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工业技术软件化

工业技术软件化

  • 字数: 239
  • 出版社: 机械工业
  • 作者: 编者:李义章//宁振波//赵翰林//闫丽娟//王振华等|
  • 商品条码: 978711176812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4
  • 出版年份: 2025
  • 印次: 1
定价:¥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剖析了工业技术软件化的理念,阐明了工业技术软件化实践的路径,提出了工业技术软件化“原生”知识体系。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讲述了工业化进程、现代工程科学以及工业软件产业的形成,阐明了工业软件来自工程科学知识的软件化,并分析了我国工业软件产业的现状;中篇讲述了现代工业技术的主线、要义和层次,并指出工业技术软件化是工业软件的重要发展方向;下篇讲述了工业软件产业的发展策略、生态建设路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李义章,北京索为系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数字研发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从2006年起,带领索为自主创新研发了SYSWARE——“工业软件操作系统”,并将此软件平台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核工业、电子等国内十大军工集团企业。<br />宁振波,研究员,中国航空工业信息技术中心原首席顾问,中国船舶独立董事,中国核工业集团特聘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2003年,参与飞机制造业数字化工程,完成飞机研制体系数字化转型。2019年,荣获“第十五届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质奖章-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中国设计70人”称号。<br />赵翰林,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曾就职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索为系统,现为自媒体作者、微信公众号“数字工程”主理人、工程学数字图书馆建设者。<br />闫丽娟,曾就职于第二炮兵、国家信息中心、神州数码,现任安世亚太高级副总裁,曾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任中国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化委员会工业软件标准工作组(SAC/TC573/WG8)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对中国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发展有很大贡献。
目录
丛书前言<br />前言<br />上篇 工业软件的发展脉络<br />第1章 工业化进程<br />1.1 第一次工业革命  / 2<br />1.2 第二次工业革命  / 6<br />1.3 第三次工业革命  / 8<br />1.4 第四次工业革命  / 11<br />第2章 现代工程科学的形成<br />2.1 现代工程科学的演进  / 13<br />2.1.1 古代,哲学与技术的分立  / 13<br />2.1.2 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科学兴起  / 14<br />2.1.3 第一次工业革命,工程科学诞生  / 16<br />2.1.4 第二次工业革命,工程科学与行业紧密结合  / 18<br />2.1.5 两次世界大战,科学、工程、技术融合  / 19<br />2.1.6 冷战与科技革命,建立技术科学  / 20<br />2.1.7 布什范式  / 22<br />2.2 科学的内涵  / 23<br />2.3 技术的内涵  / 24<br />2.4 工程的内涵  / 26<br />2.5 工程科学与工程技术  / 27<br />第3章 工程科学软件化产生了工业软件<br />3.1 工程设计的软件化  / 29<br />3.1.1 计算机出现之前的工程设计  / 29<br />3.1.2 计算机与工程设计的结合  / 30<br />3.1.3 工业软件行业蓬勃发展  / 32<br />3.2 科学计算的软件化  / 36<br />3.2.1 科学计算  / 36<br />3.2.2 计算物理学  / 38<br />3.2.3 计算力学  / 38<br />3.2.4 计算材料学  / 39<br />3.2.5 计算化学  / 40<br />3.2.6 计算生物学  / 40<br />3.3 工程方法的软件化  / 40<br />3.3.1 行业发展催生先进工程方法  / 40<br />3.3.2 仿真驱动的工程设计  / 41<br />3.4 波音公司的应用实践  / 43<br />3.4.1 起步  / 43<br />3.4.2 腾飞  / 44<br />3.4.3 巅峰  / 44<br />3.4.4 技术加持  / 45<br />第4章 我国工业软件产业分析<br />4.1 我国工业软件的分类  / 47<br />4.1.1 研发设计类:差距较大,核心技术缺失多  / 48<br />4.1.2 生产制造类:高端乏力,细分领域有优势  / 49<br />4.1.3 运维服务类:前景广阔,国外技术仍领先  / 50<br />4.1.4 经营管理类:份额占优,高端市场待突破  / 51<br />4.2 我国工业软件产业的现状  / 51<br />4.3 推动我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的力量  / 52<br />4.4 我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的支柱  / 53<br />4.5 我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  / 54<br />中篇 