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镀金时代"的中国影像

《“镀金时代”的中国影像》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孙佳山的一部学术专著
  • 字数: 135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作者: 孙佳山 著
  • 出版日期: 2017-08-01
  • 商品条码: 978750395647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2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孙佳山著的《镀金时代的中国影像》以上篇“‘镀金时代’的外在影像空间格局及其想象力的穹顶”与下篇“‘镀金时代’的内生影像空间结构及其深层次的危机”两部分,分别论述了当今影视行业的前沿热点话题,内容丰富深刻,语言流畅犀利,评价清晰透彻,为文化研究学者及广大读者揭示与展现了“镀金时代”大幕之后的篇篇中国影视现象佳作。
作者简介
孙佳山,2009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参与组织、策划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青年文艺论坛”的各项相关工作(“青年文艺论坛”现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学术品牌)。合编有《热点与前沿――青年文艺论坛》(现已出版2012年至2015年共四册)。相继在《读书》《当代电影》《电影艺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红旗文稿》《中国政协》《文汇报》《环球时报》等报刊发表过六十余篇文章。曾获“第十届中国靠前网络文化博览会评论奖”一等奖。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韩流”背后的“举国体制”研究》、文化部专项委托课题《2017年网络游戏作品评价体系建设项目》。
目录
序言
上篇 “镀金时代”的外在影像空间格局及其想象力的穹顶
第一节 “走出去”:中国影像的历史十字路口
第二节 日本法西斯形象的变迁与东亚“新”空间
第三节 “举国体制”,成为韩国“四项基本原则”的“韩流”问题
第四节 港式警匪片:东亚“后冷战”文化格局的形成与瓦解
第五节 沉重的枷锁:香港现实与未来的影像博弈
第六节 生态话语与这个时代想象力的穹顶
第七节 “泛科幻”话语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未来逻辑
下篇 “镀金时代”的内生影像空间结构及其深层次的危机
第一节 世纪之交的“刺秦”之变
第二节 国民IP的当代命运
第三节 民族风格实践的困境
第四节 小镇青年,票房增量的罪与罚
第五节 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三种乡愁纪实形态及其悖论
第六节 正在来临的总体性广电危机
第七节 网络游戏:文艺的“旧观念”与时代的“大变革”
第八节 让网络游戏讲好中国故事
附录
《人民的名义》,反腐剧、涉案剧爆红背后的产业成因与传播逻辑
网红的产业脉络和现实困境
当“韩流”开始中国制造――东亚大众文化的未来格局
后记
摘要
我们可能正处在全球性大萧条的前夜,这里用可能,并不是在讨论它的可能性,只是还不能确定这场很可能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的又一轮总体性危机,究竟在哪一天到来,以何种程度到来,会不会远超近一个世纪前的那场浩劫而已。的确,这些细节可能并不在我们今日就能预料到的范围内,就像即便到了1929年的秋天,一切都还像从马克·吐温的《镀金时代》到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当中所精湛勾画、辛辣嘲讽的歌舞升平、河清海晏一样,整个时代都闪烁着金碧辉煌的耀眼光芒。颇具意味的是,当我们今天再回望彼时彼刻的那些熟悉的画面,和此情此景的中国现实,未免有些太过神似,而其后发生的历史,则已毋庸赘言。经过近百年的辗转腾挪,我们已再次走近将不知把我们带向何处的又一个历史节点,这同时也是认清我们今日之真实处境的历史景深。上述都是我们今天描摹、触碰这一历史周期的中国影像的基础背景和前提。本书选择“镀金时代”作为关键词,不仅是要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性质做出基本的判断,更是希冀以此为基点,通过对当代中国的影像逻辑的梳理,对于已经山雨欲来的全球大萧条时代的文艺生态做出提前展望,并提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这也是一切学术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因为,当今世界,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已经几乎是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发展战略的内在组成部分。尽管我国已经开始坐稳了在这一周期内“坐二望一”的历史结构,20世纪的悲情也早已淡然;但就像所有后发现代国家一样,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被嵌入了太多错位、扭结的诉求和纷争,在可预见的未来仍无法彻底挣脱。也就是说,我们正在面对,并还将面对更为复杂的中国现实。所以,对于我国而言,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全球性大萧条年代,就更具有历史关口式的重要意义。对于大萧条,电影理论当中有一个被广为以讹传讹、口口相传的说法,就是越是在经济危机的年代,电影反而有着很大的机会。通俗地说,就是现实太让人失望了,电影可以给人安慰。