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化中国·诗文里的长江

文化中国·诗文里的长江

  • 字数: 80
  • 出版社: 安徽少儿
  • 作者: 王一楠|总主编:谷卿
  • 商品条码: 9787570723782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60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它见证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家园。其流域内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等多种地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长江文化体系,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做出重要贡献。本书以与长江有关的诗文、故事等为切入口,阐述长江的地理、水文,赞颂长江的伟大精神,阅读这部作品有利于增强儿童读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自信心,也让小读者深刻地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精彩导读
道不尽的长江山水 山水无尽。长白山天池、黄山云海、长江三峡、云南石林、阳朔风光……无数的山水名胜遍布中国大地,吸引着人们的探访。 山水有意。清代文人张潮说过,大地上有山水,画中有山水,梦中有山水,心中有山水。地上的山水,妙在丘陵沟壑,自然而出,幽深真切;画上的山水,妙在笔墨洒脱,酣畅淋漓;梦中的山水,妙在景象变幻无穷;胸中的山水,妙在自由组合,随心所欲的安置。 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人吟咏的对象。关于长江的诗词,随着时间长河的缓缓流淌,让我们得以感受长江的浩荡宽广与源远流长。 山水与中国文化之间有什么关系?长江又在其中占据怎样的位置? “山”与“水”首先构成一种对仗关系,形成专属于中国文化的特殊词组:“山水”。山与水,分别代表着阳刚与阴柔,沉静与灵动,庄重与飘逸,缓慢与急促……总之,山水具有对立与互补的智慧。最壮丽的景观总是山水并置的,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又如“地与山根尽,江从月窟来”。 山水可以远观,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的风光;山水可以探寻,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的景致;山水可以驻足,那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的体验。峭拔的青峰、绵延的丘陵、洁白的雪山、无垠的大海、奔涌的江流,无论何时寻访,都给我们带来感官的多重震撼。从山水的生机中,人们感应到勃发的生命力。 山水的景色随着时间而变化,在山水之中,人们能切身体悟季节的变迁与大地的运转。在北宋画家郭熙的眼中,“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每个季节都有专属的美。难怪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如此解释他对山水的迷恋:“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原因正在这里。 行走于山水之间,不仅能够获得拥抱自然的审美体验,更能够感应到一种特殊的中国文化符号。 山水与早期人类文明之间曾发生深刻的碰撞。一方面,山水曾是人类最初的家园。山是御敌的屏障,水是生命的源泉,人类的生存依赖提供食物与居所的山水。另一方面,作为不可预知的自然界的一部分,山水也构成了威胁人类生存的险境。崇山峻岭、江湖大泽的变幻不可捉摸、神秘而威严,渐渐地,山水在先民的想象中被赋予神性,成为人类崇拜与祭祀的对象。在“天人感应”“王权天授”的中国古代认知体系里,人间的君主也需要祭拜疆域内的山水神灵,以祈求国家风调雨顺。 《礼记·王制》篇中记载天子应当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诸侯应当祭祀其管辖内的名山大川。这样的传统延绵至清代,北京的先农坛至今仍保留着清初祭祀五岳四海与五镇四渎的石龛。五岳,指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和嵩山;四海,指东海、南海、西海、北海;五镇,指沂山、会稽山、霍山、吴山、闾山;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长江流域的山水中保存了大量的中华文明遗迹,大量考古遗址见证了长江流域丰富灿烂的古代文明。作为一种文明根源,山水不是空洞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外,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并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比德”,儒家心目中的山水是道德伦理的典范;“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道家心目中的山水是道与自然的流衍;山林静修、水边坐禅,“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佛家心目中的山水是最理想的修行道场。