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理想国译丛070:1914年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迷惘一代”的诞生
字数: 376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作者: [美]罗伯特·沃尔
商品条码: 9787513948142
适读年龄: 12+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430
出版年份: 2025
印次: 1
定价:
¥10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1914 年那一代青年人在人们的记忆、情感和传说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这本触动人心的书中,罗伯特·沃尔将这一代人从史书定论的遮蔽中拯救出来,令他们能够被世人理解。 他讲述了这群青年人的故事:他们是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中产阶级精英,代际意识将他们团结在一起,独特的民族主义经历令他们与众不同。 这些人出生于 19 世纪末,当时理性的世界正瓦解为一个非理性世界。他们注定要统治世界;然而,他们的生活被世界大战打断,这使他们不得不去寻找自身与历史、与未来的联系。通过研究大量小说、诗歌、自传、回忆录、社会学论文、哲学论文、学术讲座、政治演讲、对话录音、信件、个人日记和报纸文章,本书重现了这一寻找过程,精彩呈现了当时欧洲的集体心态与个人心态。 本书关注思想背后人的经历,探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及其如何搅动参与者的人生。展现代际意识的凝聚力与纽带作用,令读者收获了新颖的视角与背景,去理解悲观主义和绝望情绪的蔓延、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衰落、法西斯的兴起,以及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进步国家突然爆发的暴力事件。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罗伯特·沃尔(Robert Wohl,1936—2021),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系教授、系主任,美国历史学会会员,意大利研究学会会员,研究领域为欧洲文明。代表作《1914年一代》获 198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译者简介 曾小楚,广东汕头人,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目前为自由译者,翻译方向为人文社科、历史、文学。已翻译的作品有 《娜塔莎之舞》《明治天皇》《坂本龙马与明治维新》《压裂的底层》等。
精彩导读
序言 寻找迷惘的一代 ……现在想想 历史有许多巧妙的通道, 精心设计的走廊 和问题,它们窃窃私语的野心 欺骗了我们, 它们的狂妄自大支配着我们。 ——T. S. 艾略特(T. S. Eliot),1922 1914 年一代——闭上眼睛,你的脑海会出现许多图像:学生成群结队地奔赴战场,步枪上插着鲜花,嘴里哼着爱国歌曲,他们太年轻也太天真,毫不怀疑前方有什么血腥的死亡之旅在等待他们;战壕里的士兵,他们扭曲的笑容和逃避的眼神显示出他们与死亡离得有多近;20 世纪 20 年代的享乐主义者,他们嘴角叼着香烟,直视的目光和桀骜的脸庞写满了反叛与绝望 ;人海中崭露头角的共产主义者,已经成为他们声称引导的那场运动的阶下囚 ;嘴唇紧闭、姿势僵硬,对人对己均冷酷无情的法西斯主义者;愤怒的反战分子;对战壕的壮观念念不忘的退伍军人 ;还没结婚便已成为寡妇的韶华已逝的女子;“为了一只牙齿已经掉光的老狗,为了一个满目疮痍的文明”而被架上刀俎,惨遭毁灭的迷惘的一代。 在我们对 20 世纪初的印象中,这些图像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们点缀了我们的记忆,并不知不觉地爬上我们那些最优秀的书籍。它们是我们观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那段时期的棱镜。电影、小说、诗歌、自传、歌曲、纪念品把这些图像永远地印在了我们的大脑最深处。谁能忘记雷马克(Remarque)笔下那些年轻士兵的哀叹:无论生死,他们的世界都永远地消失了;海明威(Hemingway)笔下的杰克·巴恩斯把自己永远不可能回去的男人回忆都沉浸在了酒精之中 ;或者是那个向一切告别,并且为了马略卡岛(Majorca)的世俗快乐而抛弃了衰落的英国的罗伯特·格雷夫斯(Robert Graves)? 可是,尽管有着无法抗拒的魔力,尽管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想象力,尽管盘踞在我们的意识深处,但这些图像的状态却是变动的。它们像死去士兵的灵魂一样,徘徊在一片介于文学和传奇之间的无人地带。有的自相矛盾,有的则与历史学家所了解的不一致。人们全都对“代”是什么感到困惑。如果有人问“1914 年一代”这个短语的意思,并坚持要你给个定义,我们中有多少人能将这些图像压缩成一幅和历史有关的完整图画,就像现在我写的这样?我们中有多少人能从一个个作家的名字,从与命运有关的模糊概念,从对伤亡名单(很长)和战争影响(很大)的笼统回忆中,得出对这些人生活的时代以及他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的令人满意的解释?说到这里,我们中又有多少人能有把握地说所谓的“1914 年一代”到底指的是什么?事实上,人们忍不住会说,如果战争一代是“迷惘的” 一代,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历史 ;他们的历史之所以找不到,那是因为被神话掩盖了。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将 1914 年一代从虚幻的神话中拯救出来,让他们回归真正的历史。这件事看起来非常值得去冒险一试。1914年一代的历史也许可以出其不意地阐明大战的起源及其对参战者的影响。它有可能帮我们理解那些关键的事态发展,例如悲观和绝望情绪的蔓延、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价值观的衰落、共产主义和法西斯运动的兴起,以及 1914 年至 1945 年间欧洲最进步的国家突然爆发的狂热行为。你甚至可能希望这本书提供一个全面看待这一时期的新视角—或者至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各种冲突和利害关系。 