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空气动力学发展蓝皮书(2018—2022年)

中国空气动力学发展蓝皮书(2018—2022年)

  • 字数: 505
  • 出版社: 国防工业
  • 作者: 唐志共,夏斌,吴德松,等
  • 商品条码: 9787118134223
  • 版次: 1
  • 页数: 439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空气动力学兼具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特点,能够为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提供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推动飞行器更新换代,被称为飞行器研制的“先行官”。本书回顾总结了从2018年至2022年我国空气动力学在空气动力学基础理论、试验设备设施、关键技术和在国防和经济社会中的应用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以及目前的总体状态,并展望了我国空气动力学未来发展。
作者简介
唐志共,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研究与应用,在新一代高超声速风洞试验系统研制、新型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设计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以及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奖、钱学森杰出贡献奖等,是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现任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长。
目录
低跨超声速空气动力学 11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 111先进飞行器气动布局及优化设计 112结冰空气动力学 113旋翼空气动力学 114气动声学 115先进流动控制技术 12科研试验基础设备设施 121常规气动力试验设备 122其他类型试验设备 13试验测试技术 131风洞大攻角试验技术 132连续变迎角测力测压试验技术 133超声速连续变马赫数试验技术 134翼下双支撑测力及支撑干扰修正技术 135旋转天平试验技术 136模型振动主动抑制技术 137全机颤振试验技术 138空间流场结构测试技术 139模型表面流动与摩阻测试技术 1310空天飞行器级间分离试验技术 1311动导数与虚拟飞行试验技术 1312捕获轨迹试验技术 1313模型自由飞试验技术 1314推力矢量风洞试验技术 1315反推试验技术 1316进气道试验技术 1317结冰试验技术 1318直升机旋翼试验技术 1319气动噪声试验技术 1320高速列车试验技术 14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141大型客机 142航天飞行器 143通用飞机 144直升机 参考文献 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 21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 211高超声速气动布局设计 212高超声速热防护与热结构 213气动力/热预测技术 214湍流、燃烧与转捩 215高超声速流动控制技术 216多体分离设计评估技术 217多学科耦合分析及设计 218气体物理效应问题 22科研试验基础设备设施 221气动力、热试验设备 222防热试验设备 223其他类型试验设备 23试验测试技术 231气动热与热防护试验测试技术 232气动力试验测试技术 233气动物理测试技术 234气动推进一体化风洞试验技术 24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241载人工程 242深空探测 243临近空间环境探测 244工业应用 参考文献 物理气体动力学 31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 311等离子体中的原子分子过程研究 312高温气体多温度非平衡模型和物性参数研究 313宽温域气体状态方程理论研究 314高温高压爆轰精密建模 315高温高压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研究 316高温高压界面不稳定性与混合理论研究 317气动物理学理论研究 318等离子体理论与技术应用研究 319流变学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 32科研试验基础设备设施 321高频感应等离子加热风洞 322流变学多物理实验表征平台 33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计算空气动力学 41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 411几何处理和网格生成 412物理建模 413高精度格式 414多学科耦合数值模拟 415多学科多目标优化设计 416高性能计算 417气动建模与参数辨识 42计算空气动力学软件建设 421CFD软件研制 422CFD软件的验证与确认 43大型计算机及附属设施 431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中心 432航空工业计算所计算中心 433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高性能数值模拟集群 434西安交通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 44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441大型客机层流短舱设计 442民机典型气动数据库构建 443海上风力机 444高铁 445深空探测 446火箭垂直回收 参考文献 风工程与工业空气动力学 51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 511结构风工程 512环境风工程 513车辆空气动力学 52科研试验基础设备设施 521结构风工程试验设备 522环境风工程试验设备 523车辆空气动力学试验设备 53试验测试技术 531结构风工程试验技术 532环境风工程试验技术 533车辆空气动力学试验技术 54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541结构风工程 542环境风工程 543车辆空气动力学 参考文献 风能空气动力学 61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 611风力机复杂流场的建模与数值仿真方法 