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明生死线

大明生死线

  • 字数: 324
  • 出版社: 浙江人民
  • 作者: 温骏轩|
  • 商品条码: 9787213114663
  • 适读年龄: 12+
  • 开本: 16开
  • 版次: 1
  • 页数: 1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大明王朝的崩溃,早在建国之初便可见端倪。朱元璋和朱棣带来了统一盛世,却也在帝国战略中留下了致命隐患。终于,到了崇祯一朝,危机彻底爆发…… 大明兴起时,推翻的是人类史上最强大的游牧政权;大明衰亡时,成就的是人类史上最强大的渔猎政权。它的成败得失,对于整部中国史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本书提出一个原创地缘概念:北纬42度温度线。 这条线是古代中原王朝难以逾越的农耕温度红线,更串连起一个又一个北方战略要地,影响着整个长城的走向。历代中原王朝之兴,皆在于能突破这条生死线的束缚;每一次王朝由盛转衰,也都与这条线上的一系列错误决定息息相关。 两千多年来,谁能控制这条线,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手。看懂这条隐藏在时空背后的温度线,就能找出大明王朝兴亡成败的真正原因。\\\"
作者简介
\"温骏轩 生于20世纪70年代,法律专业出身,自由作家,地缘政治观察者。2009年开始,以地缘视角,辅以原创地图,在各大平台更新“地缘看世界”系列专栏文章,力图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客观的角度,让大众理解这个波澜壮阔的世界,累计创作文字过千万,被称为“将地缘视角引入历史研究的民间第一人”。已出版《谁在世界中心》(豆瓣评分8.7)、《地缘看世界——欧亚腹地的政治博弈》(豆瓣评分8.9)及新作《地图里的人类史》《地缘看三国》等,其中《谁在世界中心》获豆瓣2017年度社科心理类图书TOP3,其讨论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地缘政治关系、对历史矛盾的阐述以及对全球未来政治走向的合理预测,得到外交部审读认可。其研究成果中的“新世界岛论”“北纬42度温度线”等创新理论,在地缘政治、军事、历史等相关领域引发广泛关注,被中科院物理所、新京报书评周刊等官方平台多次转发,并接受《人民日报》专文采访报道。\"
精彩导读
\\\"被放弃的不只是西域 一 公元一三七〇年,称帝两年的朱元璋开始把他的儿子们册封为藩王,秦王、晋王、燕王等即将出镇北方防线的塞王们,让朱元璋认定大明江山的北方防线,将因此变得更加稳固。 然而朱元璋绝想不到的是,远在万里之外的一名蒙古贵族,此刻正在向世界显露他的野心,并险些成为大明的威胁。这位以成吉思汗后裔自居,其实并非黄金家族成员的蒙古贵族叫作帖木儿,为了与众多同名者区分,他被世人称之为“帖木儿兰”,意为跛脚的帖木儿。不过用不了多少年,帖木儿兰就会让后人一提到帖木儿的名字,第一时间就能想到他。 这一年,帖木儿定都阿富汗北部的巴尔赫,建立“帖木儿帝国”。在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坐上皇位,重新让大明回归一统的公元一四〇二年,帖木儿也正处在它最高光的时刻,帝国领土在这一年扩张到了极致,横跨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阿富汗、伊朗、伊拉克,以及高加索诸国,甚至延伸到土耳其和印度境内。 不过帖木儿帝国的控制线并没有延伸到新疆境内。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不该出现在这段中国历史中。