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易小荷女性文学套装

易小荷女性文学套装

  • 出版社: 新星
  • 作者: 易小荷
  • 商品条码: 9787513351201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0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0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盐镇》 在四川西南的古老盐业小镇,女人们过着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心动魄的生活。早早辍学在小镇叱咤风云的〇〇后幺妹,经济独立却惧怕离婚的女强人,面临家暴威胁却选择复婚的媒婆,历经四嫁开猫儿店的九十老妪,她们在21世纪仍旧重复着古老时代的人生轮回,在婚姻和贫困、“父权”和“夫权”的夹缝里,挣扎求生。 易小荷回到故乡,选择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镇,又在这里选取了12个再普通不过的女人,持续探寻她们对国家、社会、家庭、婚姻的理解,跟随她们再一次经历被“放咸”的人生。在这个如盐一般凝固在时光里的小镇,我们将看到两个中国——城市的,和乡镇的。 《惹作》 不曾拥有身份证、结婚证,就连死亡时的年龄,也是“待确认”。她叫“惹作”,彝语的意思是“再来一个男孩”。 从成都出发,坐五个多小时汽车到达雷波县,再继续开车一个多小时,才可以到达瓦岗镇。在川西南的大山深处,易小荷和惹作的故事相遇。在人们破碎的记忆与神秘的语调里,易小荷回到了十年前惹作毅然喝下百草枯的夜晚,又回到她的童年,她生命里所有闪过光的时刻。究竟是什么让惹作如此年轻就选择了死亡?在短暂的生命里,她过着怎样的生活? 这是一个人的故事,也是一代代女性的故事,故事里有歌声,也有哭声和笑声。路走下来,挡住她们的,不只是高山峡谷,还有许多更加巍峨深邃的东西,来自彝族歌谣中的古老过往,也来自眉睫之下的一针一线,它们绵延千年,缠绕不去,打成一个巨大的死结。这个结难以解开,这个结必须解开。她们的身份是女儿、妹妹、妻子、母亲,但愿今后,她们能更多地做做自己。
作者简介
易小荷 作家,四川省自贡市人,代表作《盐镇》《惹作》。
精彩导读
《盐镇》 1、古镇也就是随处可见的那种古镇的样子,青色的石板路把两旁青瓦白墙的民居分开,夜晚时分进入田间湿地的人们,手里需要紧紧握着驱蛇的棒子;全身大花颜色的妇人一到出太阳,就连忙抬出簸箕晾晒粮食和咸菜。在当地,至今人们都相信只有脾气最怪异的人才能做出味道最辣的冲菜;把内衣裤挂在陈家祠门口的妇人,也能种出最吸引游客的昙花。在这个地方,每逢春节前后,金黄色的油菜花把整个小镇包裹起来,那也是一年一度街上飘洒榨菜籽油味道的时候;暗沉的天空下,所有的街景都呈现出来水墨的颜色,长年居住于此的人,表情闲散,那种表情仿佛从童年开始就似曾相识。 2、去往古镇的路上,会路过大片的农田,还能看到成群的白鹭,所有的三轮车、农用车都在用生命狂摁喇叭,阳光冷峻,铁匠铺打铁的火花,和棉花铺里面的片片飞絮却如此充满活力。一个撑着长竿的摆渡人刚刚抵达码头,把河对面的村民带上古镇街头,头顶笼罩着的天空泼上了几片云束,大部分时候,天空和这片土地的人们一样,拥有得并不多。 3、这样的小镇,特别适合作为一个样本,用以管窥更广阔的真实中国的面貌。对于西方人而言,它的位置似乎可以等同于“锈带”——二十世纪之初的伯明翰或者二十世纪后期的底特律。 我在当地陆续住了一年,采访了近一百位当地居民,和无数人做朋友。这里面的女性,尤其让人动容。古镇的辖区总人口约为四万, 女性占到其中一半。然而在 21 世纪的今天,我们在北京、上海高谈阔论女性权利的时候,她们仍旧重复经历着古老时代的轮回。我请她们吃饭,参加她们的婚礼坝坝宴,看她们做葬礼的道场,甚至和她们一起去请仙婆,尽一切可能感受她们的感受,从她们的角度打量世界,最后,不断“打捞”女性的幸存者。 4、贫困始终是古镇女性必须时刻抗争的敌人,而伴随贫困的是见识的狭窄和环境的逼仄,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次生灾害——来自家庭男性成员的欺压和剥削。这是一个男性相对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的地方,婚姻和贫困成为套在女性脖子上的双重绞索——我目光所及的古镇女性,无一例外都在挣扎着求生,从十六七岁的辍学少女到九十岁的老妪,所得固然各不相同,努力却都一般无二。而生活本身的重压之下,她们还要遭受来自男人的普遍歧视和无休止的暴力。 