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环京津地区相对贫困协同治理研究

环京津地区相对贫困协同治理研究

  • 字数: 160
  • 出版社: 中国经济
  • 作者: 刘海滨|译者:无
  • 商品条码: 978751367983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65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依托于2022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212015),以环京津地区河北省下辖71个县域为研究范围,参考多维贫困指数MPI,结合中国国情,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参考依据,从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教育水平、基本医疗和社会保障五个维度,选择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就业率、人均粮食产量、自来水受益村率、移动电话用户率、路网密度、师资教育水平、受教育程度、卫生机构床位数、医疗技术人员比例、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和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13个指标,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进行赋权,构建了多维相对贫困指数计算模型,计算了2012-2019年环京津地区71个县域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数。作者以环京津的河北省所属地区为研究区域,对其相对贫困识别与协同治理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作者简介
刘海滨,吉林省公主岭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经济与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领域:能源经济与政策、安全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等。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及企业委托课题3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获软件著作权4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近30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目录
目 录1 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义1.2 研究综述1.2.1 相对贫困内涵和发展1.2.2 相对贫困测度研究1.2.3 相对贫困时空演变研究1.2.4 相对贫困致贫因素研究1.2.5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贫困监测研究1.2.6 相对贫困协同治理研究1.2.7 文献评述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3.1 研究内容1.3.2 研究方法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1.4.1 研究思路1.4.2 技术路线2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2.1相关概念2.1.1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2.1.2 相对贫困的特性2.1.3 多维贫困2.1.4 产业扶贫2.2 基础理论2.2.1 区域相对贫困理论2.2.2 空间贫困理论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2.2.4 协同治理理论2.3小结3环京津地区相对贫困测度与识别3.1 区域选择3.1.1 研究区域3.1.2 尺度瞄准3.2 多维相对贫困指数计算模型构建3.2.1指标选取3.2.2 数据收集及处理3.2.3 多维相对贫困指数计算模型3.3 环京津地区县级尺度相对贫困识别3.3.1 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权重计算3.3.2多维相对贫困指数计算3.3.3 县域尺度相对贫困识别3.4小结4 环京津地区相对贫困时空特征分析4.1模型选择4.1.1 全局空间自相关4.1.2 局部空间自相关4.2县级尺度相对贫困时空演变研究4.2.1 县级尺度相对贫困时空演变4.2.2 与环京津贫困带县域名单对比4.3县级尺度相对贫困空间关联性分析 4.3.1相对贫困全局相关性分析4.3.2相对贫困局部相关性分析4.4小结5环京津地区相对贫困致贫因素分析5.1模型选择5.1.1指标贡献度分析5.1.2地理探测器5.1.3基于全息映射的面板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5.2基于指标贡献度的致贫因素分析5.2.1年度致贫因素分析5.2.2 相对贫困县的致贫因素分析5.3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环境-地形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分析5.3.1 环境-地形指标选取5.3.2 地理探测器结果分析5.4基于PGTWR模型的产业发展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分析5.4.1指标变量的描述性统计5.4.2回归模型的选择与检验5.4.3基于PGTWR模型的产业发展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分析5.6小结6环京津地区相对贫困的协同治理研究6.1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相对贫困动态监测6.1.1 夜间灯光数据校正6.1.2 多维相对贫困指数估计模型建立与检验6.1.3 县和乡镇尺度相对贫困监测6.2县级尺度相对贫困的协同治理6.2.1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6.2.2 加强易地搬迁的后续扶持政策6.2.3 推进可持续性产业扶贫6.2.4 提高产业扶贫的益贫性6.2.5 促进环京津地区区域协同发展6.3乡镇尺度相对贫困的协同治理6.3.1 SFIC模型6.3.2外部环境6.3.3协同动因6.3.4制度设计6.3.5催化领导6.3.6协同过程6.3.7考核监督6.3.8协同效果6.4政策启示6.5小结7主要研究成果与展望7.1主要研究成果7.2主要创新点7.3 研究展望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