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脆弱的家庭

脆弱的家庭

  • 字数: 366
  • 出版社: 北京联合
  • 作者: 著 者:[美]奥古斯都·Y. 纳皮尔 译 者:刘建华
  • 商品条码: 9787559680303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63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外人看来,家庭矛盾要么小到不值一提,要么大到不可饶恕。 可对自己而言,其中既有难以割舍,又有求之不得。 让人放不下的,到底是对方的好,还是自己的弱点? 作为治疗师,奥古斯都和玛格丽特夫妇的工作便是解决这些问题,挽救其他家庭。可正因如此,他们也不得不直面自身的问题。虽然一生都在治疗别人的家庭,但这回自己家却成了“热锅上的家庭”。 本书便为读者展现了其中的点点滴滴。一个家庭是如何诞生的?在各个阶段可能遇到哪些问题?不同类型的人尤其需要留意哪些方面?在两位治疗师的带领下,我们将像读故事一样体会每个家庭的苦与乐,并用自己独特的嗅觉找出解决之道。 每个人都不完美,但是将一连串的不完美结合起来,我们却能得到美好的生活,或许,这正是家的魔力和魅力所在。
作者简介
奥古斯都·Y. 纳皮尔,1938年生于美国佐治亚州,北卡罗来纳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曾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跟随卡尔·惠特克实习,他们后来由师徒关系发展成为合作关系。后任职于威斯康星大学精神医学系,并参与了儿童与家庭研究计划。目前在亚特兰大负责一个家庭治疗工作室,经常与同样是心理治疗师的妻子一起为一些家庭提供治疗。多年来一直在为一些专业报纸撰写文章,代表作:《热锅上的家庭》。
精彩导读
第一章 隐 喻 每天晚上大概11点,我都得出门去溜我家的比格犬。一般情况下,我对于这份苦差事都感到无聊至极。几年前的一个夜晚,我照例带着它出门,沿着日常路线漫步,可是却有一股深深的悲伤突然涌上我的心头。那是一个春日的夜晚,树木刚刚萌发新芽,一轮满月掩映其中,又大又红,生机勃勃。而我却陷入悲伤之中,怎么回事?而且我一向对遛狗心存抗拒,恨不得草草结束,可那一刻,却对这只在黑暗中四处嗅来嗅去的小生灵生出些柔情怜悯来,我怎么了? 不知为何,我想起了小时候有一次跟父亲去夜钓的往事。同样是一个春日,同样有一轮满月;我划着独木舟顺流而下,虽然白天我们也经常会在那条小河里钓鱼,可是我发现此刻的父亲竟然不再像白天那样严厉。他悠然自得,亲切极了,不仅没有批评我划船的技术,还一再地安慰我,说我划得好。想起他当时温柔的语气,我愈加悲伤了。 而眼前的这条比格犬,似乎也总是让我想起父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经参军入伍,而他离家的那年,我才4岁。他很少休假,即便如此,他还惦记着给我弄了一条比格犬回来,那可是我后来最忠实的玩伴。甚至,我觉得它就是我与父亲之间亲情的纽带,在没有父亲的4 年光阴里,给了我很多安慰。现在,我也给自己的儿子买了一条比格犬,只是16岁的他,一般都不会记得遛狗。 “为什么是今天晚上?”我疑惑不解。“为什么会突然想起爸爸?为什么会如此悲伤?”但紧接着,我就恍然大悟了:那一天是5月11日。23年前,我的父亲就是在一个同样温暖的春夜与世长辞的。 现实世界就是这样在我们心目中“变形”的。如果某时某地有那么一连串环境因素与我们记忆中的时光相叠,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情感就会被激活,当这些情感足够澎湃、足够强烈,我们的个体体验就发生了“变形”。