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

  • 字数: 330
  • 出版社: 上海古籍
  • 作者: (北魏)杨衒之|
  • 商品条码: 978757321000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52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7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集历史、地理、文学等于一身的历史和人物故事类笔记。全书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详细介绍洛阳城中的景观,其间详述相关的名人轶事和奇谈异闻。本书在对原文翻译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北魏历史背景的补充,对书中提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加以补充,亦可视为一部简明的北魏末年史。是一部饱含家国情怀的洛阳回忆录,不仅有正史所记录的各类事件,更有史官不曾顾及的百姓生活细节文末特地增加附录,为读者详解北魏的职官制度,以便更好地理解内容。
精彩导读
永宁寺 永宁寺兴建之时,北魏 北面长期为祸的柔然主动遣 使交好;在南面与萧梁政权 虽有摩擦却无大战;向西则 与西域诸国朝贡和贸易往来 频繁。这一难得的相对平稳 的外部环境,为北魏朝廷节 省下大笔军费开支。如《魏 书·食货志》所载:神龟、 正光年间,北魏国库一时呈 现出“府藏盈溢”之势。然而 ,统治阶级不尚武却崇奢, 京中上至皇室宗亲、下至平 民百姓,多以奢侈为荣;另 一方面,当时佛教信仰兴盛 ,迁都洛阳后的孝文、宣武 二帝及后继统治者都极度崇 佛。在统治阶级普遍崇佛、 崇奢的背景下,北魏王朝迎 来了迁都后的第三位实际掌 权者——灵太后胡氏。这位 太后自幼受家族影响,也是 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彼时 年富力强的她,虽无开疆辟 土之宏伟抱负,却也希望能 够创造出留存于世的功绩, 永宁寺便在这一背景下由这 位代子执政的实际最高统治 者亲自督建。 永宁寺,熙平元年,灵 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宫前阊 阖门南一里御道西。其寺东 有太尉府,西对永康里,南 界昭玄曹,北邻御史台。阊 阖门前,御道东,有左卫府 ,府南有司徒府。司徒府南 有国子学,堂内有孔丘像, 颜渊问仁、子路问政在侧。 国子学南有宗正寺,寺南有 太庙,庙南有护军府,府南 有衣冠里。御道西有右卫府 ,府南有太尉府,府南有将 作曹,曹南有九级府,府南 有太社,社南有凌阴里,即 四朝时藏冰处也。 515年,灵太后胡氏实际 执掌北魏政权,于次年,即 熙平元年(516),下令建 造永宁寺,历时3年才基本 营建完毕。永宁寺位于宫城 阊阖门前御道西侧。“御道” 即指铜驼街。此街在东汉时 期就已存在,是东汉北宫南 门外街道,因东西两端各置 一铜驼而得名。北魏迁都洛 阳后,在原街道的基础上加 以延长,穿过原南宫基址, 直至宣阳门。这条贯穿宫城 南北的大街,足有四十多米 宽,成为城内南北向的中轴 线。 洛阳内城中密集分布着 政务机构与朝官寓所。北魏 于494年迁都洛阳后,在魏 晋北宫基础上修建官署时, 也沿用了部分原有的机构建 筑。 永宁寺的东西南北分别 设有:太尉府、永康里、昭 玄曹、御史台。御道东侧自 北向南设有左卫府、司徒府 和国子学。国子学的正堂供 奉着孔子像,其两侧装饰有 “颜渊问仁”和“子路问政”的 壁画。自国子学再向南,依 次坐落着宗正寺、太庙、护 军府和衣冠里。御道西侧自 北向南矗立着右卫府、太尉 府、将作曹、九级府、太社 和凌阴里。凌阴里是东汉、 曹魏、晋、北魏(一说晋武 帝、惠帝、怀帝、愍帝)四 朝专门用来储存冰块的地方 。 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 木为之,举高九十丈。上有 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 。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 初掘基至黄泉下,得金像三 十躯,太后以为信法之征, 是以营建过度也。刹上有金 宝瓶,容二十五斛。宝瓶下 有承露金盘三十重,周匝皆 垂金铎,复有铁锁四道,引 刹向浮图四角。锁上亦有金 铎,铎大小如一石瓮子。浮 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 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铎。浮图 有四面,面有三户六窗,户 皆朱漆。扉上(各)有五行 金钉,(其十二门二十四扇 ),合有五千四百枚,复有 金环铺首。殚土木之功,穷 造形之巧,佛事精妙,不可 思议。绣柱金铺,骇人心目 。至于高风永夜,宝铎和鸣 ,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 永宁寺中有一座九层宝 塔,由木料架构而成,塔身 高达九十多丈,其上还有十 丈之高的塔刹。两者合在一 起,高度约有一千尺,即便 是在距离京城一百多里远的 地方也能看见。 这座宝塔现今通称永宁 寺塔。据《魏书·术艺传》 记载,它的设计者是北魏殿 中将军郭安兴(也是景明寺 的设计者)。换算成今制, 其高度大约在二百五十五米 到二百九十五米之间,这个 数字应当有一定程度上的文 学夸大。郦道元《水经注》 对永宁寺塔也有详尽地描述 :“作九层浮图,浮图下基 方一十四丈,自金露盘下至 地四十九丈。取法代都七级 而又高广之。”《魏书.释 老志》称“佛图九层,高四 十余丈,诸费用,不可胜计 ”,这与郦道元的表述近乎 一致。当代学者据考古发现 和文献记载推算,有说总塔 高不及一百米,大约在七十 到八十米之间;也有说全塔 有一百五十多米高。塔中垒 有土坯,如同依山而建。土 木共同承重的建筑方式并非 北魏首创,早在秦汉时期就 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若非 如此,仅以木制材料的承重 能力难以建成百米高塔。永 宁寺塔不仅在北魏洛阳城是 地标性建筑,在中国整个木 造建筑史上也是堪称有数的 著名范例。P3-6
目录
序 译者说明 原序 卷一 城内 永宁寺 建中寺 长秋寺 瑶光寺 景乐寺 昭仪尼寺 胡统寺 修梵寺 景林寺 卷二 城东 明悬尼寺 龙华寺 璎珞寺 宗圣寺 崇真寺 魏昌尼寺 景兴尼寺 庄严寺 秦太上君寺 正始寺 平等寺 景宁寺 卷三 城南 景明寺 大统寺 秦太上公寺 报德寺 正觉寺 龙华寺 菩提寺 高阳王寺 崇虚寺 卷四 城西 冲觉寺 宣忠寺 王典御寺 白马寺 宝光寺 法云寺 开善寺 追光寺 融觉寺 大觉寺 永明寺 卷五 城北 禅虚寺 凝圆寺 闻义里 郭外诸寺 附录 《洛阳伽蓝记》与北魏 职官制度 北魏帝王世系表 主要人物表 北魏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