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心理界限:做不轻易让步的自己

心理界限:做不轻易让步的自己

用心理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难题。以正确的方式建立心理界限,并不等于自私,更不会让你失去重要的人!给总怕别人失望,宁可自己受伤的你,愿你既能保有善良,又能坚定做自己!华景时代
  • 字数: 1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者: 杨嘉玲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8-04-01
  • 商品条码: 978755961835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09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哈佛大学80年幸福研究结果表明:和我们人生幸福度的联系最为紧密的是,我们人际关系的质量。然而现实中,我们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重要的关系中,常常出现让我们为难的事:“我是你妈,我能害你吗?都是为你好!”“哎呀,反正你有空,帮个小忙怎么了?”“我是你的男/女朋友,看你手机不应该吗?”“为什么又加班!你不陪我吃饭,我也不吃了!”……在强调“忍”与“让”的文化氛围里,你是否经常选择妥协、忍耐,感觉自己的精力被掏空,私人空间受到侵犯,但想到拒绝,又会感到恐惧、罪恶和内疚。不设任何防线的亲情、爱情、友情、职场忠诚,是身心受伤的根源!心理界限,就是“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在人际关系中,没有明确的界限,只会让彼此的关系逐渐崩坏。本书将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心理界限”故事,找到亲情、爱情、友情、职场关系中的“黄金分割点”,让我们既能保有善良,又能坚定做自己。 ★以正确的方式建立心理界限,并不等于自私,更不会让你失去重要的人!
内容简介
心理界限被踏线最常发生在伴侣、亲子、职场乃至各种人际关系之间,特别容易出现在“以和为贵”的华人社会里。我们从小就被教导“退让”是一种美德,做人要善良不计较,但是一旦这些付出的关系失去平衡,让我们一直处于讨好别人,自己却变得不好的状况里,失去自我的价值感,活得很累。
杨嘉玲心理咨询师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心理界限”故事,带领我们审视人际关系中存在已久的问题,并以精准、层次分明的角度,剖析心理界限的各种情境,带领我们戒掉不必要的人际伤害――以正确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心理界限,并不会让你被他人指责自私,更不会让你失去重要的人。
杨嘉玲著的《心理界限(做不轻易让步的自己)》从4个人际相处的智慧提点切入,进行3道戒伤害练习,由内而外,带着你划出“心理界限”,找回你应得的快乐生活。因为,这是你的人生,你不该为满足别人的需求而活。
作者简介
杨嘉玲,心理咨询师。热爱写作,喜欢通过文字让人感觉温暖、获得疗愈。启点文化负责人。她柔顺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冒险的心。政大经济系毕业,发现自己无法融入冰冷的数字世界,凭借一颗敏锐的心思,以及对人文哲理充满好奇心,毅然踏上心理辅导之路。
她创立了启点文化,通过经营公司,她更理解一般人在真实生活中须面临的考验。因此,总能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语,帮助个案突破盲点。相信心理工作者能带给世界最好的礼物,是将枯燥艰涩的专业知识,转化成简单、有温度的话语启发人们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反思生命的处境,找到前进的动力。
目录
前言 为人着想。为什么让我们的心痛痛的
辑一 无形的界限,有感的痛
胸口卡卡的感觉,是怎么一回事,
辑二 那些被伤害的人的样貌
为什么不招摇、守本分,满足大家的要求,我还是受伤了……
为什么我这么尽心尽力,你们还是觉得我做得不够好
为什么多做,到最后变成我的错?我有一股闷气,不知道该对谁说!
为什么付出真情,反而惹人厌?我付出了那么多,我该怎么办
我只是想做得更好,但是讨好了别人,我却一点也不好?
辑三 默默付出的背后,没被点亮的力量
当你懂得设防线时,你的善良会更被珍惜
学着说需求,让对方更容易靠近你
适度距离,才能给对方成长的空间
界限,是你的隐形防护罩,守护你的美好
辑四 戒伤害练习:建立完整自我能量
戒伤害练习之前:何谓健康的心理界限
戒伤害练习一:由内而外,把体质调整好
戒伤害练习二:由外而内,强化防御力
后记 照顾你的当下,保护你的未来
摘要
前言:为人着想,为什么让我们的心痛痛的?你的人生,一直在忍让吗?之所以会动念写这本书,源自一个生活上的小插曲。有一次,我因公出差,搭乘高铁到外地。上了列车,我很快地就找到预先购买的对号座,但是两张并排的座椅上却已经有一位打扮朴素的妇人和看似智力发展迟缓的小女孩坐在那里,我猜测应该是母女关系。我拿着车票给妇人看,悄声地告诉她坐到我的位置了。妇人并没有出现任何惊讶的反应,她放下手中的早餐准备离席。只是她一边起身,嘴里却不断地碎念着:“唉!我好可怜,有位子变成没位子。”音量之大,全车厢的人都听得到。随后,她拿起手机打电话给友人,再次抱怨这件事。故事讲到这里,如果换成是你,在那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我本以为面对一个无关紧要的陌生人,要做到态度温和,立场坚定,不理睬对方无理的反应,并非难事。直到我把这个经历分享出来之后,才发现不是每个人都能果断地在当下设立界限,分清楚哪些事情是自己该处理的,哪些只要轻轻带过即可。