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
重量重大攻关项目,聚焦中国本土视觉文化,理论创新的典范之作
装帧: 精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作者: 周宪 主编
出版日期: 2017-10-01
商品条码: 9787544772112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488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
¥8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的视觉文化研究》聚焦于“视觉的社会建构”和“社会的视觉建构”之互动关系,将视觉文化置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伟大实践之背景中予以考量。从大众文化、先锋艺术、草根传媒文化、城市景观、视觉体制和视觉技术六个“扇面”出发,深入探究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视觉性建构的复杂关系,以期厘清当代中国视觉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内在逻辑,并探索视觉文化实践如何为建构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周宪,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不错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有:《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2015)、《从文学规训到文化批判》(2014)、《视觉文化的转向》(2008)、《审美现代性批判》(2005)等。
目录
主编序/1
导论/1
第一节文化视角中的社会变迁/2
一、社会转型与主体性建构/2
二、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5
三、社会转型的系统层级与历史分期/9
第二节视觉文化与其建构功能/12
一、何谓视觉文化?/12
二、视觉文化及其建构/16
参考文献/41
第一章大众文化表征与视觉建构/43
第一节社会转型与大众文化视觉建构/43
一、大众文化嬗变与“视觉转向”/44
二、“大时代”、“小时代”和“微时代”的形象学/48
第二节“大时代”的英雄形象及其演变/55
一、时代巨变中的英雄崇高感/56
二、社会俗世化中的英雄泛化/59
三、文化合力中的英雄重构/65
第三节“小时代”的消费型偶像及其表征逻辑/69
一、消费型偶像的兴起/69
二、消费型偶像的生产逻辑/79
第四节“微时代”的凡人形象及其主体建构/87
一、作为“筑梦者”的凡人形象/88
二、凡人形象的视觉主体建构/99
结语/111
参考文献/114
第二章当代先锋艺术与视觉建构/116
第一节社会转型中的当代先锋艺术/116
一、何谓当代先锋艺术?/117
二、当代文化中的艺术场/121
三、当代先锋艺术与公众/126
第二节社会变迁与视觉性的转型/129
一、当代先锋艺术的历史分期/129
二、当代先锋艺术的体制转型/132
三、当代先锋艺术社区的演变/137
第三节当代先锋艺术的形象生产/142
一、超越革命现实主义/142
二、重归平凡的形象符号/149
三、新世相的登场/155
第四节视觉符号的挪用/163
一、传统符号的挪用:重构/164
二、革命符号的挪用:反讽/172
三、消费符号的挪用:模拟/179
结语/184
参考文献/188
第三章草根传媒文化与视觉建构/190
第一节社会变迁与草根传媒文化的崛起/190
一、何谓“草根传媒文化”?/191
二、社会变迁与草根传媒文化/195
第二节草根传媒文化的形象学/199
一、形象与情感的互动/200
二、情感形象的类型学/203
第三节草根传媒文化的表征/211
一、直呈性/212
二、戏剧化/214
三、超文本/219
第四节草根传媒的公共参与和视觉伦理/225
一、公共参与和视觉建构/226
二、视觉建构与批判理性/233
三、草根传媒与视觉伦理/244
结语/249
参考文献/251
第四章城市景观的视觉性生产/253
第一节社会转型中的城市景观/253
一、作为社会转型表征的城市景观/253
二、城市景观的文化意涵/255
三、如何理解景观?/262
第二节当代中国城市景观的发展/265
一、城市景观发展的历史分期/266
二、城市景观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273
第三节城市景观中的奇观现象/279
一、奇观与景观句法的历史断裂/279
二、奇观的三种形态/283
第四节城市景观的话语权/295
一、景观建构的话语权/295
二、城市空间中的地标性景观/304
第五节“景观句法”的历史修复与美学维度/314
一、“景观句法”的历史修复/314
二、“景观句法”的美学维度/317
结语/320
参考文献/322
第五章视觉体制的形象生产与视觉建构/324
第一节当代文化中的视觉体制/324
一、何谓视觉体制?/324
二、社会转型中的视觉体制演变/326
三、视觉体制的三个问题/335
第二节作为视觉体制的博物馆/341
一、博物馆作为典型的视觉体制/341
二、博物馆表征模式的演变/343
三、展览空间的表征张力/351
第三节消费文化与体验型表征/361
一、体验型表征的混杂性/362
二、混杂空间注意力的多线程管理/367
三、体验型表征的问题/375
第四节新媒体与数字博物馆/377
一、数字博物馆与观众交互愿景/377
二、数字博物馆的体制性依附/381
三、“萌”的形象及观众定位/385
四、浏览数字博物馆的用户体验/392
五、作为交互中介的数字博物馆/397
结语/399
参考文献/407
第六章视觉技术变革中的形象生产与接受/409
第一节技术与视觉技术/409
一、文明演进中的技术迭代/410
二、从视觉到视觉技术系统/413
第二节技术迭代与视觉性嬗变/417
一、图像复制与仰视的视觉性/418
二、大众传媒与平视的视觉性/424
三、多元图像文化与散视的视觉性/431
第三节装置范式与视觉生活/435
一、录像装置与可选择的公共观影/436
二、私人录像与观看共同体/441
三、盗版光碟、互联网与自主观看/446
第四节数字界面的形象生产/453
一、随拍的形象自主生产/456
二、从手机自拍到视频直播/465
三、弹幕的影像—文字的互文性/476
结语/482
参考文献/485
作者简介/487
摘要