然而尽管在中、西、南亚扩张取得的如此成功,帖木儿的最大愿望却是入主中原。 为了完成这个宏愿,帖木儿所做的准备可以说是非常充分。公元一四〇四年,帖木儿征调数十万大军,准备了可供食用七年的粮草,绘制了详细的地图,甚至制定了沿线的屯田计划。 如此大规模的备战,大明不可能一无所知。《明实录》记载,收到消息的朱棣,表示帖木儿“假道率兵东向,彼必未敢肆志如此”。“假道”二字透露出了朱棣内心想法,在他看来,帖木儿这次大动干戈并不是真的想与大明一战,而是以宏大目标为幌子控制整个西域。 “西域”是一个源出中国视角的地理概念,这个概念可大可小,如果以一个合理标准来判定它的最大值,那就是历代中原王朝军事力量所能延伸到的极限。这个王朝更具体说则是唐朝。以这个标准来说,西域其实并不仅仅包含现在的新疆地区,还包括天山北麓的部分中亚地区。 那些当下已经脱离中国版图,但曾经被唐王朝羁縻统治的西域故地,包含两个核心板块——“河中地区”以及“七河草原”。前者与南疆地区隔天山相望,由阿姆河及锡尔河上游滋养;后者则位于巴尔喀什湖与北疆之间,由以伊犁河为主的七条河流织就。 这意味着如果粗略概括的话,西域应该包含河中、七河、北疆、南疆四大板块。其中河中地区目前主要为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土库曼斯坦所有;七河草原大部则属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幸运的是,七河草原中最肥美的伊犁河谷,目前还留在中国境内。 帖木儿崛起于河中地区,鉴于西域四大板块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地缘联系,即便帖木儿不是真的想入主中原,也的确会有强烈的动机统一整个西域。 虽说不相信帖木儿能做到这点,朱棣还是下令甘肃总兵操练兵马、准备粮草,并向西派出斥候打探消息。可惜这两个几乎同时成长起来的亚洲帝国,最终却没有发生硬撞。公元一四〇五年二月,还未跨越天山的帖木儿因感染疟疾而病故,享年六十九岁。在他死后,庞大帝国旋即陷入分裂。就像亚历山大死后,他那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便马上分裂为几块一般。 二 与朱元璋想复制的汉唐盛世相比,明朝最大的不同在于放弃了整个西域。帖木儿的东征本来有机会改变这一切,让大明感受到来自新疆方向的压力,不得不思考经略西域的问题。 这种放弃首先与选择以北京为都有关。 无论从明朝所面临的主要压力,还是从南粮北运的角度来说,将北京定为都城都是正确的选择。辽人把北京定为“南京”,金人把北京定为“中都”,元人把北京定为“大都”,不管叫什么名字,都已经用几百年的时间验证过,这座城市是北方马上民族入寇中原的桥头堡。只是放弃西安,也注定了大明的皇帝和朝臣们,很难认可在西线采取攻势的做法。 通往西域之路,最初是由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打通的,整个战略可以用九个字概括——通西域,列四郡,据两关。 公元前一二一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领军一万,攻取匈奴右翼驻牧的河西走廊。随后汉武帝在此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并在敦煌之西设玉门关、阳关两关,作为河西走廊与西域的分割点。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件。原因在于河西走廊的环境,与华夏文明之前融合的地区完全不同,而与新疆、中亚类似。它的南面是高大的青藏高原,北面是隶属蒙古高原的阿拉善沙漠。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在河西走廊上空已经是强弩之末。