哪怕是再熟悉不过的街道,我们像平常一样沿它行走,也会因为倾注了情感而置身于一个象征性的世界。有一瞬间,我们已然身处梦境,那些熟悉的人和事物唤起了往昔的情感,我们可能惊恐万分,但却无处遁逃。 那晚的我便是如此。走在路上的我仿佛掉进了一张由各种联想编织起来的大网,这张大网带着我追寻对父亲的回忆,也让我深陷失去父亲的悲痛之中。勾连起这些回忆的是时间——父亲的忌日。然而,大网中还有其他因素,包括这部书的灵感之源,让我思考着自己的童年。而春夜、满月、比格犬,即使在我清醒的梦境中也不可或缺。 人际关系中当然也存在这种“联想聚类”;而婚姻,或者其他任何强度和卷入程度堪比婚姻的忠诚爱情关系,最容易发生这种激烈“变形”。然而,因为婚姻本身具有法律效力和约束力,其受影响的方式最为隐秘,其中的情感也最为触目惊心和难以驾驭。 乔伊斯·奥尔森和托马斯·奥尔森是一对来我们这里治疗的夫妇。路上,他们一边开车一边聊天,气氛和睦。突然,妻子乔伊斯发现地垫上有一团黑色柏油,于是就用手指把它拈起来,一脸疑惑地端详着。 “那是什么?”托马斯问道。 “应该是柏油。”乔伊斯说。 “把它从窗户扔出去。”托马斯说。 他的语气居高临下,很不耐烦,乔伊斯感到有些恼火。她半开玩笑地说道:“我才不呢,我还没看够呢。” “扔出去!”托马斯失去了耐心,直接命令道。 “不!”乔伊斯说,“别这么跟我说话。” “听我的,天哪,你留着它干吗?”托马斯咆哮起来,继续下着命令,“你会把它弄到座椅上的。” “我就不,你个神经病!”乔伊斯一反常态,也用咆哮回应托马斯。 他们俩冲进玛格丽特和我的诊室时,都是一副恼羞成怒的样子,似乎自己也对这场荒唐的争吵手足无措。乔伊斯还在反击,我们得让她把话说完,所以并没有加以劝阻。但是很快,他们就只顾重复自己的话,吵得没有任何意义。 我实在忍不住了,就打断了他们:“我不明白你们在吵什么。乔伊斯,很明显你是不喜欢托马斯说话的语气,像父母在训斥你。” “完全正确,”她证实了我的想法,“我就是因为这个生气;他总是这样跟我说话,把我贬低得像个坏孩子,每次都是。”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问题。 “我没太搞清楚你们吵架的起因,”我说,“乔伊斯,你拈起那团柏油,端详它,但是不愿意扔掉。”我想知道那团柏油是不是象征着什么,虽然我也不理解柏油能代表什么。此刻,我的脑中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乔伊斯坐在车里,手里固执地拈着那一小团黑乎乎的东西,任凭托马斯咆哮、命令,就是不肯扔掉。 “像是扔掉什么黑色的东西。”玛格丽特概括了柏油最重要的特点,继续暗示乔伊斯。 乔伊斯突然眼前一亮,咯咯地笑了起来。“我知道是什么了!”她说。托马斯也不像刚才那么怒气冲冲了。他留着一副学究式的络腮胡子,显得相当严厉和冷峻。“我们之前谈到了艾伦,但是不太愉快。”乔伊斯就说了这一句。 玛格丽特和我还是感到困惑,但是托马斯似乎明白了她的意思。乔伊斯注意到了我俩的困惑,说道:“艾伦是我之前的男朋友,我们恋爱了好几年,而且他当时已婚。”我想起来了,他们俩第一次来面诊的时候,曾经简短地提到过这件事,乔伊斯曾经爱过一位年长且已婚的男人。 他们两个30多岁才结合在一起,所以婚前情史都很丰富。此刻,乔伊斯能够如此释然地谈起那段关系,显然意味着她“不想忘掉”那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的确,那段恋情错综复杂,既有禁忌,又有诱惑,虽是她人生的一个“黑点”,却让她难以割舍。她爱托马斯,但在真正与托马斯“融为一体”之前,她需要先处理好这些未了的前情旧恋。 更确切地说,他们两人都有未尽事宜需要处理。托马斯对乔伊斯的过往心怀嫉妒,表面装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实则极尽挑剔,这不禁让乔伊斯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而且慑于这样的威力,她只能一再退让。