可是这种历史该怎么写?书中的主角是谁?在对代际理论做了一番研究之后,我发现,现有的代际模型中,没有一个可以涵盖“1914年一代”这个名词及其同义词在 20 世纪初的欧洲话语中令人费解的各种用法。理论家们当然力求前后一致 ;但是关于 1914 年一代最突出的一点,似乎是这个词所指的那个社会群体的不确定性。为了公正地对待这些复杂材料,我花了一段时间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我选择的方法是放弃理论和词汇前后一致的标准,努力找出 20 世纪初欧洲人所说的“1914 年一代”的含义。毕竟,1914 年一代是个概念。干脆就这么处理,设法找出人们使用这个概念时的方式和语境,它所指代的人或群体,它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变化,人们(以及哪些人)离不开这个概念的原因,以及它背后隐藏的利益—和政治思想。 当我意识到最重要的代际理论本身就是 1910 年至 1933 年这段时间的产物时,这一方法显得更加合适。我们可以很公正地假设这些理论受到了1914年一代的影响—如果不是启发的话。同样非常可能的是,这些理论身上带有某些来源于它们诞生环境的扭曲成分。我们可以把这些扭曲的地方曝光,然后尽可能地用社会现实去验证理论,这样就可以把理论中包含的对 1914 年一代的洞见解救出来。一旦有理论和历史事实不符的地方(我觉得一定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将寻找产生分歧的原因。这些扭曲的因素一定有助于我们理解 1914 年一代的历史——或者说我是这么认为的。 我所设想的这种研究,无法局限于一个欧洲国家,因为1914年一代这个概念暗含着超越国界的经历、感情和命运的统一;因为不同国家的经历揭示了代际现象的不同方面 ;也因为代际理论诞生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视角。另外,出于同样的原因,1914年一代的故事只能从国家这个角度来讲述,否则各个国家的不同经历将会埋藏在虚假的普遍性之中。因此,我决定在讲完一系列国家之后,再对 1914 年一代进行归纳。所以,这本书以国家为结构,讲述的范围是欧洲,使用的方式是比较。从头至尾我都努力和奥尔特加一样牢记,研究欧洲历史的奥秘在于“Eadem sed aliter:东西一样,只是方式不同”。 我的素材来自当代人对 1914 年一代的看法和观念,但是看法的范围被尽可能扩大。我仔细地阅读了小说、诗歌、回忆录、自传、哲学小品、社会学论文、大学讲义、私人信件、个人笔记、报纸文章、政治演讲、谈话录音—事实上,包括任何可能有助于理解代际现象的资料。如有可能,我会采访书中出现的人物—或者和他们这段时间的密友交谈。我发现不同国家的人表达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处理代际问题时,德国人更有可能写出成熟的社会理论,而英国人则写诗、写小说、写回忆录和信,对他们这代人的命运进行评论。法国人倾向于给属于同一时代的一群作家画肖像,意大利人则擅长分析 1914 年一代的政治思想。在西班牙,奥尔特加最重要的代际理论是在公共讨论和大学演讲时提出的,它们的目标是听众而不是读者。不同的章节反映了这些差别。但重点仍是一样。我在每个例子中寻找认知方面的成就,只为了认识和理解一个社会现象,而这个社会现象是当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因此,本书的论点都是按国别和局势,某种程度上还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法国排在最前面,因为就在大战爆发的前几年,1914年一代首次在法国高调亮相,这件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因为弗朗索瓦·芒特雷(Fran?ois Mentré,1877)关于 20 世纪代际理论的第一次重要声明即是对此事的直接回应;还因为后来的代际理论家都非常重视法国发生的事。紧接着是德国,因为那里是代际理论下一次大爆发的发生地,当时大战已经结束了 15 年,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接着把重点转向了英国,我将努力重现当时的历史,同时解释有关“迷惘的一代”的传奇故事为什么会经久不衰。接下来一章的背景是西班牙,主题是何塞·奥尔特加·伊·加塞特(José Ortega y Gasset)的一系列尝试,他努力想在自己有关人类生存的哲学框架内,也在各国乃至整个欧洲政治文化危机的背景下,建立一套全面的代际理论。接下来是意大利,我描绘了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1891)对代际现象的重要看法形成的背景,并试着展示如何用他的观点对奥尔特加的方法进行必要的纠正。最后一章是对以上种种论点的汇总,同时将讨论的背景扩大到整个欧洲,并给出我自己对 1914 年一代的看法。 自始至终,我的目的都是深入探索诗歌和政治意象以及社会理论方面的命题,从而发现激发作者创作灵感的生活经历。这使本书具有传记合集的特点。但我一点也不想展示这群生于 19 世纪末的欧洲人的阶层多样性。我讲述的,是那些自认为或者被别人认为属于 1914 年一代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时代典范的人的故事。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这些人往往是出身于社会中层的男性,而且他们的主要活动便是写作。本书的许多篇幅都在描写他们的直觉、感触和思想。本书研究了他们个人和集体的心理状态,以及为了使之成为改造国家生活的基础,有些人所做的种种努力。我将很乐意看到本书能表现 20 世纪初欧洲知识分子的政治观。书中讨论的一些人现在备受推崇,另外一些人则受到鄙视。因此我必须明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那就是本书既没有英雄也没有恶棍。只有承认和过去的距离,我们才有可能重新认识它。理解 1914 年一代的关键,是承认他们的世界和我们的很不一样。早期现代思想的探索者,精明的吕西安·费弗尔(Lucien Febvre)曾经说过,历史学家不是知者,而是探求者。本书讲述的正是关于这类探索,关于寻找隐藏在迷惘一代的神话背后的真相的故事。
目录
序言 寻找迷惘的一代 第一章 法国:当代青年 第二章 德国:年轻一代的使命 第三章 英国:迷惘的青年军团 第四章 西班牙:我们时代的主题 第五章 意大利:青年!青年! 第六章 两个世界之间的漫游者 注释 图片及引文出处 索引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