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图档博数字管护协同体系构建研究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图档博数字管护协同体系构建研究

  • 字数: 316
  • 出版社: 武汉大学
  • 作者: 孙晶琼|
  • 商品条码: 9787307246225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5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由大数据、云计算 、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 技术主导的数智时代,数 智技术将以记忆媒介作为 研究证据的人文研究推向 了“数字人文”,图档博数 字资源管理正迈向数字转 型时期。本书立足我国文 化强国建设,以图档博“ 数字保存”向“数字管护” 转向为契机,在分析图档 博数字资源协同管护的相 关研究现状、理论基础、 实践调查的基础上,提出 了图档博数字资源协同管 护的体系框架,并系统地 从主体、客体、方法、环 境四个维度提出了相应的 实现策略,为图档博打通 主体壁垒、打造资源基础 、打创技术优势、打破环 境限制提供可能路径。全 书系统地回答了我国在文 化数字化战略部署下图档 博数字管护协同体系构建 的“为什么”“是什么”“怎么 办”的核心问题,既是文 化数字化战略部署下对图 档博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服 务新要求的回应,也是文 化强国愿景下对我国公共 文化数字资源形成协同共 享体系可能路径的重要探 索。
作者简介
孙晶琼,女,管理学博士,美国西蒙斯大学(Simmons University)访问学者,现任武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专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文献遗产数字化保护。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调研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3.3 实地调查法 1.3.4 专家访谈法 1.3.5 归纳演绎法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辨析 2.1.1 LAMs 2.1.2 数字人文 2.1.3 数字管护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及其适切性 2.2.2 档案后保管理论及其适切性 2.2.3 协同理论及其适切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图档博数字管护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目标的确立 3.1.2 调查范围的选取 3.1.3 调查策略的制定 3.2 图档博数字管护现状调查 3.2.1 数字人文实践现状的案例调查 3.2.2 图档博数字管护现状的实地调查 3.2.3 图档博数字管护发展的专家访谈 3.2.4 图档博协同实践的案例调查 3.3 图档博数字管护现状调查结果 3.3.1 数字人文实践需求向广度与深度延展 3.3.2 图档博机构具备基本的数字管护能力 3.3.3 图档博数字管护协同已成为共同愿景 3.3.4 图档博协同实践合作模式已初步形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图档博数字管护协同体系形成的动力机制 4.1 动力来源 4.1.1 内生动力 4.1.2 外生动力 4.2 动力机制 4.2.1 文化传承机制 4.2.2 政策引导机制 4.2.3 需求驱动机制 4.2.4 技术支撑机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图档博数字管护协同体系的构建 5.1 图档博数字管护协同体系构建的原则与目标 5.2 图档博数字管护协同体系的要素分析 5.2.1 主体要素 5.2.2 客体要素 5.2.3 方法要素 5.2.4 环境要素 5.3 图档博数字管护协同体系的逻辑框架设计 5.4 图档博数字管护协同体系逻辑框架的内涵阐释 5.4.1 主体协同的内涵阐释 5.4.2 客体协同的内涵阐释 5.4.3 方法协同的内涵阐释 5.4.4 环境协同的内涵阐释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图档博数字管护协同体系的 实现策略 6.1 主体维度 6.1.1 多元主体的角色与职责 6.1.2 多元主体的协同过程 6.1.3 多元主体的协同模式 6.2 客体维度 6.2.1 图档博数字资源多粒度知识组织框架设计 6.2.2 图档博数字资源多粒度知识组织的实现策略 6.3 方法维度 6.3.1 图档博数字管护的一般流程与方法 6.3.2 图档博数字管护协同的流程与方法重组一 6.4 环境维度 6.4.1 健全政策引导机制 6.4.2 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6.4.3 推进人才培养机制 6.4.4 落实标准规范机制 6.4.5 优化知识产权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 7.3 研究展望 附录Ⅰ IRB Project Description Form 附录Ⅱ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Questions IAst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