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创新生态体系论

创新生态体系论

  • 字数: 203.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吴金希 著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5-08-01
  • 商品条码: 9787302403043
  • 版次: 1
  • 开本: 大32开
  • 页数: 227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吴金希著的《创新生态体系论》的十三个主题都与创新生态体系密不可分,既有宏观的文化分析,也有微观的机理探索和案例研究。简单可以分为三大部分:靠前部分,对创新生态体系基本概念、主要特征及案例的分析,包括对创新本质含义的理解等;第二部分,创新文化与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的相关分析,对创新亚文化及靠前创新文化比较进行了研究;第三部分,中国创新生态体系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分析,包括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问题、高铁模式的优劣分析,以及地方政府在建设创新生态体系中的作用等。本书十三章从不同侧面和视角论证了创新生态体系的机理、特征和政策含义,相互照应、连贯一致。但同时每一章又自成一体,学术创新点显而易见,恰似一朵朵学术浪花。
作者简介
吴金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200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UC Berkeley、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乔治·梅森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知名高校访问研究。曾兼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等研究员,EURAM、IACMR等靠前学会会员,担任《产业经济评论》、《管理学报》、《科学学研究》等期刊编委或评审人。曾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首都文明职工”等多项奖励。主持参与十余项重量科研课题。出版专著、教材、译著等十部,参编多部。在靠前外很好不错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
目录
理论篇
第一章创新生态体系本质论
一、从燃烧的平台诺基亚谈起
二、研究组织生态体系理论的三种范式
三、创新生态体系的概念、本质、分类与特征
四、对管理实践的启示与政策含义
五、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有一种力量叫“硅谷场”
一、“硅谷场”
二、硅谷场的本质在于独特的创新生态体系
三、硅谷场对我们的启示
参考文献
第三章从“带土移植”到创新生态体系
一、一个产学研结合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的典型
二、产学研结合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理论
三、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资料来源
四、“带土移植”及同方威视的成长
五、带土移植的理论本质
六、学术贡献与政策含义
附录
参考文献
第四章正本溯源论“创新”
一、“创新”还是“innovation”?
二、中外语境对“创新”概念的不同理解
三、创新泛化带来的危害及表现
四、回归创新的本源
参考文献
文化篇
第五章自主创新:文化建设重于资源投入
一、自主创新是国有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创新文化建设比高投入更重要
参考文献
第六章理解创新文化的一个系统框架
一、创新文化关乎创新体系的全局
二、国内外学者对创新文化的认识
三、理解创新文化的一个综合性分析框架
四、模型应用与政策价值
五、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典型国家创新文化特点及启示
一、文化亦可比较
二、创新文化何以重要
三、典型国家创新文化的特点分析
四、新时期对中国刨瓿文化优势和局限的思考
五、拿来主义,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政策篇
第八章制约我国创新生态体系健康发展的两个关键问题
一、钱学森之问与乔布斯之问
二、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科技发展及创新的成绩?
三、对两个关键制约要有清醒认识
四、几点可操作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第九章公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一、问题的提出及重要意义
二、认识局限与政策空白
三、概念阐释:从工业实验室到公立产业技术研究院
四、案例研究: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台湾高科技产业之脑
五、ITRI带来的启示
参考文献
第十章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新兴产业创新体系
一、机会窗口与创新体系改革的突破口
二、如何全面认识产业技术研究院地
三、中外典型案例比较研究
四、产业技术研究体系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五、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中国高铁:第四种创新模式
一、高铁成就不容否认
二、高铁的创新经验值得珍视、总结和推广
三、高铁模式的局限及其反思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地方政府在打造区域创新生态体系中的作用
一、问题与争议
二、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三、地方政府在创建创新生态体系应该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在互联网文明时代实现超越
一、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文明时代
二、中国已经是互联网经济大国
三、积极应对三大挑战,中国要力争在互联网
文明时代实现超越
参考文献
清华十六年(代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