这使得整个走廊地带呈现出沙漠气候。即使是最东端的武威,年平均降水也只在170毫米左右,西端的敦煌更是只有50毫米,与撒哈拉大沙漠的情况差不多,远低于支撑农耕生产所需的380毫米降水量。 幸而走廊背后的祁连山足够高大,能够从高空拦截稀薄的水汽形成降水,并通过一条条流向沙漠的河流,在山前滋养出一个个被沙漠包围的绿洲。实际上,这也是沙漠地带的常态。只要背靠高大山脉,就一定能够生成绿洲。 然而有绿洲却不一定适合农耕。是否能够被开辟成农田与温度有关。农作物比野草要娇贵得多,如果积温太低作物是没办法成熟的。决定温度的因素有很多,与海洋的距离、风的方向、海拔、纬度,都会影响温度。所有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纬度。就北半球的情况而言,位置越北就越冷,反之越温暖。 “北纬42度”这条农耕生产的极限温度线,在河西走廊乃至整个中亚地区依然适用。整个河西走廊乃至南疆地区,包括天山另一侧的河中地区,基本处在这条温度线的南端,并因此成为富庶的绿洲农业区。像锡尔河的中下游地区就因为位于这条温度线之北,而只能与“七河草原”一样成为游牧之地,并不被认定为“河中地区”的一部分。 三 既然知道北纬42度线在西域同样是一条难以逾越的控制线,那么后世王朝完整经略西域的逻辑就浮出水面了。这一逻辑归结下来有如下三点: 1.在河西走廊建立直接统治; 2.在南疆绿洲驻军; 3.保有远征河中地区能力。 回过头去看汉朝在西域的经略,我们便能发现这一逻辑。首先拿下河西走廊建立四郡,然后建立“西域都护府”,羁縻南疆绿洲小国;通过远征位于河中地区上游的“大宛国”,确认自己的统治半径。 做这一切并不是如后世所想象的那样,为的是开拓丝绸之路或者交流东西方文化,这些都只是副产品。尽管北纬42度以南的西域,有着绿洲农业能够支撑帝国的统治,但对于内敛而又自给自足的文明来说,那些绿洲包括由此带来的商业利益,完全不构成吸引力。别的不说,从内地迁移人口去这些沙漠包裹的绿洲,就是一个大问题。 经略西域的终极目的是消除来自北方的游牧威胁,蒙古高原与中亚、新疆的分割线是阿尔泰山。从地缘角度说,这条分割线并不是位于阿尔泰山的分水岭,而是整个阿尔泰山南北两侧都属于蒙古高原游牧者的势力范围。如果你查阅清朝的新疆地图,可以看到新疆最北沿的阿尔泰山山麓当时是外蒙古的一部分。 这意味着,任何统一蒙古高原的游牧政权,都已经天然站在了西域的大门之内,直面七河草原的诱惑。更大的诱惑,还在于河中地区与南疆,那些富庶的绿洲农业区。这些星罗棋布的沙漠绿洲,可没有长城作为屏障。在整个蒙古草原上的游牧者统一在一起之后,征服它们的难度要远小于入主中原。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阻止北方游牧者坐大的最有效方法,是让它的右翼也就是西侧不得安宁。整个战略在汉朝被称为“断匈奴右臂”,具体来说是联合七河草原的游牧者,一起应对来自蒙古高原的压力。以汉朝的情况来说,则表现为与七河草原的乌孙人结成联盟。 以蒙古帝国的声威来说,包括七河草原及整个西域在内的土地,显然都不可能脱离帝国的统治。不过在元朝末年,绝大部分的西域却并非元朝的统治区,而是属于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所建立的“察合台汗国”的领地。 公元一三四七年,在元朝即将陷入大规模内乱之际,察合台汗国也分裂为了东西两部分。之后帖木儿再下克上,杀掉了西察合台的大汗建立的帝国,而它的“假道”东征计划,也是为了灭掉东察合台汗国,一统整个西域。 四 元朝没有着力向西域扩张,并不是因为没有这个想法,更多是因为大家是一家人。忽必烈和他的子孙已经占有了世界上最富庶的土地,分得了蒙古本部,实在没有必要一定拿下西域。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元朝在西域就没有存在感。除了阿尔泰山南麓遵循传统被纳入元朝的领土以外,河西走廊所直面的哈密地区,也成了元朝制衡察合台汗国的桥头堡。 