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与城市联动的社区生活圈研究与规划

与城市联动的社区生活圈研究与规划

  • 字数: 251
  • 出版社: 东南大学
  • 作者: 王承慧//胡明星|
  • 商品条码: 978757661796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60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新发展理念,以科学系统的思维,将 社区生活圈置于城市的全局联动关系之中,进而重 视细致而微的生活圈要素局部性完善优化,实现整 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 本书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城市全局视角下社区 生活圈空间特征研究,与城市联动的社区生活圈差 异化引导,社区中心空间研究与规划引导,社区公 共空间研究与规划引导,生活性街道研究与规划引 导,最后结合实际工作介绍老城区、新城区的社区 生活圈优化规划探索。本书基于城乡规划一级学科 背景,涉及住房发展和社区规划、城市规划与设计 方法等多个二级学科领域。 社区生活圈规划理念在2018年发布的《城市居 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推动下,成为民生建设领域贯 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抓手。控制性详细 规划编制、老旧小区整治更新、基层完善社区配套 设施等工作均突出以民生福祉为导向,强调以人为 本、适宜时间步行可达公共服务的配套要求,切实 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社区生活圈既是国土 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地方政府和基层社区的 工作重点。然而,社区生活圈的规划建设实践存在 教条化、片面性、短期性的问题,缺乏适应性、系 统性、长效性,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形势 要求存在差距。 本书充分体现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提升社区生 活圈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在研究基础上提出明 晰易懂的规划引导,最后通过实践案例的介绍来带 动规划建设实践的发展。
作者简介
胡明星,男,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在国内外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3部,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以及多项省部级奖项。
目录
引言 0.1 什么是社区生活圈 0.2 社区生活圈要素和体系 0.3 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的挑战 0.4 加强社区生活圈研究与空间规划的结合 0.5 圈内圈外:与城市联动发展 0.6 本书结构 第一章 城市全局视角下社区生活圈空间特征研究 1.1 居民对日常生活空间的感知 1.1.1 居民对日常生活空间形态的感知 1.1.2 居民对日常生活空间品质的评价 1.1.3 小结 1.2 街道辖区多维属性特征 1.2.1 空间属性 1.2.2 形态属性 1.2.3 功能属性 1.2.4 社会属性 1.2.5 小结 1.3 社区公共设施空间布局特征与服务能级 1.3.1 研究方法 1.3.2 社区公共设施空间布局特征 1.3.3 社区公共设施服务能级 1.3.4 小结 1.4 居民日常生活圈空间形态特征与影响因子 1.4.1 研究方法 1.4.2 居民日常生活圈空间形态类型及特征 1.4.3 居民日常生活圈空间形态类型的影响因子 1.4.4 小结 1.5 规律和理想 第二章 与城市联动的社区生活圈差异化引导 2.1 区域联动发展 2.2 与行政辖区衔接 2.3 与人口密度匹配 2.4 与主体功能互动 2.5 与年龄结构适应 第三章 社区中心空间研究与规划引导 3.1 社区中心空间规划理念的演变 3.1.1 国际视野下社区中心空间模式的变迁 3.1.2 国内社区中心空间规划实践发展历程 3.1.3 当前国内社区中心空间研究状况 3.2 社区中心空间类型及其服务效益 3.2.1 南京市玄武区既有社区中心空间研究 3.2.2 对既有社区中心空间优化的启发 3.3 对新区集中用地的社区中心规划建设的评估 3.3.1 南京河西新城中部地区社区中心规划实施评估 3.3.2 南京河西新城中部地区社区中心的居民使用分析 3.3.3 对集中用地的社区中心规划模式的讨论 3.4 规划引导 3.4.1 整体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社区服务设施-社区中心”布局 3.4.2 对规划的社区中心进行精细化的用地管理 3.4.3 提升社区中心空间的设计品质和吸引力 3.4.4 加强融合社区服务设施的用地供给弹性和用途兼容性 第四章 - 社区公共空间研究与规划引导 4.1 社区公共空间发展的趋势 4.2 社区公共空间面积指标及可达性评估 4.3 社区公共空间形态分析和聚类 4.4 低绩效街道的规划引导 4.4.1 老城低绩效街道生活圈公共空间引导 4.4.2 新城低绩效街道生活圈公共空间引导 4.4.3 涉农低绩效街镇生活圈公共空间引导 4.4.4 郊野区域低绩效街镇生活圈公共空间引导 第五章 生活性街道研究与规划引导 5.1 生活性街道研究的兴起 5.1.1 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人文思想的影响 5.1.2 我国城市整治和更新实践人民性的体现 5.1.3 生活性街道近年研究的趋势 5.2 生活性街道的属性 5.3 生活性街道的活力与形态 5.4 规划引导 5.4.1 引导通则 5.4.2 基于生活性街道属性的空间引导 5.4.3 匹配生活性街道活力的形态引导 第六章 社区生活圈优化规划探索 6.1 老城区社区生活圈优化规划——以南京玄武区玄武门街道社区生活圈优化为例 6.1.1 玄武门街道发展概况 6.1.2 “宁好·玄武门社区生活圈”社区规划师工作组织 6.1.3 社区生活圈要素达标评估与居民参与 6.1.4 社区生活圈优化空间规划 6.1.5 社区生活圈优化行动项目策划 6.1.6 面向未来的几点思考 6.2 新城区社区生活圈优化规划——以南京南部新城机场三路社区生活圈优化为例 6.2.1 南部新城规划定位与发展情况 6.2.2 机场三路社区现状与规划 6.2.3 机场三路社区生活圈优化策略 6.2.4 机场三路社区生活圈体系优化 6.2.5 对详细规划体系的思考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