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机制研究

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机制研究

  • 字数: 216
  • 出版社: 武汉大学
  • 作者: 朱丽霞//孙文礼|
  • 商品条码: 9787307243934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6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大思政”理念,旨在加强高校专业 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合作,增强专业课与思 政课的协同效应,推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的教育体系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体系,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 ,解决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两张皮”的问题。本 书通过调研和分析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 现状与问题,阐释了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七个维度 和四个基本原则,探索构建“纵向联动-横向交融- 长效保障-整体推进”的四维实践路径,最终形成“ 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成效。
目录
绪论 第1章 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基础 1.1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论 1.2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论 I.3 中国传统的合作精神 1.4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理论 第2章 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现状与问题 2.1 育人存在“孤岛效应” 2.1.1 课程壁垒,各自苦战 2.1.2 学时压力,任务优先 2.1.3 科研压力,教研不足 2.1.4 思考不足,方法欠缺 2.2 顶层设计仍然不足 2.2 ,1机构设置,功能未显 2.2.2 培训辅导,统筹不足 2.2.3 教学回归,激励不足 2.2.4 考核评价,制度不足 2.3 教师素养有所不足 2.3.1 专业突出,思政素养不足 2.3.2 教学固化,吸引本就不足 2.3.3 认识偏差,造成错误引导 2.3.4 言行不一,导致反向引导 2.4 学生需要意识不足 2.4.1 长期思政熏陶,强化专业需求 2.4.2 着眼谋生能力,弱化价值塑造 2.4.3 思考趋向理性,重引导轻说教 2.4.4 专业认同不足,牵连思政教育 2.5 协同方法缺乏突破 2.5.1 协同要素,尚未统一认知 2.5.2 协同方法,头绪暂不清晰 2.5.3 协同手段,难以保证有效 2.5.4 协同案例,特色难以推广 2.6 协同机制尚未确立 2.6.1 机制探索,缺乏系统思考 2.6.2 机制内容,牵一发动全身 2.6.3 机制运行,形式大于实效 2.6.4 机制建立,需要动态交流 第3章 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基本原则 3.1 遵循“政治-学理”的正当性原则 3.1.1 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要有鲜明的政治属性 3.1.2 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应具备充分的学理性 3.2 遵循“知识-价值”的功能性原则 3.2.1 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要在知识传授中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 3.2.2 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要在价值引领中化解“信”与“不信”的矛盾 3.3 遵循“主体-导向”的适当性原则 3.3.1 教师主体导向机制 3.3.2 学生主体导向机制 3.3.3 主体合作导向机制 3。4遵循“育人-育才”的目标性原则 3.4.1 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要解决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4.2 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要解决好“三个培养”的根本问题 第4章 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机制建设 4.1 理念协同 4.1.1 理念协同的强大功能 4.1.2 理念协同所要遵循的原则 4.2 任务协同 4.2.1 任务协同是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关键环节 4.2.2 任务协同是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行动指南 4.3 方法协同 4.4 平台协同 4.4.1 平台协同为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靠保障 4.4.2 平台协同为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进行协同育人创造了条件 4.4.3 平台协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牵头组建 4.4.4 平台协同需要不同学科教师的积极参与 4.4.5 平台协同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持与运用 4.5 资源协同 4.5.1 资源协同有利于不同学科教师用好共享资源 4.5.2 资源协同促进了不同学科方法论的交叉运用 4.5.3 资源协同有力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4.5.4 资源协同需要各方力量用好各类资源 4.5.5 资源协同需要不同学科教师共同建设 4.6 队伍协同 4.7 实践协同 第5章 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实践路径 5.1 纵向联动:坚持“上层-下层”的统筹布局 5.1.1 国家统筹部署 5.1.2 党委全面领导 5.1.3 学校负责落实 5.1.4 教师认真讲好 5.1.5 学生积极学好 5.2 横向交融:注重“思政学科-其他学科”的渗透整合 5.2.1 挖掘思想政治资源,发挥“一核二辅”圈层效应 5.2.2 找准思想政治元素契合点,构建嵌入式“绿色通道” 5.2.3 强化课程“显性-隐性”功效,塑造时代新人 5.2.4 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推动学科之间同频共振 5.3 长效保障:建立“评价,成效”的体制机制 5.3.1 以多元化评价体系对课程思政成效进行综合测评 5.3.2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5.3.3 着力完善课程思政“评价,成效”机制制度保障 5.4 整体推进: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 5.4.1 建设“大课堂”:架设“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的主要渠道 5.4.2 用好“大平台”:整合“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的学科资源 5.4.3 建好“大师资”:发挥“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的人才优势 附录 附录I 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现状分析调查问卷(专业课教师) 附录Ⅱ 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现状分析调查问卷(思政课教师)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