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再见大师

再见大师

  • 字数: 24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岳麓书社
  • 作者: 梁实秋、许倬云等 著
  • 出版日期: 2015-06-01
  • 商品条码: 9787553803548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04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史很丰富的宝库——台湾地区《传记文学》杂志珍藏内容大陆首度完整呈现!台湾地区《传记文学》杂志被誉为中国现代史很丰富的宝库,海内外史学界认可的“民国史长城”。《再见大师》,是《传记文学》诸多珍藏内容抢先发售在大陆呈现。 ★同时代大师书写大师,展现出中国黄金一代知识分子不为人知的侧面!梁实秋写激情演讲的梁启超,罗家伦忆元气淋漓的傅斯年,萧公权录诗友朱自清,许倬云记恩师李济……大师眼中的大师,交相辉映,更得异彩。剧烈动荡年代,方显一代学人的精神、传统与风骨。亲历者真挚记录,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
内容简介
这是风云突变千年未有之变局,也是文化激荡群星闪耀之时。 台湾地区《传记文学》珍藏文集,再见民国大师。 记录者或为挚友亲人,或为弟子晚辈,亲历者眼中的大师风骨逸事弥足珍贵。 大师书写大师。梁实秋写激情演讲的梁启超,罗家伦忆元气淋漓的傅斯年,萧公权录诗友朱自清,许倬云记恩师李济……大师眼中的大师,交相辉映,更得异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中国有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槐园梦忆》等。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地区“中研院”院士。在大陆出版有《万古江河》《从历史看管理》《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许倬云说历史:现代文明的成坏》等著作,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
目录
001 / 第一编  大师风度 章太炎被困北京逸事 / 002 我所见晚年的章太炎 / 014 从听梁启超演讲谈到名人演讲 / 019 赵元任先生的最后一年 / 023 烟斗、字典、马 ——语堂先生的三件事 / 026 元气淋漓的傅斯年 / 033 追忆傅孟真先生的几件事 / 046 我所知道志希先生的几件事 / 053 我所认识的罗志希先生 / 059 怀念朱自清先生 / 070 追忆张大千旅居卡迈尔逸事 / 075 085 / 第二编  大师治学 抗战胜利后我与齐白石的交往 / 086 忆陈寅恪先生 / 097 回忆陈寅恪师 / 103 陈寅恪先生给我的两封信 / 117 追思胡适、林语堂两博士 / 122 记刘半农先生 / 127 回忆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先生 / 134 回忆赵元任先生一二事 / 140 谊兼师友的吴雨僧 / 142 董作宾先生之治学与为人 / 153 董作宾先生访美记略 / 156 回忆吾师李济 / 163 朱佩弦和其他诗友 / 168 181 / 第三编  大师事迹 藏书、印书、校书的张元济 / 182 记王国维先生 / 190 亡兄苏曼殊的身世 / 193 忆王云五先生 / 201 王云五先生与我 / 210 赵元任小传(一八九二—一九八二) / 214 顾颉刚的前两次婚姻(选载) / 221 蒋廷黻其人其事 / 237 记廷黻先生二三事 / 243 十年永别忆廷黻 / 245 师生之间 / 251 山园感逝 / 253 忆李济之先生 / 255 老舍这一辈子 / 258 沈从文还乡记 / 272 梁实秋先生传略 / 275
摘要