儒、道、释三家互补,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山水代表的人文精神也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基因之中。 正因此,山水承载了古代文人共同的情感寄托。在隐逸的传统中,山水成为世俗生活之外的“世外桃源”。唐代李白所说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长久地引发人们的共鸣。其实早在魏晋时期,对社会动荡局势感到失望的士人便选择远离政事、归隐山林。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年少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性格,天性热爱山川田园生活。这就像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于是他到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他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炊烟在村子上空飘荡着,而狗在深巷里狂吠,鸡在桑树顶打鸣。没有世俗琐杂之事烦扰着他,只有大把大把的空闲时间。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他总算又能够返回大自然了。 细品陶渊明的这首《归园田居》,便不难发现:山水成为隐遁者的田园,当然,它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家园。 千年来中国人对山水的情感与想象,通过诗歌和绘画继承。即便无法亲身游历山水,中国人的思想与创造力却从未停止飞越千山万水的历程。 “一折山水一折诗,山水随诗入画屏。”山水带来的诗情,从晋代直到盛唐,在诗歌的历史中洋洋大观;山水带来的画意,从隋唐直到晚清,在诗歌的历史中挥洒不尽。山水的意趣存于创作者的心中,而他们笔下的山水,也沾染了创作者的性情。 我们走近长江山水,仿佛可以聆听到山水的清音,领略山水的诗情画意,感受绵绵不绝的文化脉动。如庄子所说:“看到山水林木啊,看到丘陵土地啊,我会感到非常快乐。”① ①山林欤,皋壤欤,使我欣欣然而乐欤! 共饮一江水 宋代词人李之仪有一首《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古今书写爱情的杰作。词云: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一位住在长江源头的女子,思念住在长江末流的心上人。她每时每刻都在思念他,甚至在饮食日常之中,频繁意识到自己与心上人的相同之处:他们共同饮用着这长江之水。正是这从此处流向彼处的长江水,将自己和心上人联系在一起;但是,也正是这漫长的长江,阻隔了她与心上人。 这距离是无法克服的——于是她忍不住恨恨地想:这条江水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流动?这份离别之情什么时候才能弥补?由于长江的阻隔,她无法确知心上人是否还如分别前那般柔情蜜意,更无法确知心上人是否如自己一般这样思念对方,只能默默许愿: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长江水串联起这首质朴、动人的词,如悠悠江水一般,女子的思念时而倾流而下,时而曲折回旋。这份相思与永恒流动的江水缠绕在一起,道出隔绝中的永恒之爱。读者的心被她牵动着,并且跟随她深切的怨念与情思审视她与爱人之间的距离:被称为“天堑”的长江。 成语“长江天堑”出自《南史·孔范传》。当时,隋朝的大军将要渡长江,群臣请统治者陈后主设置防御,但陈后主迟疑未决。孔范上奏,建议陈后主放宽心,因为长江天堑自古以来隔断南北两岸,敌寇不可能轻易飞渡。都是因为边将想要立功,他们才谎报军情紧急。① 从孔范的话中不难看出:在古代中国,长江被认为是天然的坑堑、险要。“长江天堑”这个成语就是形容长江地势险要,不可逾越。 长江地理位置险要,不仅因为它横绝南北,还因为长江沿线的落差。 长江最初的源头为沱沱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达6621米的唐古拉山脉的姜根迪如雪山,并一直流到今天的上海市才注入东海;从源头到入海口,总落差超过6621米。长江流域的地形呈多级阶梯式,这意味着它流经不同的地形,包括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江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平原,温度带则跨越了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 总之,长江的地貌类型非常复杂,如果李之仪笔下的女子果真要从源头出发,沿江寻找她住在长江尾的心上人,那么这几乎是一段不可能完成的旅程,特别是在交通技术不发达的古代。 长江究竟有多长呢?它是中国的第一大河、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三长河、世界水能第一大河。 长江的流量有多大呢?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每年入海流量为黄河的20倍,堪称“丰沛”。 长江的流域有多广呢?整个长江流域横跨我国西南、华中和华东三大区,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8.8%。长江干流全长6300余千米,上、中、下游以宜昌、湖口为分界。 对居住长江两端的有情人来说,长江的这些特性为他们的相会带来难以克服的困难,但正是这些特性,使长江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长江极大地塑造了中国的自然地理形态。 