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结构的“蝶变”

结构的“蝶变”

  • 字数: 172
  • 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
  • 作者: 苏朝浩|
  • 商品条码: 978756237711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49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从系统论的视角, 开拓性地将结构体系作为建 筑系统的子系统进行研究, 为结构体系与建筑整体之间 的协同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系统方法上建立与论证 两者的协同关系,进而析出 演化规律与启示意义。在此 基础上,从交叉学科角度提 出结构艺术与建筑创作的协 同创作理念,分别从其现实 意义、目标定位、内涵、协 同创作内容与方法等进行理 念建构与阐述;通过协同创 作内容与方法之间的交叉结 合,构成协同创作方法论研 究的主体框架,企求在更深 层次上实现结构艺术与建筑 创作在理论性与现实性上的 双重协同。 本书可为广大建筑师、 结构工程师以及相关领域科 研人员提供理论线索和实证 参考;关于建筑美学与结构 艺术的精美图片,亦可供广 大建筑艺术爱好者赏析和品 鉴。
作者简介
苏朝浩,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导师,珠江科技新星,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具有结构工程学(硕士)与建筑学(博士)双重教育、科研背景。师从我国著名建筑大师何镜堂院士,致力于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制造、空间结构形态等领域的耕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研究开发项目等纵向项目10多项;在《建筑学报》《新建筑》等学科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作为设计主创,负责包括六祖惠能纪念堂、漳浦文体中心、国家南海博物馆、汕头国际会展中心及配套酒店、东莞滨海湾大桥、深圳裕安一路延长线桥梁等几十项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在科研创新领域,推出的《蝶变广州》《云间玲珑、海心之珠》等成果在广州国际灯光节展出并深受市民喜爱,并获邀到我国香港、北京以及英国、法国等地展出交流。秉持追求前沿技术与艺术和谐共生的建筑理念,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契合,追求理性与浪漫的交融,追求建筑真、善、美的统一。 工作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目录
第1章 结构艺术的理念与概述 1.1 结构艺术的理念与特征 1.1.1 结构艺术的核心思想 1.1.2 结构艺术的特征(特殊性) 1.2 结构艺术与建筑协同关系的理论分析 1.2.1 基于空间类型的协同关系 1.2.2 基于建筑功能的协同关系 1.3 结构艺术与建筑协同关系的实证分析 1.3.1 N生共进 1.3.2 自治与分化 1.3.3 多元复合 1.4 协同关系的规律性及启示 1.4.1 协同关系的规律性 1.4.2 协同关系的启示 1.5 小结 第2章 结构艺术与建筑创作之协同 2.1 协同理念的现实意义 2.1.1 建筑创作现状辨析 2.1.2 现实意义 2.2 协同理念的理想目标 2.2.1 真实 2.2.2 善意 2.2.3 美观 2.2.4 真、善、关的统一 2.3 协同理念的内涵 2.3.1 协同的对象——结构空间性与建筑空间及形式的关系 2.3.2 协同的基础——结构力学逻辑的科学合理性 2.3.3 协同的实质——技术法则与非技术法则的物质形态统一性 2.3.4 协同的关键因素——结构调度的技巧性 2.3.5 协同的方式——结构形式的显性题材与隐性调度技巧 2.3.6 协同的范围——时空维度的动态适应性 2.4 协同理念的实现方法 2.4.1 以结构空间性为媒介确定协同创作主体 2.4.2 以建筑创作为主导确定协同创作内容 2.4.3 以结构的形式动力确定协同创作方法 2.5 小结 第3章 结构艺术与视觉空间之协同创作 3.1 两种秩序的协同 3.1.1 结构与空间艺术 3.1.2 两种秩序的矛盾 3.1.3 协同创作方式 3.2 力与形关系调度与空间界面塑造 3.2.1 力的层次调度与对比形态塑造 3.2.2 力的均布调度与韵律感形态塑造 3.2.3 力的集中调度与量感形态塑造 3.2.4 力的混沌调度与非线性形态塑造 3.3 力与构关系调度与视觉空间组织 3.3.1 竖向体系构型的立体化调度 3.3.2 水平体系构型的立体化调度 3.4 小结 第4章 轻薄的结构艺术——壳体的蝶变 4.1 编织壳体 4.1.1 缘起 4.1.2 力与形关系的分析 4.1.3 力与形关系的数字建构 4.1.4 力与形关系的调度 4.2 蝶形壳体 4.2.1 面向3D打印之薄壳结构选型 4.2.2 力学机制与参数化设计协同“变蝶” 4.2.3 3D打印工艺与数控“变蝶” 4.2.4 拼装成蝶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