总?序 杨天石 岳麓书社依据台湾的《传记文学》,分类编纂,陆续出版“传记文学”书系,这是两岸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大事、喜事。 1962年2月5日,时值春节,曾在北大读书的刘绍唐向当年的校长胡适拜年,谈起胡适长期提倡传记文学,而始终未见实行,向老师透露,自己正准备创办《传记文学》月刊。胡适虽肯定其志,却以为其事甚难,办月刊,哪里去找这么多“信而有征”的文字,因此不大赞成。不料当年6月1日,绍唐先生主编的《传记文学》竟在台北出刊了。自此,直到2000年2月10日,绍唐先生因病在台北去世,历时38年,共出版453期。每期30万字,453期就是13590万字。此外,传记文学出版社还出版了“传记文学丛书”和“传记文学丛刊”,其中包括《民国人物小传》《民国大事日志》等许多民国历史方面的著作。 尽人皆知,绍唐先生没有任何背景,不接受任何政治集团、经济集团的支持,只身奋斗,孤军一人,却做出了台湾官方做不出的成绩,创造了中国出版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因此,绍唐先生被尊为“以一人而敌一国”,戴上了“野史馆主人”的桂冠。 我在大学学习中国文学,毕业后业余研究中国哲学,1978年4月,调入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参加《中华民国史》的编写,自此,即与绍唐先生的《传记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在众多历史刊物中,《传记文学》最为我所关注。但是,我和绍唐先生相识则较晚,记得是在1995年9月,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当时,台湾史学界在台北召开学术讨论会,我和大陆学者31人组团越海参加。这是海峡两岸学者之间交流的起始阶段,有如此众多的大陆学者同时赴会,堪称前所未有的盛事。我向会议提交的论文《九一八事变后的蒋介石》,根据毛思诚所藏《蒋介石日记类抄》未刊稿本写成。当时,蒋介石日记存世一事,还不为世人所知,绍唐先生很快通知我,《传记文学》将发表该文。9月3日,闭幕式晚宴,由绍唐先生的传记文学出版社招待。各方学者,各界嘉宾,济济一堂。我因事略为晚到,不料竟被引到主桌,和绍唐先生同席。那次席上,绍唐先生给我的印象是热情、好客,豪饮。次年,我应“中研院近史所”所长陈三井教授之邀访问该所,在台北有较多停留时间。其间,我曾应绍唐先生之邀,到传记文学出版社参观。上得楼来,只见层层叠叠,满室皆书,却不见编辑一人。绍唐先生与我长谈,详细介绍《传记文学》创刊的过程及个人办刊的种种艰辛。绍唐先生特别谈到,办刊者必须具备的“眼力”“耐力”“定力”等条件,可惜,我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未能将绍唐先生所谈追记下来,至今引为憾事。绍唐先生交游广阔,文友众多,因此宴集也多。每有宴集,绍唐先生必招我参加,我也欣然从远在郊区的南港住所赴会。许多朋友,例如旅美华人史学家唐德刚等都是在这样的场合下认识的。在台期间,台北史学界为纪念北伐战争70周年,召开北伐及北伐史料讨论会,我根据原藏俄罗斯等处的档案,撰写《1923年蒋介石的苏联之行及其军事计划》一文参加,绍唐先生不仅到会,而且当场确定《传记文学》将发表拙文。我离开台北前,绍唐先生再次将我引到他的藏书室,告诉我,凡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喜欢什么就拿什么。我因为“近史所”已赠我大量出版物,又不好意思,只挑选了《陈济棠自传稿》《傅孟真先生年谱》《朱家骅年谱》和李济的《感旧录》等有限几种,回想起来,至今仍觉遗憾。 绍唐先生自述,他有感于“两岸的文士因为历史原因等种种关系,许多史实难免歪曲”,因此,创办此刊,以便“为史家找材料,为文学开生面”。我觉得,绍唐先生的这两个目的,比较成功地达到了。政治对学术,特别是对历史学的干预,古已有之,但是,学术特别是以真实为最高追求目标的历史学,又最忌政治和权力的干预。绍唐先生在台湾的白色恐怖余波犹在的年代,能够不怕“因稿贾祸”,创办刊物,发行丛书,保存大量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民国史资料,供千秋万代的史家和史学爱好者采用,这是功德无量的盛事、盛业。刊物虽标明“文学”,但是,取文、选文却始终恪守历史学的原则,排斥任何虚构和想象,这也是值得今之史家和文家们借鉴和注重的。 绍唐先生去世后,《传记文学》由中国新闻界的前辈成舍我先生的后裔续办,至今仍是华人世界中的著名历史刊物,衷心希望绍唐先生的事业和精神能长期传承,永放光彩,衷心希望“传记文学”书系的出版,能得到读者的喜欢,助益历史学的繁荣和发展。 2015年5月于北京东城之书满为患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