书中大部分女性,或者目睹过母亲遭受父亲的暴力殴打,或者自身就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当她们通过努力工作改变生活处境的同时,还必须击败来自男性家人的“父权”和“夫权”,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5、史景迁在《王氏之死》中写道:“中国人对国史和县史的撰写至为周备,地方记录却多半未见保存。我们通常找不到验尸官验尸、行会交易、严密的土地租赁记录,或教区出生、婚姻、死亡记录之类的资料——而正是这些资料,使我们能对欧洲中世纪后期的历史,作极其周密细致的解读。” 古镇自然没有地方志,也没有比较成文的大事记,我费尽心力找到几本与古镇相关的书,其中只有一本“富顺作家文丛”系列下面有《神奇的仙市古镇》,里面介绍到了“川报第一人”宋育人、“传奇武林高手”罗跛三爷,以及各种神话传说,但是其中并无任何关乎女性的记载。她们默默无闻,终其一生被人忽略、被人遗忘。没有人知道她们如何存在、如何生活——不是她们不存在,而是她们被忽视、被遗忘。而我只想给这满街的女人做个见证,让她们的悲喜被记录,让她们被听见,被看见。 《惹作》 1、瓦曲拖村的人,大都不记得她的样子,也不记得她为什么而死。在这大山之间的小小彝村,一个女人的死就像一粒苞谷落进泥里,事实上,她们活着的时候也这样无声无息。 2、在这寒冷的冬夜,在这与世隔绝的大山里,在这样一间黯淡无光的土屋中,这个从没上过一天学的年轻女人、女儿、妹妹和母亲,一定想了很多:刚刚出生几个月的女儿、让她彻底绝望的丈夫,以及那条走了再也没回来的黄狗,她一定也想到了自己,还有她这十八年的完全不值得回忆的人生。 3、这里并不是桃花源,他们需要接受各种大自然的严酷考验,一旦远行就要做好回不来的准备,他们要依靠“万物有灵”的信仰和毕摩、苏尼的加持,才能抵抗住蛮荒的孤独,艰难地活着。 4、唱完招魂,女苏尼大声发问:“苦惹作回来了吗?”众人齐声回答:“回来了!”苏尼闭上眼念念有词,忽然伸手一抓,像变戏法一般,指间凭空多了一只小甲虫,那就是惹作的灵魂,有着血一般的红色。在古老的咒语下,在氤氲的烟气中,那小小的甲虫像是有了某种神奇的魔力,众人慄慄不敢作声。苏尼把甲虫扔进汤盆,合上盖子,让惹作的灵魂在盐、血和粮食中得以安宁,她走到惹作面前,温柔地问她:“苦惹作,你回来了吗?” 5、苦惹作在四个女儿中排行第三,出生之前,她的阿母梦到一只豹子缓缓地从山峦间走过,于是给她取了个小名叫“日洛”,意思是“青色的豹子”;大名叫“惹作”,意思是“再来一个男孩”,类似于汉语中的“招弟”或“引弟”。但无论叫“日洛”还是“惹作”,都没能给家里带来太多吉运——按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她属于超生人口,县计生委的干部翻山越岭来她家罚款,实在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最后只带走了一杆用了多年的秤。这事像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玩笑,直到十几年后,村里的同伴还在拿这事取笑她:“别人都值金值银,值千值万,就你,只值一杆秤。” 6、死亡随时随地都会发生,死于山洪,死于悬崖,最轻微的疾病都可能致命。这里的人大多都没有求医的习惯,如果觉得不舒服那就去睡一觉,睡一觉还不好那就喝两碗热水,喝了热水还不好那就去请毕摩,如果连毕摩都治不好,那就是天意如此。事实上,这里只有一种病,就是受到了鬼魂邪灵的侵扰,至于肺炎、肝炎、心脏病或癌症这些名称,它们在罗乌统统都不存在。 7、不过,和这里的许多事一样,背诵家谱也是男性的特权。对惹作这样的小女孩来说,背不背都无所谓,记不记得住舅舅的名字也无所谓,女人嘛,总归是要嫁出去的,就像没有舅父的杉树和竹子,本来就是任人砍、任人折的。
目录
盐镇》 序言 i 盐约 1 被弹起,也被掸落 34 雷电闪在不远处 83 有谁在釜溪河看见过鲑鱼 109 白鹭飞走了 153 到河的对岸去 188 张开是指头,攥紧是拳头 223 这里没有我的母亲 257 放咸 293 生意人 327 后记 359 《惹作》 引子·百草枯 1 1995 年 罗乌 瓦萨·羊皮鼓 7 毕摩·兹兹普乌 18 察尔瓦·生育魂 29 绵羊上山·羊胛骨 36 威噶咯·初潮 43 骨头·订婚酒 50 哭嫁·分家饭 59 大雁·天生桥 65 2010 年 瓦岗 坨坨肉·莫且格且 71 帕察阿省·大石包 77 苏甲哈·洞房 87 德古·瓦曲拖村 91 鲁阿朱·蓝紫色头巾 100 组长·酸菜汤 106 女贞树·橘子 113 野猪·《阿依阿芝》 123 “苏菲”·鲁阿朱的药方 130 黑彝的糖·出凉山 137 斧子·命 143 钻牛皮·黑舌头 150 尼木措毕·百褶裙 155 核桃树·尼茨 164 “阳世界”·“阴世界” 170 孜孜涅扎·白色的路 179 知了·秃鹫 184 死给·打冤家 188 哭丧·德布洛莫 197 麻绳·悬崖上的老树 203 余音 “空山不见人” 211 附录 其他女人 241 后记 26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