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

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

书中摸索出的合作研究的道路: 教学/教育——课题研究——教师在职培训三位一体 教育案例 ——教育问题——教育行动三步到位
  • 字数: 46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陈桂生 主编 著
  • 出版日期: 2016-03-01
  • 商品条码: 978756754431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86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陈桂生教授和一些华东师大教育系师生,与中小学教师合作进行“教育行动研究”经验的总结。“教育行动研究”属当代教育研究中引人瞩目的研究领域,本书探索适合中国国情与试验学校情境的“教育行动研究”之道,大抵包括四类研究成果,即1.中小学教师教育案例分析;2.带有改进教育行动试验性质的研究;3.带有实证调查性质的教育调查报告;4.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经验的评论。
作者简介
陈桂生,江苏省高邮人。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代表作有《教育学建构》、《普通教育学纲要》、《学校教育原理》、《常用教育概念辨析》等。
目录
上篇教育行动研究的旨趣与践行
“教育行动研究”的界定
作为研究对象的“教育行动”
教育行动展开的过程
教育行动的研究
作为“研究主体”的教师
“教育行动研究自愿者组合”的建构
章程
课题研究的领域
研究的进展
研究的进展(续一)
研究的进展(续二)
附录1:“发展性课堂学习活动”课题研究方案(早期版本)
附录2:文化小学合作研究活动简记(2004-2007)
“反思的教育者”
合作研究
合作研究过程中的沟通
启动
课题选择与设计
研究机制
中篇教育行动研究报告
教育个案研究示例
解读P——“学会关心”个案一
学生家庭变故发生后——“学会关心”个案二
学生伤害发生后——“学会关心”个案三
从测验与观察入手——“学会关心”个案四
“学会关心”案例评析
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合作的课题研究
“在教育中、通过教育”研究教育
“班级小主人行动”课题研究
试验性研究结果分析示例——“班级小主人行动”课题研究(续)
附录1“小干部”问题
附录2“今天我当家”活动研究
“教育性评语”课题研究——小学生品德评语试验研究阶段报告
附录:关于拟定《评语工作纲要》的建议
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合作的课题研究(续)
“发展性课堂学习活动设计”课题研究构想
“发展性课堂学习活动设计”课题研究总报告
数学课“导入性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语文课“导入性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数学课“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研究
文化小学“发展性学习活动设计”课题研究鸟瞰
实证性的课题报告
中学生志愿社区服务调查报告
附录1:关于《中学生志愿社区服务调查报告》
附录2:“责任”课题研究方案
“品德评语”研究
附录:关于“品德评语”问题的构想
文化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科研调查报告
关于一个特殊学生的观察日记
师生心灵对话实录
附录:关于学生心态实录的说明
下篇教育行动研究道路的探求
从合作中学习合作,从研究中学习研究
在小学同大学伙伴合作中开拓了视野
“学会关心”研究价值取向
学校转型中的教学策略问题
我们经历的“教育行动研究”道路——教育行动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
教育研究视界中的行动研究
按照“教育行动研究”范式开展课题研究
从个案研究到问题研究——教育行动研究的启动
教育案例—教育问题—教育行动的研究历程
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三位一体的探求
跋:我们的“教育行动研究”取向
附录一:“教育行动研究”简介
附录二:教育行动研究自愿者名录
附录三:教育行动研究自愿者文集存目
摘要
序言: 第三版序 本书同第二版的区别在于:原书共收入63个单篇(含附录),现从中删去33篇,占原书52%,即删去大半。如此删节,同原作是否失当无干,主要出于删繁就简的考虑。重要的是对其中之作,经认真梳理,重新编排,旨在使我们多年共同经历的合作研究之路,较为清晰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我们经历的“合作研究的道路”是什么呢?简单地说,便是:教学(或教育)—课题研究—教师在职培训三位一体;研究过程:教育案例—教育问题—教育行动三步到位。这并非出于什么先见之明,而是从不知如何起步、如何合作、如何研究开始,不断投石问路、反复沟通、认真尝试,一步一步、曲曲弯弯,终于“摸”出一条又细又长的“小路”。 不过,“教学”、“课题研究”和“教师在职培训”之间虽严格说来可相通,但由于它们各有内在的逻辑和外在的追求,也就难免互有冲突,故使其“三位一体”并非易事;同样,有关教育的“案例研究”、“问题研究”与“行动研究”,其研究的规范不尽相同,故研究过程“三步到位”颇事踌躇;更加重要的问题在于“合作研究”有待相关各方之间的沟通,而彼此之间的沟通更是难题。 