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企业标准化合作与产品创新战略——基于标准联盟网络结构的新产品开发研究

企业标准化合作与产品创新战略——基于标准联盟网络结构的新产品开发研究

  • 字数: 252
  • 出版社: 知识产权
  • 作者: 文金艳
  • 商品条码: 9787513096232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2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企业标准化合作所形成的联盟网络结构反映其外部资源获取机会和行为差异,对新产品开发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书以汽车产业为例,探析了标准联盟网络形成及演化的动力机制,揭示了企业置身于标准联盟网络所具备的重要结构特征及所伴随的核心资源差异。基于网络嵌入性、标准经济学等理论,构建了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直接影响模型、权变影响模型和影响路径模型。利用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标准、专利、联盟、新产品数据进行验证,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在不同新产品开发战略下提升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联盟网络构建对策和提高产业整体产品创新水平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文金艳,管理学博士,湖南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项;在创新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Technovation和《科研管理》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兼任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等商学一流期刊审稿人。研究成果深化和拓展了现有的技术创新与标准化研究体系,为技术创新与标准化领域提供了一系列新的理论研究角度。
目录
第1章 绪 论001 1.1 企业产品创新问题的提出 / 001 1.1.1 国家创新战略下的企业创新 / 001 1.1.2 标准化合作与新产品开发 / 002 1.1.3 网络知识整合与资源禀赋 / 003 1.2 本书的逻辑与框架 / 005 1.2.1 逻辑思路与方法 / 005 1.2.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008 1.2.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010 1.3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 010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014 2.1 理论基础 / 014 2.1.1 基于分工的模块化理论 / 014 2.1.2 标准经济学 / 015 2.1.3 资源依赖理论 / 017 2.1.4 知识基础理论 / 018 2.1.5 网络嵌入性理论 / 019 2.2 相关文献综述 / 021 2.2.1 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相关研究综述 / 021 2.2.2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的相关研究综述 / 029 2.2.3 知识整合能力的相关研究综述 / 035 2.2.4 网络资源禀赋的相关研究综述 / 046 2.3 本章小结 / 050 第3章 标准联盟网络形成及结构嵌入性特征分析052 3.1 标准化合作关系的形成机理 / 052 3.1.1 企业参与标准化合作的动机 / 052 3.1.2 基于博弈模型的标准化合作关系形成的条件 / 057 3.2 标准联盟网络的组织模式 / 064 3.2.1 自上而下的政府他组织 / 064 3.2.2 自下而上的企业自组织 / 066 3.2.3 混合组织 / 067 3.3 标准联盟网络的演化 / 068 3.3.1 标准联盟网络演化的过程 / 068 3.3.2 标准联盟网络演化的动力机制 / 071 3.4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嵌入性特征分析 / 074 3.4.1 标准联盟网络所嵌入主体构成 / 074 3.4.2 标准联盟网络中心度与网络地位 / 076 3.4.3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洞与网络控制 / 077 3.5 汽车产业标准联盟网络构建及特征 / 078 3.5.1 数据来源与收集 / 078 3.5.2 汽车产业标准联盟网络构建与分析 / 080 3.5.3 汽车产业标准联盟网络演化与企业网络位置变迁 / 082 3.6 本章小结 / 092 第4章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直接影响研究093 4.1 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构成要素 / 093 4.1.1 新产品开发效果与新产品数量 / 093 4.1.2 新产品开发效率与新产品进入市场速度 / 094 4.2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作用的一般模式 / 095 4.2.1 跨组织学习 / 096 4.2.2 社会资本累积 / 098 4.3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机理 / 099 4.3.1 中心度对新产品数量的影响 / 099 4.3.2 中心度对新产品进入市场速度的影响 / 101 4.3.3 结构洞对新产品数量的影响 / 103 4.3.4 结构洞对新产品进入市场速度的影响 / 105 4.4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实证 / 107 4.4.1 研究设计 / 107 4.4.2 