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制度·文本·演剧:《昭代箫韶》与清代宫廷戏曲研究/故宫学研究丛书

制度·文本·演剧:《昭代箫韶》与清代宫廷戏曲研究/故宫学研究丛书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胡光明
  • 商品条码: 9787100240802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540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10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制度·文本·演剧:〈昭代箫韶〉与清代宫廷戏曲研究》一书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学术分析,详细考辨了《昭代箫韶》的编创过程,指出其源于乾隆末年的《铁旗阵》,并在嘉庆年间分化为两部大戏。作者系统考察了杨家将戏曲的“前文本”及其他宫廷大戏对《昭代箫韶》的影响,提供了文本生成背景。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采用跨学科视角,深入探讨帝王心态、宫廷政治和物质文化等方面,如乾隆、嘉庆御制诗集中的演剧场所诗篇,揭示了帝王的时间焦虑与想象,以及宫廷政治中王朝兴替、君臣纲常、性别秩序、神道设教等。在物质文化方面,描述了大戏台的建造与使用、宫廷戏衣的精美壮观,展现了皇权的“逾度的美学”。书中还借鉴了“被发明的传统”等理论观点,从“流动的文本”与“文化遗产学”的视角审视宫廷戏曲,探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本书的出版,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戏曲史和清代社会文化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胡光明,河南鹿邑人,哲学博士,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历史及文化学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戏曲史、明清文学与文献、清代宫廷文化的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宫廷文化视域下的杨家将戏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绪 论 第一部分 制度与帝王 第一章 清代宫廷演剧的制度变迁及其民间影响 第一节 “内”“外”兼及:清代前中期的宫廷演剧制度 第二节 “进”“退”之间:晚清昇平署外学的变迁及其影响 第三节 自“上”而“下”:清代宫廷戏曲对民间演剧的管理与文化审查 第二章 乾隆、嘉庆帝对宫廷演剧的参与及其观剧心态 第一节 聚焦宁寿宫:乾隆帝的时间焦虑与宫廷演剧的文化意涵 第二节 从乾隆到嘉庆:帝国形象的建构与观剧心态的转变 第二部分 文本与文化 第三章 《昭代箫韶》的文本生成及其出版流传 第一节 从《铁旗阵》到《昭代箫韶》:乾隆后期宫廷大戏的编创 第二节 承袭与新变:《昭代箫韶》与宫廷大戏的传统 第三节 出版与流通:“癸酉之变”与《昭代箫韶》的刊刻 第四章 《昭代箫韶》中的华夷之辨与身分认同 第一节 历史与戏剧:《昭代箫韶》与清代有关宋、辽正统华夷的论述 第二节 华夷与性别的规训:杨四郎与耶律琼娥的行为选择 第三节 衣冠穿戴的现实性:《昭代箫韶》中的满蒙衣冠与君臣观演 第五章 《昭代箫韶》中的君臣与神道书写 第一节 公私之辨与重评历史:《昭代箫韶》中的君臣书写 第二节 神谱权力与仪式再现:《昭代箫韶》中的神道书写 第三部分 演剧与政治 第六章 宫廷演剧的物质基础与昆弋本《昭代箫韶》演出史 第一节 三层大戏台:《昭代箫韶》与宫廷演剧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史实与观感:乾隆朝宫廷大戏演出情形考述 第三节 文本形态与演剧形式:嘉庆至同治时期《昭代箫韶》的演出 第七章 戊戌变法与慈禧改编演出皮黄本《昭代箫韶》 第一节 声腔的变易:慈禧指导下的《昭代箫韶》皮黄本改编 第二节 戏剧与政治:戊戌变法与皮黄本《昭代箫韶》 第三节 名伶的参与:京剧名伶田际云与皮黄本《昭代箫韶》 结 论 附录一 杨家将戏曲剧目表 附录二 现存《昭代箫韶》文献简目 附录三 嘉庆刊本《昭代箫韶》各本各出内容提要 附录四 乾隆朝四十二段《铁旗阵》残本与《古本戏曲丛刊》九集本、嘉庆刊本《昭代箫韶》出目对照表 附录五 嘉庆刊本、道光二十六段本、光绪昇平署皮黄本《昭代箫韶》出目对照表 附录六 现存宫廷演剧档案之《昭代箫韶》演出记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