这种说法的直接论据就是好莱坞反而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范围的大萧条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即便我们不讨论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电影产业对于好莱坞的直接影响,仅仅是中美两国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等多层次的复杂因素,以我国现有的文化工业基础等诸多“中国特色”的叠加——在全球性大萧条年代,一旦失去了金融杠杆的撬动,以中国电影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产业,会不会陷入雪崩式的绝望?恐怕未必只是危言耸听。毫无疑问,中国经济不可能无限制增长,中国文化产业虽然搭着中国经济这一强劲“顺风车”,但即便是超越了美国文化产业随着历史大势摘得了世界第一的桂冠,也早晚都要触及它自身的增长的极限。在可预见的未来,或者索性在这里明确给出时间表,未来20年之内——当世界性经济危机来临的时刻,如果中国文化产业不能尽快完成这一关键性的深度阶段“盘整”,那么诸如华语电影就将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难堪——华语电影将不仅不会像20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那样,在经济危机中成为海量新兴中产阶级(随时跌回底层)的精神寄托和慰藉,反而会在其中加速衰败——电影史、文化产业理论在此问题上的既往判断,都将因此而改写。这就是我们在此时此刻,讨论这一历史周期的中国影像的时代意义。而且更为复杂的是,在这一历史阶段,又适逢建立在传统互联网基础上的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形态,正在经受史无前例的媒介迭代效应的历史洗礼。当前学术界、主流媒体,就这一波由移动互联网标识的媒介迭代所带来的对传统文艺生态、格局的冲击效应的最大认知误区,还不仅在于不了解我国文化产业的产业成绩和真正问题,而是对我国互联网使用的真实格局几近一无所知。简而言之,在我国现有的近8亿网民中,有近90%未受过本科及以上的高等教育,有70%多年龄未超过40岁,农村网民的比例开始接近30%;而且超过绝大多数学术界、主流媒体想象的是,我国迄今为止仍然有1.22亿网民,也就是每6个网民当中还有1个人依然在通过网吧上网,这种状况和局面显然是在学术界和主流媒体的认知范围之外的。这波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浪潮,的的确确将媒介杠杆作用发挥到了人类迄今为止全部媒介经验的极致,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上述结构性变化才是这种大时代变局的真正根源。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一方面,新媒体确实有可能为全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排山倒海的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媒介杠杆放大效应也很有可能被利用、被操纵,起到相反的阻碍作用。来自这两方面的作用和效果,结合我国互联网领域的上述真实状况,尤其是在未来的全球性大萧条年代,无疑都将会在以网络文艺为代表的我国文化产业的实际演进过程中,有着最为极致的深刻体现。在这个意义上,以移动互联网为表征的媒介迭代效应,对传统文艺生态、格局的冲击、影响和所连带的问题、意义和困境,包括辐射范围等,就绝不在我国当前文化产业自身的范围内,其将注定波及文化、经济、政治等更多领域,这对于我国的文化治理、互联网治理乃至国家治理,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正是由于山雨欲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和史无前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同时到来,我们将注定要面临一个至少是由这二者综合并产生复杂“化学反应”后的波诡云谲的大时代,文化艺术更不可能置身事外,我本人也没有找到“镀金时代”之外对这个时代更好的形容词。所以,我想在这里着重强调的是,本书所要处理的“中国影像”,并不局限于过去传统学科范式中的电影、电视范畴。因为就算抛开我国文化娱乐工业总体水平较低、发展不平衡这些现阶段无法逾越的具体原因,全球经济危机和移动互联网的累加效应就已经溢出了电影、电视这些传统文艺门类的表意容量,自然也难免一定会有新的文艺形态,特别是跻身于移动互联网这种当代新媒体的网络文艺这种新的文艺形态,来承载这一历史周期的“中国影像”。简要地说,“中国影像”将不再专属于电影、电视,同样能够提供视觉娱乐、愉悦和审美的网络文艺,不仅一样可以传递、呈现“中国影像”,而且将更有力。电影、电视虽然不会也不可能消亡,但新的文化艺术疆域为其提供的驻留空间非常有限,它们曾经的“领地”也将无疑会被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文艺大面积侵蚀——它们将注定拱手相让曾有过的“半壁江山”——例如相当一部分的商业类型片在过去曾起到的文化功能,将被网络游戏等新兴文艺形态取代。当然,影视领域正在发生的这一切并不是“例外”,这不过是传统文化艺术生态、格局在由这场历史性的媒介迭代所产生的一系列剧烈变革中的一个具体缩影而已。以网络文艺为中心,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生态、格局,正在被重新改写,而伴随着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波浪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