的构图更丰满。 此句出自夏公的《减字木兰花》“有怀西谛学兄 ” :“峥嵘头角,犹记儿时初放学。池草飞霞,梦路还应绕永嘉。 百编名世,十载京华携手地。杰阁秋晴,遥指层霄是去程。” 这是夏公怀念温州少年同学郑振铎的一首词,其中“池草”指温州池上楼,“飞霞”指积谷山飞霞洞,情真意切,文辞优美。用这句词来题温州写生画册再合适不过了,尤其对于那些旅居外地的和海外的温州人。 1982年11月,出国前夕我到北京朝内大街天风阁,看望阔别七年的夏公和无闻师母。那天,天气晴朗,夏公精神气色很好,手上拿着一卷书,只是讲话和动作比以前缓慢了,无闻师母忙里忙外热情地招待我和家兄宗帅。 我请夏公为我带去的一本册页题签,夏公起身走到书房,当场题写 :“ 双燕集,承焘题。” 太珍贵了!我拿着题好字的册页,心情很激动。无闻师母取出一本新出版的《天风阁诗集》赠送给我,扉页上题字:“宗挥同志,夏晴焘赠。一九八二年十一月。”无闻师母笑着说:夏公现在喜欢署名“晴焘”。过了一会儿,无闻师母交给我一个信封,里面有夏公早已写好的,为我出国而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我惊喜万分。离开之前,我和家兄分别与夏公拍照合影,夏公不嫌麻烦,欣然从之。夏公穆穆怡然,显露出一代词宗晚年的神采风范,这张合影一直摆放在我寓所的大厅里。 夏公在赠我的五言古诗中写道:“他年归故国,老夫两鬓霜。喜见新夫妇,相将登吾堂。呢喃几儿女,诗画满缃囊。展对各欢笑,同君醉十觞。”夏公对我一片慈爱,希望我将来成家立业,在诗词绘画上取得丰硕的成果,回国再看望他时,两人欢聚畅饮。遗憾的是,我出国后于1989年第一次回国,夏公已于1986年5月11日在北京仙逝。与夏公再次相聚无望,哀思绵绵。夏公给予我的教诲和馈赠我受益终身,没齿不忘。 夏公到北京以后,时来运转,柳暗花明。1978年12月,杭州大学为夏公平反,摘掉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洗清了莫须有的罪名。从此,夏公心情舒畅,在无闻师母的协助下,各种著述陆续出版:《瞿髯论词绝句》(1979年,中华书局),《唐宋词欣赏》(1980年,中华书局),《夏承焘词集》(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天风阁诗集》(1982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天风阁词集》(1984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天风阁学词日记》(184年,浙江古籍出版社)。 《夏承焘教授纪念集》(1988年10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则是无闻师母在夏公逝世之后,亲自主编的夏公纪念文集。无闻师母为编辑出版夏公著作,殚精竭虑,积劳成疾,于1988年11月仙逝而去,令人痛惜不已。 夏公的这些著作和纪念集我都收藏着,陈列在工作室的书架上,朝夕相处,时常翻检阅读,获益不少。或许,这些阅读是促成我翻译唐宋词的原因之一。 侨居西班牙多年,我一直对唐宋词保持着特有的爱好。1995年12月,我萌生了将唐宋词翻译成西班牙文的想法。1996年开始选词家和词作,在唐宋词人中筛选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 、苏轼 、秦观 、周邦彦、李清照、陆游、辛弃疾 、姜夔、吴文英等十五位词人的六十四首词作,构成一本小型的唐宋词选。我把这些词人介绍和词作翻译成西班牙文初稿。然后,与西班牙著名诗人恩里克?格拉西亚(ENRIQUE GRACIA TRINIDAD)合作,写成西班牙文诗歌,2002年春天由西班牙负有盛名的诗歌出版社(HIPERION)出版,西文书名为《CANTOS DE AMOR Y DE AUSENCIA》。出版后,荣幸入选当年西班牙国家翻译奖最终候选名单,西班牙汉学家阿丽西娅.雷林格评价 : 这是一本极好的中国诗词西班牙文译作,读起来很有西文诗歌的韵味。 我把这本译作看成跟随夏公学习唐宋词后的一份作业,也为唐宋词在西语世界的传播尽一份微薄之力。 2018年5月,我回杭州参加母校杭师大校庆一百十周年活动,在杭州逗留十来天.其间抽空去寻访夏公道古桥杭大宿舍故居,家兄宗帅陪同前往。距离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来这里听夏公讲授唐宋词已四十多年了,道古桥周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一片一片的油菜花地变成一幢幢七八层十几层的高楼,当年的两层联体别墅教授楼,变得很矮小,多年失修,荒芜残落,大量的门窗紧闭,显然,许多人家已搬走了,只有教授楼旁边的小路没有变,似乎拓宽了。夏公的故居就在小路边,那天刚巧开着门,一个简单的办公室,像是小区的物业管理,一位中年妇女在工作,我走进去向她说明: 寻访夏承焘教授的故居,她微笑着回答: 来这里工作不久,没听说过夏教授,不知道。你可以进来,随便看。 室内的小八仙桌、 躺椅和书柜不存在了, 墙上青砖颜色依旧,门窗的黄色油漆无改。我从屋内走到门口,坐在矮围墙上,沉思默想。聆听夏公讲课的情景在眼前一幕一幕浮现,一曲新词酒一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024年5月于马德里
目录
专题 民办博物馆之城建设笔谈 温州民办博物馆的溯源考察与高质量发展探析 民办博物馆“聚集效应”的温州现象 基于“可及性”的乡村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思考——以温州地区乡村博物馆为例 前辈风雅 似曾相识燕归来——怀念夏承焘先生 追忆游修龄先生 回忆朱陈勋同志 我与温端政先生 现代工笔美人画的开拓者徐启雄 美术史论奠基者平野 陈达人:支持革命的开明士绅 东瓯史谭 五峰秀色满霜秋——寻迹赵师秀建牙乡之游 李光知温州 明刻本《二谷山人集》的著录问题 孙锵鸣主讲钟山书院行历新考 杭高非温中——宋慕法史料补考 亲历者言 往事不能如烟——香港雁荡有限公司史料实录 文化纵横 “永嘉禅”的言说方式: 以《嘉泰普灯录》为例 漫谈渠川的藏书 脱壳金蝉,微茫真面——记“王十朋藏玉石版兰亭序” 书前书后 《瓯地宿墨》序 《姜白石集编年笺校》编辑手记 艺术天地 曾成钢雕塑作品选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