至于我们如何“摸”出这条小路,说来话长。在以往的经历中,尽管本着“教育行动研究”的价值追求,参与合作研究,一旦进入状态,最深切的体会,仍在于“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左思:《咏史》)。困难更在于所遇到的“枳棘”,又似乎都出于堂而皇之的理由,既经媒体传扬,又同合作者的利益相关。这就需要从参与合作研究的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合作者的意愿,根据共同约定的“教育行动研究”价值追求,认真地加以审视,这才在总体上避免流于无谓的炒作。 好在我们起步之时,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尚未形成气候,故尚有可能规避外界无端的干预。我们本着“教育行动研究”的价值追求,以中小学教师为合作的伙伴和研究的主体,在教育行动中,通过教育行动,研究教育行动的改进,从中提高对教育行动的反思能力。其实,这正是我们所理解的“合作的教育行动研究”本身的逻辑。话虽如此,我们在本书第二版序中早就承认:“这本书集纳的研究成果中,‘教育行动研究’的含量相当有限”。以致约在2010年上海市教育研究成果评比时,尽管我自1991年以来,从未主动提出此类评比的申请,考虑到合作者的意愿,破例同意他们申请,居然得到一个三等奖。在我看来,已经算是过誉了。惊喜之余,顺便记上一笔。 是为序! 陈桂生 2015年3月13日 第二版序 编撰这本书的原意是在我们这个“教育研究自愿者组合”行将风流云散之际,把以往几年“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的成果作一个总结,就像是经历愉快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旅游中留下的一帧小影。想不到此书问世后的反响颇出乎意料,遂趁此书修订之际,增加一些后续的研究成果,作为“外篇”,并再说几句。 作为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中小学教师与教育专业研究人员合作研究的“教育行动研究”,原是当代别国教育研究中的一种尝试。正如许多外国的东西一旦移植到中国土壤,生出来的东西就变样一样,“教育行动研究”也未逃出这种命运。这正是我们的先人早就明白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之理。枳者,臭橘也。尽管枳一多,“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左思:《咏史》),但臭橘也有臭橘的用途,它自有一定的市场。只是以“枳”充“橘”,它就成为冒牌货。或许由于这本书中多少有点真货色,它才得到首肯。 其实,这本书集纳的研究成果中,“教育行动研究”的含量相当有限。书中大抵包括四类研究成果。即: 1. 中小学教师教育案例分析; 2. 带有改进教育行动试验性质的研究; 3. 带有实证调查性质的教育调查报告; 4. 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经验的评论。 其中只有改进教育行动的试验近于“教育行动研究”。不过其他几种类型的研究也都较为认真。尤其是《“品德评语”研究》和《从“任务”到“责任”》两篇实证报告比较谨严,较为难得。可惜有限的“教育行动研究”又有点虎头蛇尾。欲问:为何不多作一些尝试呢?无非是这种机会可遇而不可求。今日正逢“三·一五”,遂想起向这本书的“消费者”作个补充交代。 陈桂生 2003年3月15日 原版序 多少年来,关于中学、小学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这些研究成果,如属严密论证的文章,或合乎学术规范的实证报告、试验报告,大抵出自大学或研究机构成员的手笔,即研究者置身于中学、小学之外,以所能捕捉的直观印象与书面信息为素材经过加工而成,而以往由中学、小学教师执笔的文章,大都为心得、体会、经验介绍;最近若干年间,中小学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兴趣越来越浓,关于这类课题研究,自难一概而论。其中有些课题研究,即使经过“专家论证”,科研部门验收,其设计是否合理,其成果能否成立,仍不免存在疑问。 鉴于这两类研究者各有所长,又都不免受其活动条件、理论修养与经验的限制,遂有大学教师、研究机构成员同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的崛起。这是我国教育研究的新风。不过,这类“合作研究”的成效也难一概而论。如果说起初由中小学支付数额可观或不可观的经费,从大学购得“实验学校”牌号,请大学教师出个“好点子”(如“××教育”、“学会××”之类标记),代笔写点文章,还图个新鲜的话,那如今,每一所学校,只要愿意,都不难自选标号,并依照别人的套路,开展课题研究,以致原先的那种“合作研究”,至少对有过这种“合作”经历的学校,已经失去魅力。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就连认真的合作研究往往也不幸连带蒙羞。 关于中小学师生间“直接教育过程”研究,若撇开一般教育理论不谈,单就在特定学校谋求教育-教学成效的研究而论,不可谓我国以往大学教师的研究、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以及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全无建树;但又不能不承认这种研究即使在实践上成效卓著,关于这类课题如何设计,其成果如何表述,如何使中小学教师成为合作研究的主体,大学教师以什么姿态参与合作研究,总之,关于“合作研究”之道,在我国至今仍缺乏系统的总结。 