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医学

中医学

  • 出版社: 人民卫生
  • 作者: 张俊龙,陆付耳
  • 商品条码: 9787117364003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印次: 1
定价:¥10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三篇:上篇基本理论,中篇中药、方剂、针灸学等实践工具和技能,下篇常见病诊治。在有限的篇幅中,较为完整地体现了中医体系的基本轮廓,涵盖了中医学的主要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藉此可以概览中医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方向,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以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构建藏象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认识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熟悉诊法、辨证、治则治法、中药与方剂、针灸学等中医学独特的诊疗手段;通过常见病证的理、法、方、药应用,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作者简介
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在中医肾生髓理论的基础及应用研究、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和中医药优势技术创新等方面在国内具有影响力。先后主持国家973项目子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等10余项课题,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等收录2篇),出版学术著作117部。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二等奖
目录
上篇 基 础 理 论 第一章 导论 / 2 第一节 中医学的发展源流 / 2 一、 中医学的概念 / 2 二、 中医学的起源 / 3 三、 中医学的形成 / 4 四、 中医学的发展 / 5 第二节 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 / 7 一、 司外揣内 / 8 二、 援物比类 / 8 三、 心法和顿悟 / 8 四、 试探和反证 / 9 第三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 9 一、 整体观念 / 9 二、 辨证论治 / 12 第四节 中西医学的融合创新 / 13 一、 中西医学的优势比较 / 13 二、 中西医学的优势互补 / 15 三、 中西医结合的创新发展 / 16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 19 第一节 阴阳学说 / 19 一、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 20 二、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 22 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24 第二节 五行学说 / 28 一、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 28 二、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 29 三、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2 第三章 藏象学说 / 35 第一节 藏象概述 / 35 一、 藏象的基本概念 / 35 二、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 35 三、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 36 第二节 脏腑 / 36 一、 五脏 / 36 二、 六腑 / 47 三、 奇恒之腑 / 49 四、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 50 第三节 经络 / 53 一、 经络学的概念 / 53 二、 经络的组成 / 53 三、 经络的走向和分布 / 54 第四节 气、血、津液 / 65 一、 气 / 65 二、 血 / 67 三、 津液 / 68 四、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 70 第四章 病因病机 / 72 第一节 病因 / 72 一、 外感病因 / 72 二、 内伤病因 / 76 三、 病理产物性病因 / 79 四、 其他病因 / 81 第二节 病机 / 81 一、 邪正盛衰 / 82 二、 阴阳失调 / 83 三、 气、血、津液的失常 / 84 第五章 诊法 / 91 第一节 望诊 / 91 一、 望神 / 91 二、 望色 / 92 三、 望形态 / 93 四、 望皮肤 / 93 五、 望官窍 / 94 六、 望舌 / 95 七、 望小儿指纹 / 97 第二节 闻诊 / 97 一、 听声音 / 97 二、 嗅气味 / 98 第三节 问诊 / 98 一、 问寒热 / 98 二、 问汗 / 99 三、 问疼痛 / 99 四、 问饮食口味 / 100 五、 问二便 / 100 六、 问睡眠 / 100 七、 问经带 / 101 八、 问小儿 / 101 九、 既往史 / 101 第四节 切诊 / 101 一、 脉诊 / 101 二、 按诊 / 104 第六章 辨证 / 105 第一节 八纲辨证 / 105 一、 表里辨证 / 105 二、 寒热辨证 / 106 三、 虚实辨证 / 108 四、 阴阳辨证 / 109 五、 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 110 第二节 脏腑辨证 / 111 一、 心与小肠病辨证 / 111 二、 肺与大肠病辨证 / 113 三、 脾与胃病辨证 / 115 四、 肝与胆病辨证 / 118 五、 肾与膀胱病辨证 / 120 六、 脏腑兼病辨证 / 122 第三节 六经辨证 / 124 一、 太阳病证 / 125 二、 