数据分析 / 116 4.5 本章小结 / 121 第5章 标准联盟网络资源禀赋的调节作用研究123 5.1 标准联盟网络资源禀赋特征 / 123 5.1.1 网络成员地位构成与网络资源影响力 / 123 5.1.2 网络成员多样化构成与网络资源异质性 / 124 5.2 网络资源影响力调节下结构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机理 / 125 5.2.1 网络资源影响力调节下中心度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 125 5.2.2 网络资源影响力调节下结构洞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 126 5.3 网络资源异质性调节下结构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机理 / 127 5.3.1 网络资源异质性调节下中心度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 127 5.3.2 网络资源异质性调节下结构洞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 128 5.4 标准联盟网络资源禀赋的调节作用实证 / 130 5.4.1 研究设计 / 130 5.4.2 数据分析 / 134 5.5 本章小结 / 139 第6章 企业知识整合能力的中介作用研究141 6.1 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知识整合能力构成 / 141 6.1.1 知识元素组合多样化与技术多元化能力 / 142 6.1.2 知识元素组合效率与技术标准化能力 / 143 6.2 知识整合能力之技术多元化能力的中介作用机理 / 144 6.2.1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对技术多元化能力的影响 / 144 6.2.2 技术多元化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 147 6.2.3 技术多元化能力在网络结构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 149 6.3 知识整合能力之技术标准化能力的中介作用机理 / 151 6.3.1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对技术标准化能力的影响 / 151 6.3.2 技术标准化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 / 154 6.3.3 技术标准化能力在网络结构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 155 6.4 知识整合能力的中介作用实证 / 158 6.4.1 研究设计 / 158 6.4.2 数据分析 / 161 6.5 本章小结 / 168 第7章 知识整合能力之技术标准化能力的拓展研究169 7.1 技术标准化能力的分类与特征 / 169 7.2 技术标准化能力形成的动力机制与来源 / 171 7.2.1 技术标准化能力形成的动力机制 / 171 7.2.2 技术标准化能力形成的来源 / 172 7.3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对两类技术标准化能力的直接影响机理 / 174 7.3.1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对技术标准化主导能力的影响 / 174 7.3.2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对技术标准化跟随能力的影响 / 175 7.4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影响两类技术标准化能力的网络构成条件 / 176 7.4.1 标准联盟网络多样性构成对两类技术标准化能力的影响 / 176 7.4.2 网络多样性在中心度对技术标准化能力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 177 7.4.3 网络多样性在结构洞对技术标准化能力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 178 7.5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对两类技术标准化能力的影响实证 / 180 7.5.1 研究设计 / 180 7.5.2 数据分析 / 184 7.6 本章小结 / 188 第8章 企业战略管理启示与政策建议189 8.1 主要研究发现与讨论 / 189 8.1.1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 / 191 8.1.2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影响企业知识整合能力 / 192 8.1.3 标准联盟网络结构通过知识整合能力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 / 194 8.1.4 标准联盟网络资源禀赋调节结构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 / 195 8.2 企业管理启示 / 197 8.2.1 基于新产品开发战略目标实施差异化标准联盟网络构建战略 / 197 8.2.2 占据高中心密集网络位置提升企业技术多元化能力 / 198 8.2.3 利用高中心非冗余网络位置提升企业技术标准化能力 / 199 8.2.4 基于新产品开发战略目标选择适配的网络位置—知识整合能力提升路径 / 200 8.2.5 基于新产品开发战略目标采取适配的网络位置—网络构成模式 / 202 8.2.6 基于标准化战略选择适配的网络位置—网络构成模式 / 202 8.3 政策建议 / 203 8.3.1 行业层面政策建议 / 203 8.3.2 国家层面政策建议 / 206 8.4 本章小结 / 208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210 9.1 研究结论 / 210 9.2 研究展望 / 212 参考文献2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