所以,当前要想解决他们俩的问题,首先要帮助乔伊斯消除她的内疚感,同时帮助托马斯改掉他老学究一般的挑剔态度,解除他的嫉妒心理。 显然,这对夫妇对这些问题毫无概念。他们的冲突只是问题的一个象征,而“黑点”也只是用来代表问题的难度,他们俩在无意识中共同设定了这个隐喻或符号,只有当我们一起破解其中的内涵,才能着手解决他们婚姻的真实困境。广义上,隐喻是在两个形象或概念之间进行类比的修辞方法,主要应用于诗歌。它与明喻不同。明喻会明确地表达类比,如“那棵树就像一只赤裸的手在乞求天空的宽恕”,而隐喻则直接将被类比的两个事物合并为一个身份:“树的光秃秃的手指乞求着天空的宽恕。”在隐喻中,树不像一只手,它就是一只手。这种类比更加直接,人们此刻也不再关心树和手的区别。 隐喻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历中的一些事、一些人,甚至一些词语,都具有象征性;这些“情景”因为我们投入的充沛情感,发生了“变形”,成了隐喻。正如在诗歌中,隐喻和它所代表的“其他实相”之间的界限往往模糊不清。在乔伊斯和托马斯的冲突中,那团柏油并不构成问题,因为它就是问题本身。 我认为之所以会有隐喻,正是因为我们需要它。我们需要用图像、符号、隐喻去处理我们的某些私人、内在体验,尤其是那些让我们焦虑或内疚的体验。 托马斯和乔伊斯这次争吵得如此激烈,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要来我们这里。在这里他们可以摆脱平日的克制,脱离世俗的规则,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玛格丽特和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者自我”的视角,协助他们阐释自己冲突的内涵。同时,他们还可以更加“放肆地”抱怨彼此,因为无论怎样,我们作为“黏合剂”都会想方设法弥合他们的关系。在治疗过程中,当事人可能会将生活高度象征化,例如在治疗的最初几个月,他们会把一个小小的递盐请求都当成吵架的引子。但即使在寻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给生活的片段赋予象征意义。
目录
前 言 i 引 言 v 第一章 隐 喻 001 第二章 一种治疗方法 023 第三章 寻找一个主题 047 第四章 平等的隐喻:一段经历 077 第五章 亲密和疏远的隐喻 103 第六章 权力和脆弱的隐喻 131 权力的模式 134 权力对称式婚姻 139 权力不对称式婚姻 144 第七章 妻子主导型婚姻 163 第八章 角色:局内人 185 受困的孩子 194 第九章 角色:局外人 211 被冷落的孩子 217 被委以重任的孩子 226 挑战规则的孩子 229 第十章 选 择 241 跟我一样的人 254 跟我不同的人 260 熟悉的人 263 不同的家风 267 第十一章 身份危机 271 第十二章 亲密恐惧症 289 第十三章 孕育生命 317 第十四章 童年时期 337 学龄前时期 339 家庭创伤 341 无形的危机 344 父亲的策略 359 第十五章 分裂:青少年时期 363 青春期风暴 364 世界的重担 369 男孩与女孩 372 冒险一搏 379 重写脚本 381 第十六章 改变的策略 385 女性的策略 387 界定问题 391 找到改善的方法 393 处理愤怒 397 为改变而签订合同 405 第十七章 男性的任务 411 丧失的客体 415 寻找我的父亲 420 寻找立足之处 425 寻找我的孩子 433 第十八章 两个人共同的任务 43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