阳明病证 / 126 三、 少阳病证 / 126 四、 太阴病证 / 126 五、 少阴病证 / 127 六、 厥阴病证 / 127 七、 六经病证的传变 / 127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 / 128 一、 卫分证 / 129 二、 气分证 / 129 三、 营分证 / 129 四、 血分证 / 130 第五节 三焦辨证 / 130 一、 上焦病证 / 131 二、 中焦病证 / 131 三、 下焦病证 / 131 四、 三焦病证的传变 / 131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 133 第一节 预防 / 133 一、 未病先防 / 133 二、 既病防变 / 135 第二节 治则 / 135 一、 扶正祛邪 / 136 二、 标本缓急 / 137 三、 调整阴阳 / 138 四、 正治反治 / 139 五、 病治异同 / 141 六、 三因制宜 / 142 第三节 治法 / 144 一、 汗法 / 145 二、 吐法 / 146 三、 下法 / 146 四、 和法 / 147 五、 温法 / 148 六、 清法 / 149 七、 消法 / 150 八、 补法 / 150 中篇 方 药 腧 穴 第八章 中药 / 154 第一节 中药概述 / 154 一、 中药的炮制 / 154 二、 中药的性能 / 155 三、 中药的用法 / 158 第二节 常用中药 / 161 一、 解表药 / 161 二、 祛风湿药 / 164 三、 祛湿药 / 166 四、 清热药 / 170 五、 消导药 / 179 六、 祛痰止咳平喘药 / 180 七、 温里药 / 185 八、 理气药 / 187 九、 理血药 / 188 十、 补益药 / 193 十一、 固涩药 / 199 十二、 平肝息风药 / 202 十三、 安神药 / 204 十四、 开窍药 / 206 十五、 催吐药 / 207 十六、 泻下药 / 208 十七、 驱虫药 / 211 十八、 外用药 / 212 第九章 方剂 / 214 第一节 方剂概述 / 214 一、 方剂与治法 / 214 二、 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 214 三、 方剂的剂型 / 215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 / 216 一、 解表剂 / 216 二、 祛风剂 / 218 三、 祛湿剂 / 220 四、 清热剂 / 221 五、 和解剂 / 223 六、 消导剂 / 225 七、 化痰止咳平喘剂 / 225 八、 温里剂 / 227 九、 理气剂 / 228 十、 理血剂 / 229 十一、 补益剂 / 230 十二、 固涩剂 / 232 十三、 安神剂 / 234 十四、 开窍剂 / 234 十五、 催吐剂 / 235 十六、 泻下剂 / 236 十七、 驱虫剂 / 237 十八、 外用剂 / 238 第十章 腧穴 / 239 第一节 腧穴概述 / 239 一、 腧穴的概念 / 239 二、 腧穴的分类 / 239 三、 腧穴的主治 / 240 四、 腧穴的定位法 / 241 五、 辨证选穴 / 243 第二节 常用腧穴 / 244 一、 经穴 / 244 二、 奇穴 / 261 三、 小儿推拿穴 / 263 四、 全息穴 / 265 第三节 腧穴疗法 / 270 一、 针刺法 / 270 二、 针灸异常情况及处理 / 276 三、 灸疗法 / 277 四、 推拿法 / 279 五、 拔罐法 / 293 六、 耳针法 / 294 下篇 临 床 病 证 第十一章 内科病证治 / 298 第一节 内科病证概述 / 298 第二节 内科常见病证 / 300 一、 感冒 / 300 二、 咳嗽 / 302 三、 喘证 / 304 四、 心悸 / 306 五、 胸痹 / 308 六、 不寐 / 309 七、 痴呆 / 311 八、 胃痛 / 313 九、 泄泻 / 315 十、 便秘 / 317 十一、 胁痛 / 319 十二、 黄疸 / 320 十三、 中风 / 322 十四、 眩晕 / 324 十五、 头痛 / 326 十六、 水肿 / 328 十七、 淋证 / 330 十八、 遗精 / 333 十九、 郁证 / 334 二十、 血证 / 336 二十一、 消渴 / 341 二十二、 痰饮 / 343 二十三、 汗证 / 346 二十四、 肥胖 / 347 二十五、 内伤发热 / 349 二十六、 痹证 / 351 二十七、 腰痛 / 353 二十八、 痿证 / 354 第十二章 妇科病证治 / 358 第一节 妇科病证概述 / 358 第二节 妇科常见病证 / 362 一、 月经不调 / 362 二、 闭经 / 370 三、 痛经 / 372 四、 崩漏 / 374 五、 带下病 / 377 六、 恶露不尽 / 380 七、 妊娠恶阻 / 381 八、 缺乳 / 383 第十三章 儿科病证治 / 385 第一节 儿科病证概述 / 385 一、 小儿生理特点 / 385 二、 小儿病理特点 / 386 三、 小儿病因特点 / 387 四、 儿科诊法概要 / 388 五、 中医儿科辨证概要 / 393 六、 中医儿科治法概要 / 393 第二节 儿科常见病证 / 394 一、 疳积 / 394 二、 发热 / 395 三、 泄泻 / 396 四、 咳嗽 / 398 第十四章 外科病证治 / 401 第一节 外科病证概述 / 401 第二节 外科常见病证 / 402 一、 痈 / 402 二、 湿疮 / 404 三、 疖 / 405 四、 疽 / 406 第十五章 肿瘤防治 / 409 第一节 肿瘤中医防治概述 / 409 一、 中医肿瘤学的发展 / 409 二、 中医肿瘤学基本内容 / 410 三、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目的 / 414 四、 中医饮食治疗 / 414 五、 治疗肿瘤多种给药途径 / 415 六、 防治肿瘤恶变、复发、转移、耐药 / 416 第二节 常见肿瘤的证治 / 416 一、 肺癌 / 416 二、 卵巢癌 / 418 三、 胆囊癌 / 420 第十六章 疫病防治 / 422 第一节 疫病概述 / 422 一、 疫病的概念与特点 / 422 二、 疫病的病因与分类 / 423 三、 疫病的证候演变规律与辨证 / 424 四、 疫病的主要防治方法 / 426 第二节 常见疫病证治 / 430 一、 流行性感冒 / 430 二、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 432 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435 四、 流行性乙型脑炎 / 43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