另外,长江的支流和湖泊众多,拥有独特、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宝库。中国的国宝大熊猫就生长在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物产丰富,有110余种矿产,占全国已探明矿产种类的80%。长江干支流航道与京杭运河共同组成中国最大的内河水运网。 尽管,李之仪诗歌中居住长江两端的有情人可能毕其一生也未曾再见,但在中国历史上,有数不清的人依靠长江展开旅行。长江促进了多民族融合、多文化涌流的中华文明格局形成。 长江干流流经11个省,支流延展8个省,其中又包括14个民族自治州、32个民族自治县。长江流域少数民族中,人口数在10万以上的便有土家族、苗族、彝族、侗族、藏族、回族、布依族、白族、瑶族、仡佬族、纳西族、僳僳族、羌族,共13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物质文明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民族大融合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沿线不同区域还形成了巴、蜀、楚、吴、越及徽州、湖湘、岭南、海派等不同的文化风貌,与黄河文化南北交汇,共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 而历史上不计其数的人口流动、通商与文化交流,为长江文化注入了开放的灵魂。自唐古拉山至东海入海口,多民族融合、多文化交汇的格局铸写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它又反过来润泽着长江流域发达的移民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和竞争文化。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长江流域诞生了精耕细作的巴蜀文化、崇巫尚武的荆楚文化、创新进取的吴越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并存而不悖,产生了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这些宝贵的遗产仍在孕育新的文化果实。技艺和匠心的延续,也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丰厚的养料。长江流域存在着百卉千葩的历史遗迹与文明景观,它们共同铸造了新时代的中国对外交往的广阔舞台。长江流域也催生出丰富的思想与理念,兼收并蓄、兼容并包是长江地区的价值观念;中国思想史上充满差异和争锋的声调便在百家争鸣的社会思潮中滋养着长江的多元精神。尊重差异的观念流淌在长江文化的血液中。 我们在为李之仪笔下的那对有情人感到遗憾的同时,也应看到长江在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意义。 ①隋师将济江,群官请为备防,文庆沮坏之,后主未决。范奏曰:“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度?边将欲作功劳,妄言事急。” 行吟江畔的屈原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住在长江边的人总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与菖蒲。这些习俗,都是为了纪念一个人——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诗人屈原。 屈原曾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楚怀王时期,他曾任左徒、三闾大夫,负责管理内政和外交事务,一心期望国家强盛。他主张改革图强、联齐抗秦,却因此遭到众多守旧贵族的反对和指责。政治上的孤立无援让屈原陷入困境,但这并没有让他失去效国家的热忱。 他不断上书,陈述国家面对的危难以及应对之策,希望楚怀王能够醒悟,重振楚国。然而,这些努力却未能得到回应。相反,他遭到更强烈的诽谤和陷害。他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最终被流放。 在流放的历程中,屈原写下了“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的诗句,表达他心中的痛苦和绝望。他看到楚国的沉沦和人民的疾苦,却无法扭转局势。在无尽的痛苦和绝望中,屈原选择抱石自沉长江的支流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的死讯传开后,楚国人民无不为之震惊和悲痛。他们纷纷拥向汨罗江边,划着龙舟,在江面上来回寻找,希望能找到屈原的遗体。同时,人们还将米饭用艾草包裹起来,扔到江中,希望以此喂饱江中的鱼虫虾蟹,让它们不再啃食屈原的遗体。这些习俗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传统习俗。 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被誉为“楚辞之祖”。《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出现的一种新诗。 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诗经》和《楚辞》,一南一北,构成影响战国以来中国人审美生活的两大经典。 如果说北方的《诗经》是庙堂的、民俗的,那南方的《楚辞》则可以说是自我的、艺术的。《楚辞》本身并不是关于“美”的著作,但《楚辞》中潜藏的对美的追求能引发人们关于人生的思考。 