大家肯定不会对哈密感到陌生,就算不知道哈密在哪,也应该知道“哈密瓜”吧。这个闻名中国的土特产告诉我们,这里应该是一片沙漠绿洲。 处在天山东脉之南的哈密,以及它的西邻——以盛产葡萄著称的吐鲁番,是整个西域地势最低之处,被合称为“吐哈盆地”。有天山抵御来自西北的寒风,加上盆地的聚热效应,整个区域能够生成足够农业生产的积温。 事实上,吐哈盆地由于处在天山背风面的位置,还会产生特殊的“焚风效应”,过山气流在背风坡的下沉,让吐哈盆地的空气变得异常干热,地势最低的吐鲁番,甚至成了中国最热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天山这条中亚最核心的山脉,整体正是沿着北纬42度线向东延伸。只不过西端略微向南倾斜,东端略微向北抬起。延伸到哈密和它的西邻吐鲁番之北时,已经压在了北纬43度线上,让吐哈盆地处在北纬42度与43度之间。 天山这顽强地向北一拐,不仅让哈密和吐鲁番在历史上成为北纬42度线之北唯二的农业绿洲,更因为这段山体是整个天山最薄,也是最容易翻越的一段。身处吐哈盆地的人,可以非常强烈地感受到天山南北那强烈的气候差异。 清代乾隆年间的兰州道台王曾翼,在从哈密翻越天山去往北疆时,曾经写诗感叹道“伊吾五月如当暑,才度南山凛若秋”。诗中说的伊吾就是哈密,是隋唐以前哈密的古称。山南还是盛夏,山北却已是深秋。正因为如此,当年住在哈密的贵族会在盛夏之际到山北去避暑,秋冬之际回哈密吃瓜。 无论是帖木儿还是其它草原势力,想要从西域进入河西走廊,都必须拿下哈密的最东点。正因为如此,元朝虽然放弃了在西域与察合台汗国火拼,却还是拿下了哈密这个关键点。 在朱元璋及建文帝时代,大明的控制线还只限于河西走廊。世守哈密的前元肃王则乘乱建立割据,成立了独立的“哈密国”,自称哈密王。朱元璋想过迁都西安,自然会对西域的事情比较上心。《明史》对于哈密地缘位置的评价为“东接甘肃,西距土鲁番,为西域诸国之喉咽”。 这样一个极佳的位置,一心想恢复汉唐盛世的朱元璋不可能没有想法。洪武二十四年(一三九一年),朱元璋派军攻陷哈密。也正是在这一年,太子朱标受命考察西安,为迁都做准备。可惜第二年朱标病故,打乱了朱元璋的计划。逃走的哈密王亦表示愿意纳贡表示臣服,于是大明决定暂时放弃插入西域的桥头堡。 尽管哈密王此后一直向明朝纳贡,不过要说完全归附却还是下不了决心。一直到公元一四〇四年,当帖木儿即将东征的消息传来时,哈密王终于下定决心归附大明。大喜过望的朱棣除了册封其为“忠顺王”,让他继续世守哈密以外,更是两年后在哈密设“哈密卫”,作为明朝收集西域情报的最前沿。 五 促成哈密王东附大明的最根本原因来自改换信仰的恐惧。在统治西域的过程中,察合台汗国的贵族,包括帖木儿都已经皈依了来自阿拉伯的宗教,而哈密王和大部分臣民,却因为隶属元朝而以佛教信仰为主。朱元璋与佛教的渊源自不必说,甚至还在公元一三七〇年、一三七七年,两次派出以慧昙法师为首“僧团”出使西域,以期复制张骞和玄奘的故事。 从这一点亦可以看出,朱元璋对经略西域是抱有浓厚兴趣的。有了这些前情,加上哈密与河西走廊紧密的地缘关系,哈密最终选择归附大明也就可以理解了。 有了哈密的归附,如果朱棣和后来的明朝皇帝有经略西域的想法,机会还是很大的。 然而明朝最终却并没有这样做。都城的位置,决定了大明王朝把解决北方压力的筹码放在了东线,难以像汉武帝那样在西域展开“断匈奴右臂”的战略。这就让孤悬西域的哈密失去了桥头堡的作用,更让哈密卫一直面临着来自西北方向的压力和渗透。 公元一五〇四年,东察合台的第十三大汗满速儿在吐鲁番继位,并将夺取哈密视为复兴汗国的政绩。次年新一代哈密王开始改称“苏丹”。八年后,哈密王选择归附坐镇吐鲁番的满速尔。本就对经略西域失去兴趣的大明,在争取未果后于一五一六年放弃了这个战略要点。 满速儿继承汗位之后,他的弟弟割据吐鲁番以西的绿洲农业区建立“叶尔羌汗国”。夺取哈密的声威,让后者表示愿意臣服于自己的哥哥。此后的东察合台汗国,开始以哈密为跳板频频侵扰河西走廊。 