我们忝列“教育理论工作者”群体,一向背着“理论脱离实际”的包袱,苦于同中小学教育实践格格不入,却又常常为同实际教育情境隔膜的“理论”寻找理由。虽然不能说这些理由皆不能成立,只是这种教育理论远不足以打开同中小学的沟通之路;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元教育学”的研究,分清各种教育理论的不同性质,明“教育科学理论”、“实践教育理论”、“教育基础理论”之别,了解“实践教育理论”的不同类型,并对国外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教育行动理论”发生兴趣。经过近两年的理论学习,大致明了“教育行动理论”的各种假设和一些课题研究的先例,从1995年起,才着手同中小学教师进行合作研究的尝试,而这些实践又时断时续。有道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实践证明,要在中国学校环境中,切实开展合作的教育行动研究,即使多读外国文献,仍然于事无补。在这所或那所学校中,同这位或那位校长、这批或那批教师合作,进行这项或那项课题研究,情况颇不一样,真是“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才懂得,合作的教育行动研究之路,只能一步一步摸索,在实践中形成的设想,也只能一步一步验证。 自1997年以来,我们同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分别进行几项课题的合作研究。这些课题研究,大都尚在进行之中。已经形成的研究成果,集纳于《“学会关心学生”研究》(上海教育科技出版社1999年8月版)、《和儿童结伴成长》(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8月版)、《“学会关心”研究》(即出)[* 尤仁德、黄向阳主编:《“学会关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至于这些课题研究的实际成效——教育行动的改善、小学教师教育观念的变化,在几本书中多有反映。本书集纳的,主要是作为合作研究一方的华东师范大学几位参与者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都不成熟,却能显示合作的“教育行动研究”探索者的足迹。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其中也吸收了某些参与合作研究的小学教师的研究成果。 这本著作的主要内容为: 一、“教育行动研究”的要义:表示我们对“教育行动”、作为“研究主体”的教师、“学会研究”、“合作研究”的理解,这种理解是我们确定研究取向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研究自愿者组合”的建构:所谓“教育研究自愿者组合”,不仅是一种研究组织的称谓,还是一种教育研究理念的符号。关于这种组合的陈述,具体反映了我们近几年间探索的历程,属于行动中的“教育研究”之道。 三、关于几项课题研究方案,如《“责任”课题研究方案》、《“教育性评语”课题研究方案》、《“班级小主人行动”课题研究方案》,都至为简明。其中的理论假设指向性明确,目标鲜明,措施带有原则性。它有别于凝固的、封闭的“研究方案”,是本着“教育行动研究”的初衷,把“方案”本身作为不断反思的对象,有待行为者具体经验的补充与不断的调整,它属于“开放性”的研究方案。 四、关于调查报告,如《超越规范的学校管理思路》、《“品德评语”研究》、《从“任务”到“责任”》,是以尽可能全面的事实为基础的概括,所作出的概括,或多或少显示出研究对象的结构(诸要素的分析、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或思路。 五、关于试验性研究的报告,如《教育性评语——小学生品德评语试验研究阶段报告》、《“班级小主人行动”第一阶段研究报告》,以尽可能全面的事实为依据,力求如实反映实践过程与研究过程。 六、关于由小学教师执笔的个案研究与问题研究报告,如《以师爱化解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恐惧》、《和学生一道面对家庭变故》、《学会和学生平等相处》、《学会尊重学生》、《小学中的“小干部”问题》、《“今天我当家”活动研究》等,反映小学教师的研究成果中到底包含几何“研究”成分,以及“教育行动研究”同“教育行动”的关系如何,这种研究的成效如何。 七、从积累的大量原始资料与准备性资料中,选择出来的《“学会关心学生”系列研讨会记要》、《关于“学会关心学生”的问卷分析》,从一定侧面显示了“教育研究自愿者”行动的足迹。 自然,以上这些,都只是探索者的足迹,能否到达预期的终点,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都还是未知之数。其实,作者不揣浅陋,把行动过程与研究过程尽可能具体地加以描述,正是为了便于接受证实或证伪。 兹值世纪之交,更逢千秋之禧,谨掏一瓣心香,愿我国越来越多的大学中的教育研究者到中小学去寻根,祝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早日成为“研究者”! 陈桂生 2000年元旦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