《楚辞》中体现的浪漫主义精神,与长江的浩渺、奔放、自由等特质相契合。长江的自然、人文景观孕育了《楚辞》,《楚辞》也以文学的形式“反哺”长江。《楚辞》中大量描绘长江流域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展现长江的瑰丽与神秘。 屈原的《渔父》一篇,韵味悠长。被放逐之后,屈原游走于长江边。他边走边吟唱,面色憔悴,形容枯槁。 有一位撑舟经过此处的渔父,看到他如此模样,非常惊讶,便问:“你不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吗?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 屈原沉吟半晌,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所以我被放逐了。” 渔父说:“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圣人应该不因为外物而凝滞不前,能够做到随着这个世界一起变化。世界上的其他人如果都浑浊不清,为什么不随其波而扬其流?众人都喝醉了,为什么你不也去大醉一场,何苦把自己弄到这落魄的田地?” 屈原说:“这怎么行呢?古话说,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我的干净清洁的身心,怎么能忍心被这污浊弄脏?我宁愿葬身于鱼腹,也不愿意苟活!” 渔父见与他说不通,便微微一笑,摇着桨走了,从不远处传来他的歌声:“沧浪的水啊,清澈时可以用来洗涤冠缨;沧浪的水啊,浑浊的时候就可以用来洗脚。”① 渔父和屈原,谁对谁错?他们明明都爱精神的高洁,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渔父选择融入这个世界,屈原选择坚守自己的信仰。 屈原有洁癖,史书上说他“瘦细美髯,丰神朗秀,长九尺,好奇服,冠切云之冠,性洁,一日三濯缨”。这是外在的对清洁的追求。屈原还是个精神上的洁癖者。“内美”是他毕生的追求。在蝇营狗苟的楚国,他没有选择随波逐流,没有像渔父那样超然世外,而选择了用玉石俱焚的决心来护持自己的高洁理想。左思《咏史诗》有所谓“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意思是在极高的山岗上整饬衣服、抖落衣服的灰尘,在长河中洗去脚上的污浊,用来形容一种放任自由的人生态度。屈原的精神气魄配得上这句话。 值得一提的是,表面看来,渔父选择了不同于屈原的道路,但他和屈原的最终归宿是一样的。因为渔父并不是不怕被弄脏,也不是隐忍苟活,而是撑舟独往,他不在意江水的清浊,而是选择远离世事的尘烟,像一叶小舟在江上游荡着、优游着。这是“渔父”精神的源头,它的含义不仅是归隐,而且代表一种面对生命中不可控之力的态度。 屈原是一位以香滋养生命的人,他“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用生命维护洁净的精神,而楚辞里到处是这种洁净情怀。所以,屈原开辟了中国文学咏叹“香草美人”的传统。 什么是“香草美人”?美人和香草间存在着复杂的意义关联。香草是美人的自比,而香草美人其实又是诗人的自比。香草美人成了寄托中国文人理想的一组意象,成为一种有意蕴的美。 在美与丑的力量较量中,《楚辞》强化了中国文化中美和洁净的力量。《楚辞》对后代中国艺术的影响,首先是一种精神气质的影响。从美学上看,它不是启发后人喜欢“香草美人”,而是珍视自己的精神。 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它在《楚辞》的影响下,表现出对洁净精神的珍爱。特别是林黛玉葬花的情节,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贾宝玉要把春天过后的落花葬在大观园的水里,林黛玉则认为虽然大观园里的水干净,但一旦流出去,流到外面人家脏臭的水中,仍旧会把花糟蹋了。所以她在园内畸角上做了一个花冢,把落花扫了,装在绢袋里,拿土葬了,任其随土自化,这样才洁净。所以《葬花词》唱道:“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当然,屈原也总谈起“远游”,《楚辞》中充满这种跃跃欲飞的格调。比如说,《楚辞》中有“将往观乎四荒”“远逝以自疏”“荒忽兮远望”等句子。“远游”反映一种独特的人生境界,一种穿透世界的方法。“神游远观”是屈原辞赋的一大特点,他就是要摆脱贪婪的浊世,荒天求女(追求“香草美人”),不畏漫漫之长路,执着地做精神的远足。 屈原的一生虽然充满悲剧色彩,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他坚持真理、追求高洁、热爱祖国的品质使他成为后世的楷模。他的诗歌作品充满激情与忧愤,对此后的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中国艺术的唯美传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存在价值的追寻等,这些艺术世界的核心内涵,都与《楚辞》有密切的关系。楚辞的精彩,不仅在其外在形式上,更在精神上。而通过对楚辞的研究,我们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长江流域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目录
道不尽的长江山水 共饮一江水 行吟江畔的屈原 “不肯过江东”的乌江英雄 改写中国版图的赤壁之战 投鞭断流的故事 陶渊明与他的桃花源 李白生命中的三峡 杜甫的长江行旅 长江边的金陵记忆 大江东去,浪淘尽 水漫金山与东坡玉带 辛弃疾的北固山之思 瓜洲渡: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