612风力机尾流工程模型 613风力机专用翼型族及叶片设计 614风力机非线性气动弹性分析与优化方法 615海上风力机特有的空气动力学相关问题 616风力机气动噪声的产生机理与降噪策略 617风力机结冰问题 618直线翼垂直轴风力机气动性能 619双风轮风力机气动性能 62科研试验基础设备设施 621风沙两相流风洞 622风浪流港池系统 63试验测试技术 631风力机翼型低速风洞二元翼型性能高精准度试验技术 632沿海气候条件下中小型风力机检测与认证技术 633风力机叶片气动弹性试验技术 64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气动弹性力学 71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 711复杂气动弹性力学机理研究 712CFD/CSD耦合仿真方法 713非定常气动力建模与流动降阶方法 714气动伺服弹性分析与设计 715高超声速热气动弹性分析 72试验测试技术 721气动弹性风洞试验平台建设 722气动弹性风洞试验技术 723气动弹性飞行试验技术 73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731大型客机 732航天飞行器 733高速列车 参考文献 空气动力学测控技术 81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 811风洞流场测试技术 812发动机燃烧流场非接触测量技术 813气动物理测试技术 82气动力、压力与气动热测量技术 821气动力测试技术 822气动载荷测试技术 823气动热与热防护试验测试技术 83试验测量技术 831试验模型空间位移(变形)和姿态测量技术 832航空航天动力试验技术 833模型飞行试验技术 834其他测控技术 84风洞控制技术 841风洞流场参数控制技术 842风洞电液伺服控制技术 843风洞滑流试验高速电机精确控制技术 85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流动显示技术 91速度场显示与测量技术 911粒子图像测速技术 912粒子跟踪测速技术 913光流显示与测量技术 914多普勒全场测速技术 915特征信号图像测速技术 92密度场显示与测量技术 921纹影显示技术 922背景导向纹影技术 93温度场显示与测量技术 931温敏漆技术 932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 933平面激光诱导荧光技术 934磷光热成像测温技术 935基于热致辐射光谱宽波段积分比的高温测量技术 94其他流动显示与测量技术 941快速响应压敏漆技术 942油流显示与测量技术 95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智能空气动力学 101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 1011湍流模型的智能化 1012网格生成、网格处理的智能化 1013智能实验技术 1014数据同化 1015多源数据智能融合 1016流动控制智能化 1017流动智能化建模 1018物理约束的智能化流场求解 102智能空气动力学软件发展 1021风雷AI湍流模型 1022“东方·御风”模型 1023“秦岭·翱翔”模型 103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燃烧空气动力学 111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研究 1111燃烧反应动力学 1112湍流燃烧机理与模型 1113极端条件燃烧及稳定性 1114湍流燃烧数值模拟 112试验测试技术 1121湍流燃烧中间组分浓度测量方法研究 1122湍流燃烧温度测量方法研究 1123湍流燃烧速度测量方法研究 1124多参数测量激光诊断方法研究 113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1131航空发动机 1132内燃机 1133爆震发动机 参考文献 空气动力学科研和教育机构 121主要科研机构 1211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1212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1213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 1214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1215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1216其他 122主要教育机构 122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22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223西北工业大学 1224国防科技大学 1225清华大学 1226北京大学 122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228复旦大学 1229天津大学 12210上海交通大学 12211西安交通大学 12212中南大学 12213同济大学 12214中国科学院大学 12215浙江大学 12216大连理工大学 12217北京理工大学 12218哈尔滨工业大学 12219中山大学 12220厦门大学 12221华中科技大学 12222重庆大学 12223四川大学 12224电子科技大学 12225兰州大学 重要学术活动和重要事件 ⅩⅩ131重要学术活动 1311学会本级 1312低跨超声速空气动力学 1313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 1314物理气体动力学 1315计算空气动力学 1316风工程和工业空气动力学 1317风能空气动力学 1318空气弹性力学 1319空气动力学测控技术 13110流动显示技术 13111智能空气动力学 13112燃烧空气动力学 132重要事件 1321学会本级 1322低跨超声速空气动力学 1323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 1324物理气体动力学 1325计算空气动力学 1326风工程与工业空气动力学 1327风能空气动力学 1328流动显示技术 1329智能空气动力学 13210燃烧空气动力学 空气动力学发展展望 141空气动力学发展所面临的形势 1411航空领域 1412航天领域 1413地面交通领域 1414其他领域 142空气动力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1421智能化 1422耦合化 1423精准化 1424工具化 附录1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简介 附录2空气动力学相关期刊简介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