我们很容易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影响了自己的心情,特别是产生“愤怒”或“愧疚”这两种情绪。我们先来谈“愤怒”的情绪。我的一个朋友,听完我的经历之后说:“如果我是你,一定会跟对方吵起来!要对方搞清楚状况,到底是谁没预先订票想坐霸王位,要她还一个公道来。难道你不会生气吗?”“当然生气啊!实在是很莫名其妙,搞得好像我才是坏人。”“可是你为什么都没有反驳或解释呢?”“跟她生气,然后呢?你觉得她是那种会道歉的人吗?而且这样不就正中她的下怀吗?”“怎么说?”友人饶有兴味地继续追问。“你想想,她说那些话摆明就是想激怒人。如果我因为生气回呛她:‘太太,想有座位,请自己先买票。’一来,只会引来旁人更多的注意;二来,倘若她恼羞成怒回我:‘我真的好可怜,一个人带孩子,赚钱有多辛苦呀,怎么可能会上网买票啊!欺负我们这种没读书的人。’你有多大的把握,旁边的人搞得清楚来龙去脉,不会因为她这番话觉得她很可怜,我很冷漠。到时候,就真的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哦!我懂了。假如你因为她说的这番话,情绪受到影响跟着生气的话,她就可以把自己伪装成弱者,让你百口莫辩。”朋友很快就抓到这中间幽微的心理。“所以说跟那个妈妈生气,其实是跟自己过不去。就算你把道理说破了,对方也不一定会认同你。不反应,才是最好的处理方法。”只是这需要很清楚的心理界限才能不随之起舞,而掉入对方的心理游戏。为了捍卫自尊,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战局。赢了,没有任何好处;输了,只会让自己更怄。还有另一群人面对相同的处境,心中被勾起的情绪不是愤怒,而是“愧疚”,于是他们会对我的处理颇有微词,像是:“你不怕别人觉得你很冷漠、没爱心吗?”“也许她女儿真的需要照顾,让一下座位而已啊!日行一善。”“你一个人,比他们两个人好找座位啊!”这些反应表面上是良善的,但是仔细深思,他们似乎把我的重点调包了,从本来的“责任议题”(那位妈妈如果需要就近照顾女儿,应该预先订票),变成“道德议题”(能让,却没选择让,是没有爱心的表现)。他们的言下之意,隐微透露着一种特殊的逻辑,如果对方的状态比我们糟糕,我们就不应该表现得太快乐,应该发挥牺牲、忍让的精神,才称得上是一个善良、好心的人。也就是说,相较于支持受害者,他们更习惯同情弱者。有时,甚至会反过来要求受害者配合演出,要当事者别太计较。例如,民众常因为着急自己家人的病况,对医护人员咆哮或动粗,事后,推说自己是因为太着急才会失控,要医护人员体谅。此时,如果医护人员不愿意和解,就很容易承受“不近人情”的压力(白衣天使应该秉持着服务大众的精神)。民众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潜规则正一点一滴蚕食着医疗从业人员的热情与尊严。这些看似平凡无奇的反应,让我开始思考并发现,对许多人来说,设定心理界限,清楚地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原则与底线,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明明心里有千百个不愿意,却出于各种原因或他人的眼光,做出违背自己心意的事情,让自己不断地受伤。总会为了“做好人”,而放弃“做自己”。更可怕的是,好人不一定会把事情做好,更常有的结果是“好人做坏事”。一如我当时若不是选择不回应,而是收下了那位妈妈的暗示,因为同情,把座位让给她和智力不足的女儿。有了成功经验之后,很难保证那位妈妈不会食髓知味,下一次继续用这种方法霸占别人的座位,并且把别人的礼让当成理所当然。特别是在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愈来愈密集,界限却愈来愈模糊,明明物理距离很远,但是因为常常看得到彼此的动态,而有假性的亲密,稍不留意就会发生越界或踩了别人的线。例如,有些微博好友你并不熟,他可能看完你的动态分享就直接留言告诉你该怎么做才好,仿佛他非常了解你的一切。本书《心理界限》,正是因为作者深深了解在重视群体和谐的东方文化中,你我从小被灌输许多似是而非的信念,像“吃亏就是占便宜”“退一步海阔天空”“以大局为重”等,以至于遇到冲突时,我们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让”,而不是把事情说清楚。当“让”这个念头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代表着你已经撤守了原本的底线,同意对方将领域扩大到你的领土。久而久之,就会有一种被挤压、被侵犯的感觉,让自己愈活愈扭曲。特别是人与人互动愈紧密的时候,界限愈容易不清楚。小至随手使用你的物品,不事先过问、随意评论你的穿着言行、查看你的手机或行踪、在你的Facebook 上大放厥词、网络霸凌;大至介入你的职业选择、交往对象、教养风格,甚或是要你牺牲个人福祉,以换取整个家族或公司的荣誉等,让我们一点一滴地失去自我的掌控与认同。但是,“退让”通常伴随而来的不是更多的“尊重”或“互惠”,而是愈来愈多的“不得不”与“勉强”,当心里的意愿没有被重视时,你的内在空间无法给出好品质的对待。时间一长,你要么讨厌自己,要么愤世嫉俗,到最后受伤最重的还是自己。我很喜欢一句话:“修养是一种美德,然而必要时的强悍,是维持好修养的前提。”如果一味地以和为贵,只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伤害,那么我们需要勇气拨开和平的假象,看清楚问题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而不是一直满足别人的期待,却让自己不断地受伤害。希望本书提到的他人的故事,能帮助你了解什么是心理界限、健康的界限及其对我们的重要性。如果你也意识到自己的界限时常无法发挥作用,常常让自己处在进退失据的状态,那么我期待借由阅读此书,能帮助你找出心理界限受损的原因、回溯心理界限形成的过程,并重新植入对自己有帮助的信念,戒掉被伤害的“循环”,找回你原有的平衡与自信。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