公元一五二八年,身在北京的朝廷下令西距敦煌三百五十公里的嘉峪关封关,切断与西域诸国的联系。自此,世人只知嘉峪关为明长城的西部起点,却忘记了关外还有一个敦煌。 要知道自从河西走廊归入华夏后,四郡都是捆绑在一起,宛如一柄帝国之矛,既刺向西域,又将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完全隔离。后世诸朝要么像弱宋一样,完全没办法控制河西走廊,要么就完全控制四郡。单独放弃敦煌会让很多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不过当我们在地形图上标出敦煌的位置,你就能够看出在明朝放弃哈密情况下,弃守敦煌实属必然。 虽然同为河西走廊的一部分,敦煌的位置却与其它三郡有很大不同。如果说其它三郡都是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麓,面朝蒙古高原,那么敦煌的位置则已经转到了青藏高原的北麓,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南疆的东大门了。 汉朝所开辟的两条丝绸之路位于南疆塔里木盆地的南北边缘,因为这个关系,扼守塔里木盆地东门的敦煌方才成为河西这柄帝国之矛的矛尖。明朝无意经略南疆,只把哈密作为警戒北疆游牧势力前哨的做法,让敦煌这个矛尖客观上失去了战略价值。 更为致命的是,从河西走廊去往哈密并不需要路过敦煌。分隔哈密盆地与河西走廊的是天山山脉最东端的余脉“北山”。西出嘉峪关的旅人,在敦煌以东的玉门市便可转折向北,经由北山西侧的著名隘口“星星峡”,进入哈密境内。此地正好位于北纬42度线上的隘口,亦因此成了甘肃与新疆的分割点。 从河西走廊进入哈密不需要经过敦煌,反过来从哈密入侵河西走廊的游牧军队,在穿过星星峡后则会很自然切断敦煌与河西的联系。朱元璋很显然也是意识到这种风险的,当初让自己的十四子,肃王朱楧出镇于时称“肃州”的张掖,而不是前推到敦煌。 与此同时,嘉峪关也开始筑城,并以之为明长城的起点。从军事防御角度看,这个决定并没有问题,毕竟无论从敦煌还是从哈密入侵河西走廊,都绕不开嘉峪关。 可以这样说,自从元代将哈密定为进入新疆的门户之后,敦煌和玉门关、阳关的价值就已经大不如前。尽管明朝在此建立了“沙州卫”,但只是依历史惯性留在帝国的版图中。事实上,在正式放弃哈密的一五一六年,明朝就已经下令让人心惶惶的敦煌军民内迁。 好在不久之后,东察合台汗国还是再次分裂,吐鲁番与叶尔羌两个系出察合台系的西域政权相互攻伐,并不对嘉峪关构成实质威胁。这使得大明王朝虽然在西线失守北纬42度温度线,却还能封关以自守。 只是这一切看起来合理的选择,让朱元璋经略西域的宏愿只得成为泡影了。\\\"
目录
\\\"楔子 前言 第一部 元亡明兴 凤阳为什么能出个朱皇帝(上) 凤阳为什么能出个朱皇帝(中) 凤阳为什么能出个朱皇帝(下) 大元帝国的崩溃(上) 大元帝国的崩溃(下) 明朝为什么叫“明朝”(上) 明朝为什么叫“明朝”(下) 朱元璋的统一之路(上) 朱元璋的统一之路(中) 朱元璋的统一之路(下) 第二部分 草原与北纬42度 养儿子是件大事 天子守国门 被放弃的不只是西域 胡马度阴山 一切都是生意 其实草原一直都是分裂的 瓦剌与鞑靼 兀良哈三卫与消失的“热河” 最后的黄金可汗(上) 最后的黄金可汗(下) 第三部分 明亡清兴 到底哪里才是“白山黑水” 奴儿干都司与大明的“黑水舰队” “高丽长城”与铁岭城 建州女真的前世今生(上) 建州女真的前世今生(下) 后金的崛起(上) 后金的崛起(中) 后金的崛起(下) 跑到朝鲜去打游击的毛文龙 袁崇焕与“关宁锦防线” 大明军队的“洋务运动” 当战争遇上“小冰河” 袁督师之死 皇太极的“人和”与崇祯的“西法”(上) 皇太极的“人和”与崇祯的“西法”(下) 尾声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