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牛津通识读本:未来

牛津通识读本:未来

  • 出版社: 译林
  • 作者: 珍妮弗·M.吉德利
  • 商品条码: 9787575303392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57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人类始终被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求知的好奇所驱使。我们渴望了解未来,无论未来是危险还是安全,是稀缺还是丰富。随着科学方法的提升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们更有信心通过累积及解释过去的模式来预测和量化未来。珍妮弗?M.吉德利在书中探讨了一些我们☆急于知晓的问题:什么是“未来”? 未来是尚未到来的时间?未来是乌托邦?未来有没有历史?未来只有一个,还是有很多可能性?她又接着追问:未来是真的可以预言,还是由我们的思想、感情和行动创造的?
作者简介
作者 珍妮弗?M. 吉德利 著名未来学家,创新教育者,后形式心理学家,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主席。在悉尼大学可持续未来研究所任兼职教授,在未来研究领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拥有丰富的科研和教学经验。著有《后形式教育:复杂未来的哲学》(2016)等。 序言作者 秦麟征 1941年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未来学家,中国未来研究会主要创始人和首席顾问,《未来与发展》杂志创办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先后担任全球性未来学学术团体的执行委员、会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国际性杂志《未来》和多项全球性未来研究计划的国际顾问及国际策划。先后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归国留学人员等称号,被中国未来研究会授予“终身成就奖”。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科研成果,其中《破损的世界:现代文明的阴影》《预测科学:未来研究学》分别获得国家级“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精彩导读
我们当下面临的未来,威胁着我们作为一个物种的生死存亡。它令我们许多人珍视的、舒适的城市生活方式危机四伏,也让地球自身的宜居性充满隐患。我们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代,地球公民面临着诸多复杂、艰巨和无序的挑战。仅气候危机一项,就预示着种种可怕的未来——海平面上升、城市被淹没、气候难民大规模迁移;干旱、洪水和盐渍化带来的耕地流失,引起严重的粮食短缺,以及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一些太平洋岛屿已经消失,而在美国,第一批气候难民正在从低洼的岛屿向地势较高的地方搬迁。而这一切仅仅是开始。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 · 霍金,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尼克 · 博斯特罗姆,以及亿万富翁、企业家和工程师埃隆 · 马斯克都已经对我们提出了严正警告:“超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类文明的存续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如果再考虑到频发的随机恐怖袭击事件、日益加剧的贫富差距,以及在全球年轻人中肆虐的心理疾病,不免让整本书有末日故事之感。在这个时代写一部关于未来的通识读本,的确是一个挑战。 上述情形似乎都暗示着未来是一颗定时炸弹,但这只是事态的一面。 尽管当前的趋势预示着潜在的灾难,但我们也处于有史以来最有利的位置,可以通过自身掌握的手段扭转种种负面趋势。作为一个物种,人类从未比今天更自觉、更紧密地建立全球层面的联系,也从未比今天更有能力进行彻底的、积极的变革。有了即时通信手段,只要具备理解、热情和意愿,数以百万计的人可以在一瞬间动员起来,为公益事业而行动。 无论人类在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上如何选择,我们通过今天的行动创造的未来,将影响未来整个人类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之久。人类一直影响着未来,我们在这本书中探讨人类与未来关系的历史时,将会看到这一点。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预测、控制、管理和理解未来。 我们的祖先祈求神谕的指点,以占星术解读日月星辰的预言,从哲学角度辩论时间和未来的概念,写下乌托邦和反乌托邦小说;进入近代科学的时代之后,人们力求通过积累和阐释过去的模式来推断未来的模型,以此预测未来。 然而,画面单一、可被预测、一成不变的未来,事实上并不存在。相反,未来存在无穷无尽的可能。这一观念变化的核心是人类意识的进化。了解这一点,意味着我们有能力想象和创造我们选择的未来。我们要记住,生活环境的不同,会让一部分人相比另一部分人对未来拥有大得多的权力和影响力。毫无疑问,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会对某些人群产生更多的限制。我们还必须明白,我们可创造的未来,不同于日常生存所依赖的确定 未来,如日复一日的日出日落和年复一年的季节更替。我们需要意识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着基于种种假设的“日常预见力”,如公共交通的稳定运行、旅行预订的可靠和天气预报的基本准确。 直到近来,我们一直相信生活通常会按预期的方式进行,依据这样的信念,我们建立了各种社会和文化体系。但在21世纪,我们亲眼看到许多社会文化和生态体系正在土崩瓦解。当今世界复杂而又不可靠。我们预计明天的世界会更加如此。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防部创造了一个新词VUCA,它代表易变的(volatile)、不确定的(uncertain)、复杂的(complex)和模糊的(ambiguous)。商界也热衷在其领导力叙事中使用VUCA这个词。 随着社会变革步伐的加快,“未来”一词在大众媒体、商业文献以及教育和学术等领域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各地的咨询人士都自称未来学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技术变革的指数级增长,时间本身似乎也在加速,让“未来”离我们更近了。当下“未来”一词的流行,让全球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咨询公司和趋势观察者都声称自己关注未来。“未来”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词,而趋势观察也成为一股热潮。现在,普遍认为大学和中小学都有义务在其战略计划中加入诸如“抵御未来风险”和“为未来做准备”之类的表述。然而讽刺的是,商界、政界和教育界里短期思维盛行,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它们对几十年来成果丰富的多元未来研究文献有所贡献。 对于个体而言,未来是神秘莫测、变化万端的:有时它像一道彩虹,其尽头的宝藏始终不可触及;有时它像龙卷风一般向我们袭来,或者又像一场海啸,将我们淹没于混乱和无序之中。未来充满着矛盾:它是完全开放的,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范围,但它又是政府耗资数万亿美元意图掌控的对象。未来既是科幻小说的游乐场,也是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学究的原材料。未来可能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且不期而至,刚到来便结束,但也可能似乎永远不会到来。我们每个个体的未来,或被噩梦困扰,或孕育着希望和梦想,或不可思议地与过往生活中的阴霾和喜悦交织在一起,而你却永远可以通过当下的勇敢行动重新创造它。 在这本通识读本中,我希望阐述自己25年来在多元未来研究这一引人入胜的领域的种种发现。我会特别提到在阅读有关未来的内容时有可能遇到的一些潜在的冲突点,尤其是科学预测和毫无根据的猜测之间的冲突。我将讨论未来是时间概念还是地点概念,以及3000多年来人类思考未来的历史,并力图在两个极端——马尔萨斯预言的末日灾难景象和技术乐观派描绘的丰饶主义未来画面——之间找到一条未来的路线。 虽然这本书涉及一些民粹主义的观点,但其重点还是向好奇的读者介绍多元未来学术研究的多元维度。这一跨学科领域拥有50年的历史,会集了来自各大洲的专业人员:数千名教授、研究人员、实践者和学生。多元未来研究是一个全球性的学术领域,该领域的运作基于以下假设:人类的意识水平已经提高,可以包容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并且我们是自由的主体,可以创造我们所选择的世界,自觉地参与我们自己的进化。本书的重点之一,便是向读者介绍这种理解多元未来世界的多元化方法所包含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3000 年来的未来观 第二章 多元未来 第三章 多元未来研究的学术发展 第四章 水晶球、飞行汽车和机器人 第五章 技术乌托邦,还是以人为本的未来? 第六章 全球未来大挑战 结论 附录:全球未来时间线 索引 英文原文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