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

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

  • 字数: 15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陈昭瑛 著 著作
  • 出版日期: 2008-06-01
  • 商品条码: 9787561757109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08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本书中论文的目次是按照先秦到现代的时间顺序。其中《朱熹的(诗集传)与儒家的文学社会学》一文写于博士班研读期间,《马思主义和儒家的文学观:内在目的论的观点》一文写于l995年转向台湾文学研究之后,但其实只是总结之前十年的心得。《“永恒的乡愁”:徐复观论先秦儒家美学》和《“情”概念从孔孟到苟子的转化》两篇论文是去年底恢复工作之后的一点成绩。其余五篇完成于我参加由黄俊杰先生主持的“大学学术追求很好发展计划——东亚近世儒学中的经典诠释传统”期间(2000-2003),可以算是一部分的成果。贯穿这些不同时期作品的精神是一致的,我对儒家美学的基本看法从未改变,但盼望未来在师友的惕励和自己的努力之下能更趋成熟。
作者简介
陈昭瑛,一九五七年生,母台湾台南市人,父台湾嘉义民雄人。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哲学研究所硕士、外文研究所比较文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人(1998—1999),曾获第二届五四文学评论奖(1999),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著有:《台湾与传统文化》(增订再版)  (2005)、《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2005)、《台湾与传统文化》(1999)、《台湾文学与本土化运动》(1998)、《台湾诗选注》(1996)、小说集《江山有待》(1980),译注马库色《美学的面向》(1987)等。
目录
序燃烧灵魂的星光
先秦儒家与经典诠释问题
  一、前言
  二、“述而不作”与经典性的关系
  三、“经”、“权”概念与经典诠释的关系
  四、“为其人以处之”:诠释者的理解和体验
孔子诗乐美学中的“整体性”概念
  一、前言
  二、中和:情理相得
  三、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形式与内容的统
  四、兴、观、群、怨:主客合
  五、共鸣与启迪、沉醉:听者与作品的交融
  六、礼乐之治:“社会美”的概念
“情”概念从孔孟到荀子的转化
  一、前言
  二、《论语》中的“情”
  三、《孟子》中的“情”
  四、《荀子》中的“情”
    (一)人情与实情
    (二)“情”的主体性内涵
    (三)“至情”与“至文”:美学的突破
孟子“知人论世”说与经典诠释问题
  一、前言
  二、《论语》中与“知人论世”相关的看法:“知言”、“知人”、“以文会友”
  三、孟子“知人论世”章析论
  四、由伦理学向史学、诗学的转化:荀子、司马迁、刘勰
  五、结语:“友情”成为“理解”(“知”)的隐喻
“通”与“儒”:荀子的通变观与经典诠释问题
  一、前言
  二、荀子与汉代经学:经学传承与“通儒”概念
  三、“通变”、“经权”概念的起源:《论语》、《孟子》、《荀子》、《易·系辞》
  四、苟子的通变观
    (一)“权”的双重意义
    (二)通“一与多”之变
    (三)通“古与今”之变
    (四)“通”与“儒”
    (五)“通”与“学”
  五、结语:对经典诠释的启发
性情中人:试从楚文化论《郭店楚简·性情篇》
  一、前言
  二、楚巫文化中情、身相依的思想及性别意识
  三、“情”的存有内涵:与气、性、身、心的关系
  四、“情”的伦理要求:信与久
  五、结语
朱熹的《诗集传》与儒家的文学社会学
  一、前言
  二、《诗集传》与儒家的文学发生学
  三、时代精神
  四、文学的政治学与教育学:风与刺
  五、民族诗学

  六、文化理论:王与霸的两难
  七、原始主义:古典的与浪漫的
  八、方法论:赋比兴与主题研究
  九、结语
“永恒的乡愁”:徐复观论先秦儒家美学
  一、前言
  二、“礼乐之治”的核心:“仁”作为艺术精神
  三、艺术与道德的关系:内在目的论的观点
  四、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反省性的反映”与“批判的模仿”
马克思主义和儒家的文学观:内在目的论的观点
  一、形式主义的误解
  二、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
  三、批判的模仿
名词索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