【主编序】让我从自己的个人经验开始说起。记得很多年以前,我儿子上初中时,当时正在热播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因为孩子有点近视,所以不得不限制他看电视,于是我建议他最好去读一下纸质版小说《三国演义》。孩子不乐意了,他和我讨价还价,坚持要看电视连续剧。后来我得知,他每天早上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和同学们一起聊昨晚的电视剧。电视剧作为一种视觉形式,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其魅力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阅读。这使我意识到,一种新的文化正在悄然兴起。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新文化呢?当我带着问题意识,在国际学界的各种资源中寻找答案时,发现一个新的概念已经频繁出现在各种研究文献中,那就是“视觉文化”。于是,我花了几年时间对视觉文化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出版了《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一书。但该书毕竟是一孔之见,又比较偏重于理论探究,留下一些遗憾。而这里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中国现实问题导向的专题研究,多少弥补了曾经的遗憾。首先,这一成果是团队合作的产物,我们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团队经过努力,获得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视觉文化研究”项目,它是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之一。其次, 它是一个本土文化专题性研究,专注于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现实问题,具有显而易见的在地化特征。这个项目历经几年的磨砺,无数次的讨论、电邮、会议、工作坊和通稿会,在团队成员的集体努力下,现在终于到了开花结果的时节了。这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视觉文化是一个当代社会异常突显的文化现象,用雅各布森的术语来说,视觉文化是晚近文化的“主导”(或“主因”);用威廉斯的术语来描述,视觉文化乃是一个支配性的文化形态。今天,没人能抗拒或躲避视觉文化,每天一打开手机,或是电脑屏幕,各种视觉形象或符号铺天盖地袭来,所以眼睛成为最忙碌的感官,争夺注意力业已成为一种驱动力强劲的产业。记得有艺术家说过这样精彩的看法:眼下不是我们在追逐形象,而是形象在追逐我们。这就是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真实情景。那么,如何思考视觉文化呢?我以为视觉文化研究的重心,其实并不在于视觉文化本身。从中国文化的本土性视角来看,自1970年代末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这是中国历史甚至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一次伟大社会实践,而中国当代视觉文化正是这个时代激变的产物。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中国当代社会的变革,会有视觉文化的出现。所以,在地化的视觉文化研究必须关联中国当代社会变迁的语境。从一方面来看,中国当代视觉文化源出于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并折射出其历程;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又在视觉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主旨,是将视觉文化置于一个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伟大实践之背景中予以考量,进而深入探究社会变迁与视觉文化的交互关系。随着研究的深入,经由课题组成员的多次研讨,我们觉得应把研究的焦点集中于特定社会转型如何在视觉上塑造特定社会主体,而主体又如何通过视觉来认知转型中的社会现实和自我。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提出了应着重研讨两个方面的建构,即“视觉的社会建构”与“社会的视觉建构”,期望通过这个辩证建构的视角,揭示出中国当代社会的转变如何催生并形塑了视觉文化,同时也揭橥视觉文化又如何反映了深刻转变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国当代视觉文化含义广阔,包罗万象。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地抓住重点来研究,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按照本课题的设计,我们采取的是类似卡西尔文化哲学的“扇面”分析法(见卡西尔《人论》), 攫取了视觉文化中的六个不同“扇面”,它们如同打开的六扇窗户,透过这些窗户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完整景观。这六个“扇面” 是:大众文化、先锋艺术、草根传媒文化、城市形象、视觉体制和视觉技术。前四个“扇面”属于视觉文化的不同领域,后两个“扇面”属于视觉文化体制和技术,整合起来就完成了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完整“拼图”。本课题的研究前前后后经历了五年,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既有集体讨论,又有分工收集资料和个人撰写。本书各章分工的情况如下:导 论 周 宪第一章 李 健第二章 周计武第三章 庞 弘第四章 童 强第五章 殷曼楟研究项目的大功告成,首先要感谢参与研究的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团队成员。几年来,他们投入了很多精力和时间,虽然每个子课题最终成稿时只有五万字左右,但每个子课题负责人都写了不下于十几万字的初稿。曹雪芹写《红楼梦》说“十年辛苦不寻常”,本课题五年甘苦也颇不寻常。没有团队成员的辛勤劳作,这本有分量的研究专著的面世是无法想象的。其次,我要感谢许多不同程度参与本项目的学者,这里既有参加本课题工作坊的国内同行,也有专门前来南京大学做学术交流的外国学者,还有帮助本课题做前期社会问卷调查的本校同事。正是他们的参与和建议为本课题增添了许多光彩。最后,我要感谢译林出版社社长顾爱彬先生,他颇有见识地看中了这个项目,并很早就表示希望成果能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同时也要感谢译林出版社的陈叶女士,她一直跟踪本课题的进展,并积极组织申报了国家出版基金。没有出版界同仁的关心和支持,这个成果的面世也是不可能的。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