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东北传统建筑遗产保护与研究

东北传统建筑遗产保护与研究

  • 字数: 29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作者: 戚欣 著
  • 出版日期: 2024-10-01
  • 商品条码: 978711229624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0
  • 出版年份: 2024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东北传统建筑遗产呈现了民族起源和区域发展的整体脉络,直观地反映了一个区域不同时期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变迁。根植于东北地区独特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的民族文化建筑遗产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载体,它与东北地区的民族语言文化、服饰艺术、风俗习惯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特别是古代东北地区的建筑居址,由于人文风俗与自然生态加之与中原地区之间的交通不便,因此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遗存。从天然居穴到深挖凿穴,从捶打砍削到火烧锻造,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东北大地的先民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顽强地居住下来、生活下去。我们有幸看到的每一处东北传统建筑遗产,都向我们诉说着他们的勇敢和智慧。 日月轮转,岁月沧桑。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复杂的因素,现在这些宝贵的建筑遗产面临着消亡、生存和发展等多重危机。如何保护和利用好东北传统建筑遗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戚欣教授的《东北传统建筑遗产保护与研究》适时地贡献了关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该成果从东北地域建筑遗产文化视度及其现存状况的视野出发,立足于现代BIM技术的保护模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深耕东北传统建筑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筑风格和理念,分析地域发展与建筑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存在的原因,提出东北地区传统建筑遗产保护模式和对策建议。成果的研究方法创造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互相渗透结合的范式。 该成果的学术视野广博,纵横古今和中西方建筑遗产,将东北传统建筑遗产按历史时期划分为远古、先秦、唐宋、辽金、明清,同时对不同时期古城遗址区分为平原城、山城、城中城类型,归纳为官式建筑类型和居民建筑类型,对比西方建筑遗产保护模式提出东北传统建筑遗产保护模式,即从遗址公园保护模式、遗产廊道保护与利用模式以及遗产数字化保护模式。列举“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整体保护实例、“福建土楼”保护实例、洛阳山陕会馆保护与修复实例,以及英国和日本建筑遗产保护制度机制,提出建筑遗产保护队伍及资金建设方面的建议,强调建筑遗产保护数字管理平台的建设方案,建构了当代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体系和保护理论框架。 东北传统建筑遗产是东北地区世居民族社会文化的物化形态,展现了中华各族交往交流交融、互融互鉴、中华文化一体性,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华夏子孙的宝贵财富。我们应更好地挖掘研究、守护传承和利用发展这批宝贵财富,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目录
序言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002
一、新技术革命/002
二、中国在新技术革命中所处的位置/004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005
四、新技术革命下的我国新文科建设/006
五、新形势下的建筑遗产保护/007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009
第一章 东北世居民族源流发展概述
第一节 原始古人类与原始氏族部落/012
一、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012
二、原始氏族部落人群/014
第二节 东北世居民族的起源/018
一、东北汉族的起源/018
二、秽貊的起源/020
三、扶余的起源/020
四、肃慎、挹娄的起源/021
第三节 东北世居民族的形成与分布/023
一、汉族在不同时期的分布/023
二、秽貊的形成与分布/024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