中国工业技术软件化发展之路<br />第5章 现代工业技术的主线:工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活动<br />5.1 工程师视角的工业技术  / 58<br />5.2 方案阶段  / 61<br />5.2.1 第一轮方案设计:需求设计  / 63<br />5.2.2 第二轮方案设计:概念设计  / 66<br />5.2.3 第三轮方案设计  / 68<br />5.2.4 方案阶段的重要性  / 71<br />5.3 工程研制阶段  / 74<br />5.3.1 详细工程设计、工艺设计、试制和试验  / 74<br />5.3.2 用仿真代替试验  / 76<br />5.3.3 供应商、主机厂和工程师  / 76<br />5.3.4 赋予产品高质量  / 79<br />5.4 批量生产阶段  / 82<br />5.4.1 工厂的工艺技术体系  / 82<br />5.4.2 制造基准信息:以BOM为中心  / 82<br />5.4.3 工厂规划与运营  / 83<br />5.5 产品运行与维护阶段  / 84<br />5.5.1 厂商积极提供运维服务  / 84<br />5.5.2 运维的模式与技术  / 85<br />5.5.3 高端运维:航天器在轨服务  / 87<br />第6章 现代工业技术的要义: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br />6.1 没有标准化就没有现代工业  / 89<br />6.1.1 互换性为大规模生产筑基础  / 90<br />6.1.2 品种控制提高经济效益  / 92<br />6.1.3 有标准时间才有科学测定的生产率  / 92<br />6.1.4 国家推动标准化为各行业确立技术规则  / 94<br />6.2 模块化大规模提高产品研发生产效率  / 95<br />6.2.1 模块化体现系统设计  / 96<br />6.2.2 模块化促进知识分工  / 97<br />6.2.3 模块化关键在于处理耦合  / 98<br />6.3 系列化促进产品持续改进  / 101<br />6.3.1 采用货架技术加速新产品上市  / 101<br />6.3.2 建立产品型谱降低技术风险  / 103<br />6.3.3 规划产品线瞄准细分市场  / 103<br />第7章 现代工业技术体系的层次<br />7.1 基础共性的工业技术  / 105<br />7.2 行业通用的工业技术  / 107<br />7.3 企业专有的工业技术  / 109<br />第8章 中国的工业技术软件化<br />8.1 工业技术软件化:源于中国的产业赛道  / 113<br />8.2 工业技术软件化的定义  / 114<br />8.3 工业技术软件化参考架构  / 115<br />8.3.1 工业技术积累是基础  / 116<br />8.3.2 软件化过程与技术是关键  / 117<br />8.3.3 构建工业软件生态是目标  / 117<br />8.4 工业技术软件化的解析  / 117<br />8.4.1 工业技术软件化的方法论  / 117<br />8.4.2 工业技术软件化的完整逻辑  / 119<br />8.4.3 工业技术软件化的过程  / 120<br />第9章 工业技术软件化的实践<br />9.1 工业技术软件化技术体系  / 125<br />9.1.1 可视化工业APP开发技术  / 125<br />9.1.2 工业APP标识流通技术  / 128<br />9.1.3 工业APP集成应用技术  / 130<br />9.2 工业技术软件化的工程实践  / 132<br />9.2.1 航空行业  / 132<br />9.2.2 航天行业  / 133<br />9.2.3 兵器行业  / 133<br />9.2.4 船舶行业  / 133<br />9.2.5 核工业  / 134<br />9.2.6 电子行业  / 134<br />9.2.7 汽车行业  / 135<br />下篇 发展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br />第10章 工业技术软件化的发展策略<br />10.1 工业技术软件化需要平台视角  / 138<br />10.1.1 工业软件平台是开展工程研制工作的载体  / 139<br />10.1.2 平台化策略可以带动国产工业软件的发展  / 139<br />10.1.3 “平台+工业APP”创新工业软件发展路径  / 140<br />10.2 发展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的抓手  / 140<br />10.2.1 建立工业软件测评体系,促进国产化替代  / 140<br />10.2.2 推广工业软件操作系统,提升工业技术软件化率  / 142<br />10.2.3 开展工业APP教育与培训,提升数字工匠供给能力  / 143<br />10.3 工业技术软件化产业的重点任务  / 143<br />10.3.1 以工业智能算力为核心建设基础设施平台  / 144<br />10.3.2 培育工业软件的多元业务能力  / 146<br />10.3.3 深度融入工业体系的转型  / 148<br />第11章 工业技术软件化的生态建设<br />11.1 政府项目的角色:撑起生态的框架  / 153<br />11.2 企业用户的角色:能力中心建设  / 155<br />11.3 院校的角色:培育专业与数字化复合人才  / 158<br />11.4 资本的角色:助推者的两面  / 162<br />11.5 平台的角色:开源的启示  / 163<br />11.6 知识产权的角色  / 166<br />第12章 工业技术软件化的展望<br />12.1 工业知识和技术传播范式的变革  / 170<br />12.1.1 知识和技术传播范式的演进  / 171<br />12.1.2 工业知识和技术的封装和复用  / 171<br />12.2 工业技术软件化未来的演变路径  / 172<br />12.2.1 知识产权  / 172<br />12.2.2 商业逻辑  / 173<br />12.2.3 产业创新中心  / 173<br />12.3 工业APP与“未来黑科技”的结合  / 175<br />12.3.1 工业APP与语义集成促进数字工业知识智能匹配  / 175<br />12.3.2 机器学习  / 175<br />12.3.3 伴随5G全面渗透  / 176<br />附录 提高生产率的技术 ???<br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