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蒂安·贝布纳(Bastian Berbner),《时代周报》(Die Zeit)记者、编辑,也为《南德意志报杂志》(Su?ddeutsche Zeitung Magazin)撰稿。曾获埃贡·欧文·基施奖(Egon-Erwin-Kisch-Preis)、德国记者奖(Deutschen Reporterpreis)、阿克塞尔·施普林格奖(Axel-Springer-Preis)和欧洲新闻奖(European Press Prize)杰出报道奖。他是播客《斯拉希:关塔那摩十四年》(“Slahi–14 Years Guanta?namo”)和《180度:反仇恨的故事》(“180 Degrees–Stories Against Hate”)的主播,后者内容已结集成书《寻找共同点:分裂世界中克服仇恨的鼓舞人心的真实故事》(In Search of Common Ground: Inspiring True Stories of Overcoming Hate in a Divided World)。
约翰·格茨(John Goetz),调查记者,电影制作人。他的作品见于《明镜周刊》(Der Spiegel)、《南德意志报》(Su?ddeutsche Zeitung)、《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和《卫报》(The Guardian)。他的电影在德国广播电视联合会(ARD)、德法公共电视台(ARTE)、英国第四台(Channel 4)、微软全国广播公司(MSNBC)、 丹麦广播公司(DR)和全球的各大电影节上放映,其中《斯诺登大逃亡》(Snowden’s Great Escape)获得德国电视学院奖(Deutscher Fernsehpreis)最佳纪录片奖,《寻找怪物》(In Search of Monsters)已在北美发行。
庄亦男,德语教师、译者,出生于上海,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德文系。主要翻译作品:伊尔泽·艾兴格《更大的希望》、约瑟夫·罗特《造反》、沃尔夫冈·克彭《草中鸽》、罗伯特·瓦尔泽《雅各布·冯·贡腾》等。
巴纳夫谢·萨姆吉斯(Banafsheh Samgiss),伊朗资深社会新闻记者,她为《正义之声报》(Seda-ye Edalat)、《伊朗报》(Iran)、《东方报》(Shargh)、《信任报》(Etemad)等伊朗报纸,以及新闻网站Ensaf News和Meidaan撰写报道。
韩见,前媒体人,现金融行业从业者,坐班之余用爱发点电的不自由撰稿人。
尼娜·希克(Nina Schick),1975年出生于海德堡。在德国国家学术基金会奖学金的支持下,她先后于康斯坦茨、卡迪夫和汉堡学习法律。通过第一次国家法律考试后,她又获得了美因茨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她曾是美联社(AP)和《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的自由撰稿人。2006年起,她在慕尼黑新闻网站FOCUS Online担任编辑,并于2012—2016年担任新闻副主管。2016年开始,她成为一名自由记者,并兼职处理殡仪馆的公共关系工作。
蔡芷芩,中国东海岸人,《单读》编辑。
巴勃罗·德拉诺(Pablo de Llano),《国家报》(El Pai?s)编辑,曾供职于该报的墨西哥分部,也做过驻迈阿密记者。他拥有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学哲学学位。
龚若晴,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西班牙语文学博士在读,译有《拒绝所有的岸:瞭望员马克洛尔集》《鹰的语言:哥伦比亚当代诗歌选集》等。
凯蒂娅·帕廷(Katia Patin),多媒体记者,常驻华盛顿和伊斯坦布尔。她的报道关注东欧及世界范围内的历史记忆、威权主义与政治议题。作品曾发表于《尾声故事》(Coda Story)、《时代杂志》(TIME)、《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卫报》等媒体。
刘漪,自由译者,有两只猫。
萨拉·A. 托波尔(Sarah A. Topol),记者,《纽约时报杂志》(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特约撰稿人。她在纽约长大,能流利地说俄语,曾于2008年移居开罗、2013年移居伊斯坦布尔,现常驻里斯本和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